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版子午谷奇謀,為何最後也被否決?

子午谷奇謀一直被世人津津樂道,不光魏延提出過,曹魏時期曹真也試過,不過最後因天降大雨而失敗了。英國其實也有類似的奇謀,不過依然被否決了,看來這種奇謀無論中外都很難得到賞識。

這次奇謀發生在英國內戰爆發時,國王查理一世先從倫敦逃到到北方,高舉軍旗號召貴族勤王,然後試圖兵臨倫敦逼使議會投降。議會方面則是希望能說服國王放棄兵權回到倫敦,不過他們除了派出說客,還派遣效忠議會的部隊前往北方用武力解決國王問題。

雙方几度交手,互有勝負,在一場重要的邊山會戰中,國王取得優勢,結果卻因為國王的騎兵缺乏紀律,丟掉了本應到手的大勝。

戰後國王的騎兵將軍和侄兒─魯珀特親王在會議中給出了一個奇謀,自告奮勇帶領騎兵和龍騎兵迅速疾馳,繞過國會派的主力兵團,直撲倫敦。他認為只要能一舉攻克首都,俘獲議會派大部分首腦人物,國王必然獲得最終勝利!然而是這個提議被否決了,魯珀特親王很失望,魏延對這種感覺一定很熟悉……

國外學者早期有部分觀點認為這是國王陣營的一大失策,喪失了取勝的機會。不過現代有學者認為姑且不論這個提議是否存在(正如子午谷奇謀,此事也只有不可靠的二手紀錄)。這方案從軍事上明顯行不通,確實應當被否決。

網路圖片,僅供示意

學者認為作為國王軍主力的騎兵部隊如果脫離防線,被議會軍得知的話發起進攻怎麼辦?因為國王軍的步兵在剛結束的邊山會戰中受到重創,而議會軍反而得到增援,如果議會軍進攻很可能守不住。

即便國王軍通過退守牛津擋住議會軍的進攻,國王軍騎兵也能突然出現在倫敦,然而還是無法攻陷擁有城牆的倫敦。雖然倫敦城牆落伍過時、破敗不堪,但沒有火炮的騎兵與龍騎兵依然拿城牆沒什麼辦法。即使魯珀特親王成功找到倫敦城牆上的弱點並試圖闖入城中,倫敦城內強大的民兵力量依然可以依託建築擊退小規模入侵者。

最重要的是,這條計策是國王方面在邊山會戰的四天後才得出的,倫敦民心已經恢復,不會出現因為驚惶失措而輕易放棄倫敦的情況了,並且已經召集部隊據守城內。城內的少數國王派在沒有提前準備下,也沒法和城外騎兵裡應外合,為騎兵打開城門。

網路圖片,僅供示意

至於這場戰爭的後續,魯珀特親王的輕騎偷襲的奇謀被否決後,國王最終採取比較穩妥的正面進攻路線。議會派則是集結了遠多於國王軍的兵力,在倫敦城郊外與國王軍交戰。雙方都曾考慮過分兵迂迴包抄之類的戰術,卻因為害怕分兵造成風險而放棄。 議會派雖然兵力較多,但是由於害怕丟掉倫敦全盤皆輸,所以一直謹慎防守不肯攻擊,就如同司馬懿面對諸葛亮一樣。

結果深入敵境缺乏補給的國王還是只能收兵,英國內戰自此持續數年,國王軍再也沒有取得過優勢,綜合實力更強的議會軍獲得了最後的勝利。國王的下場則是被議會處決,不知道他臨刑前後沒有後悔之前的選擇,一如星落五丈原的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