陳雲,他影響了中國

近來,寄書的粉絲和出版社越來越多,表示衷心的感謝。收到的書里,一本陳雲同志的傳記引起了我的注意,書的名字叫《他影響了中國》。

這個詞用得很謙虛。不是改變,而是影響。

事實上,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陳雲發揮過很大的作用,他的水平也是很高的。舉幾個事例,供大家學習。

1982年12月,小平和陳雲(右三)在團「十一大」會前的休息室里。其他幾位你們認得嗎?

01

時間來到了1948年底,馬上就要進入「治天下」的階段了。「治天下」的第一步,是要能順利「接管天下」。

我黨接管的第一座大城市,算是瀋陽。

那時,瀋陽擁有近200萬人口,是東北第一大城市。能否順利地過渡,真是一個挑戰。

好在瀋陽軍管會的主任陳雲同志,是有大城市生活經驗的。

1919年,時年只有14歲的他來到大上海,進入著名的商務印書館當店員。在這裡,讀了很多書,見過很多人,經歷很多事,知識水平就增長較快。

當然,不是每個在大城市打過工的人,都知道怎麼接管一個大城市。

那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如何保證城裡的機關、設施、檔案,都完好無損地拿過來?如何保證原來的人不撂挑子、不搞破壞?又如何調配幾千人的接管隊伍呢?

1948年11月2號,當陳雲帶著一隊人馬,分乘17輛卡車,從大城市鐵嶺開進更大的城市瀋陽時,已經給出了接管工作的「十六字口訣」:

各按系統,自上而下,原封不動,先接後分。

當年瀋陽解放時的「安民告示」

這十六個字,說清楚了接管的分工、流程、方式和先後問題。因此,只花一個多月時間,他們就完成了給瀋陽「變天」的任務。

陳雲的經驗很快被中央轉發,成為各地接管大城市的SOP(標準作業流程)。

02

陳雲同志的口訣,其實多得很呢!

他在這方面的輸出能力,令人望塵莫及。許多難題,經他之口,就濃縮成簡單的字句。

建國後,陳雲主持經濟工作。工商糧農,千頭萬緒,又被他概括為十六個字:

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無農不穩,無糧則亂。

想得越透徹,才能說得越簡單。

那麼,怎麼才能想得透徹呢?答案是,調查研究。

有個老派的工作法則,叫「解剖麻雀」,指的是通過研究具體典型,發現共有規律。

陳雲解剖過麻雀,還解剖過豬。

那是在1961年夏天,豬肉供應明顯吃緊。為了搞清楚原因,他就「蹲」到了老家青浦縣的一個公社。在公社裡,看了十個養豬場,開了兩個座談會,癥結就找到了。

1960年代初,在外考察的陳雲。

原來,在「公社化」的背景下,母豬分成「公養」和「私養」。

結果,私家豬活得滋滋潤潤,公養豬活得凄凄慘慘,前者每月長肉比後者多兩倍。

想知道豬肉為什麼少了,就要到豬圈裡轉一轉。

調研後,陳雲寫了個報告。標題很直接,叫《母豬也應該下放給農民私養》。這份報告又被中央轉發,成為依靠調查做決策的一個範本。

03

毛澤東很欣賞陳雲。

薄老曾回憶,有一次他向主席彙報時說,陳雲同志工作很得力。主席聽後,順手拿起筆來,在一張紙上寫了一個「能」字。

要知道,薄老的水平也是不低的。他馬上反應過來,就問道:

主席啊,你寫的這個「能」字,是否指諸葛亮在《前出師表》里,敘述劉備誇獎向寵的用語「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

他說,主席聽後點了點頭。

那麼問題來了,陳雲只有小學文化程度,他的能力是從哪裡來的呢?

在上海的打工經歷只是次要的。真正的絕學,永遠是哲學。

據《陳雲年譜》記載,自1938年11月起,陳雲和在延安的同事,組織了一個以哲學為主的學習小組,每天自學,每周討論,持續五年,馬恩列斯毛讀了個遍。

五年之後,陳雲悟出了對他至關重要的「十五字真言」:

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

交換,比較,反覆。

這十五個字看似平常。但你細品,前半句是唯物論,後半句是辯證法,合起來就是唯物辯證法

這成為他的座右銘,也是一生思考、行事、說話的準則。

陳雲同志(右1)在一次會議發言中。

舉個例子吧。1954年2月,在一次重要會議上,陳雲發言時說:

「萬歲」是一個政治口號,但是毛主席在生理上是不能萬歲的。

這話雖然有點「硬」,但是「唯實」啊!

04

不過,「硬」不是陳雲最大的風格,「穩」才是。

用現在的話來說,他就是「穩得一批」:做事穩健,為人持重。

比如,陳雲搞經濟,更在意效益,主張「步子要穩」,考慮「民生優先」,講究「綜合平衡」。周總理將其概括為一副對聯。上聯是,先抓吃穿用;下聯是,實現農輕重;橫批:綜合平衡。

這個思想對後來的同志,影響很大的。

陳雲同志和鎔基同志。

陳雲經濟上穩,政治上更穩。

1978年12月,陳雲在家裡見了剛從監獄獲釋的,劉少奇遺孀王光美。他心裡很清楚,劉少奇案是個大冤案,但他是怎麼說的呢?

這個案子是要平反的。但不能像過去那樣隨便定性。要逐條甄別,重新調查,經得住歷史的檢驗。

穩不穩的關鍵,是看克制不剋制,不要被情緒和情感左右。

研讀陳雲的歷史,會發現自1962年後的十多年時間,他都因病休息,一般不說話。

一般不說話,但說話就不一般。

1981年初,審判「四人幫」時,許多受迫害的同志都主張死刑。

陳雲不知經過了怎樣的「交換、比較、反覆」,表示了明確反對。他甚至說,如果堅決要殺,請在會議記錄里寫上「陳雲不同意」。而他反對的理由,可謂一針見血:

黨內鬥爭不能開殺戒,否則後代不好辦。

這讓人想起了毛澤東,對陳雲的另一個評價:「不要看他和平得很,但他看問題尖銳,能抓住要點。」

05

要論得到毛澤東讚賞的次數,鄧陳可能旗鼓相當。

所以,他們也是僅有的,橫跨一二代的主要領導人。他們關係很好的。

印象中,鄧小平一生大約只寫了「一首半」詩。半首是寫給上海的;一首是寫給陳雲的。

那還是在1938年,陳雲與于若木結婚。之前,他常年勞累工作,經常狂流鼻血,組織就派於同志來做看護工作,兩人因此喜結良緣。

鄧小平從前線回來聞得喜訊,便借孫中山與宋慶齡結合的典故,賦打油詩一首:

千里姻緣一線牽,鼻痛帶來美姻緣,中山政策女秘書,先生路線看護員。

建國之初,鄧陳在一起的照片。

他們有很多共同點。譬如,話都不多。而且都喜歡用動物,概括自己的理論。

鄧小平有「貓論」。白貓黑貓,抓住耗子就是好貓。這句諺語他第一次引用是在1962年,藉此說明對農村經濟的看法。

陳雲則有「鳥論」。主張「搞活經濟是在計劃指導下搞活,這就像鳥和籠子的關係一樣,鳥不能捏在手裡,籠子大小要適當」。

「貓」和「鳥」之間差別很大嗎?《鄧小平時代》的作者傅高義教授說:

我覺得更本質的差別,在於鄧小平想大膽地向前走,陳雲則是比較小心地向前。如果用經營一個公司來比喻,陳雲是有經驗的財務官。

或許,再用一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吧。

陳雲是最理想的合伙人,又穩健、又細緻、又低調。

05

到了1990年代,陳雲已經是德高望重的元老,還是低調得很。

有一天,身邊人說電視台正在放一部劇叫《陳雲出川》,講的是他長征時受中央之命跋涉幾千公里,遠赴上海的傳奇故事。

可是,他聽說後提起筆來,給主要領導寫了一封信,要求停播此劇。

陳雲似乎並不想,憑藉自己非凡的經歷傳世。但是,他卻多次手書自己的那段「座右銘」,贈與後輩。

在辦公室題字的陳雲。

後來,在陳雲的墓碑上,正面是他的生卒年月和生平介紹。

而墓碑的兩側,一邊刻著「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另一邊刻著「交換,比較,反覆」。

這十五個字,或許就是他最願意留給世人的東西。

主要參考資料:

《他影響了中國》,天地出版社

《陳雲年譜》,中央文獻出版社

《接收大城市的 「瀋陽經驗」》,瀋陽日報

《晚年陳雲與鄧小平》,中國新聞周刊

《陳雲經濟思想的核心》,中國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