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宋時的春秋大宴禮——古時宴會禮制的巔峰

文/搜史官

春秋大宴是趙宋王朝典制規定的春秋季節君賜臣預的大型宴飲活動。如同春秋大宴不斷發展完善的歷史般,其禮儀制度也經歷了一個不斷變化、逐步深入、趨於完善的過程。宋真宗朝的初步發展、宋仁宗朝的深入發展、宋神宗與宋哲宗朝的逐步完善,於宋徽宗時期趨於完備。

一、春秋大宴陳設儀制

春秋大宴的舉行地點,在其產生初期並不固定。宋仁宗天聖年間之前,或於廣德殿,或於大明殿,抑或於含光殿舉行。天聖以後,國朝「大宴率於集英殿」置辦,春秋大宴自此確立了長期舉辦的固定地點——集英殿。

春宴或秋宴舉辦之前,會提前對集英殿裝飾一番,以突顯宴飲的隆重和歡悅氣氛。

集英殿作為宴殿使用之時,共分三個宴會場所:正殿、朵殿和兩廊。正殿之上是五品以上的朝中要員以及宗室大臣,朵殿之內則是文武四品以上的官員,兩廊則是升朝官、諸軍副都頭以上、諸蕃進奉使以及諸道進奉軍將等低級官員。

宋代宮殿

集英殿大宴入殿的具體人數,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 年)正月曾有明文規定:大約有一千三百餘人的龐大官員隊伍,其中僅宴會的服務人員就有一千一百二十六人。相當於六個半人服務一個人。這還是在原來更加不可勝數人員的基礎上作出的大量裁減,可見自春秋大宴成為定製之後到宋神宗熙寧前,宴飲規模更為宏大、壯觀。

春秋大宴宴殿的陳設工作,由總管宮廷「乘輿、服御、膳羞、酒醴、次舍、器用」諸事的殿中監統籌負責。

尚舍,是殿中監屬下掌管宮殿陳設的部門,主要負責「張設集英殿門之內」,置放皇帝專屬「御座」於宴殿正中央,坐北朝南;尚醞,掌管酒醴之事,負責在御座的東側擺放皇帝專用的酒樽與酒器;尚食,「掌理皇帝膳羞之事」,將皇帝的專用餐桌「御茶床」置於御座西側。

酒具的陳設位置和御茶床的位置均是偏向宴殿之北。皇帝飲食所需物品陳設完畢後,相關人員也會負責「設群官酒尊酒器於殿下」,為預宴官員的入宴作好準備工作。

春秋大宴的座次分布,體現著官員在朝中的地位高低和恩寵程度,有著十分嚴格的規定。宴飲席位的前後布置,主要依據官員的品秩高低以及與皇帝的親疏關係而定。

宋神宗在歷史上是一個頗有作為的皇帝

正殿之上,以御座為中軸線,將整個宴殿分為東西兩部分:

御座之東,大多為文臣之座,席坐擺放坐東朝西,距離御座越近的行列地位較高,越遠的行列地位越低,從宴殿之西向東共分六列。

首列為三公、三少、左輔、右弼、太宰、少宰的座位;

第二列則是門下、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太子三師在右丞之南」;

第三列為特進觀文殿大學士、太子三少、觀文殿學士、資政殿學士、六曹尚書、金紫銀青光祿大夫、光祿大夫、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資政端明殿學士、左右散騎常侍,三少以下官員位置則離御座更遠,尚書以下官員位於第三列末座;

第四列座次依次是開封尹、六曹侍郎以及直學士,中丞「在直學士之南」;

第五列排列位次為宣奉、正奉、正議、通奉大夫、大司成、太子賓客詹事、給事中、中書舍人、通議大夫、左右諫議大夫、待御、太中大夫、太常卿、大司樂以及宗正卿;

第六列為廂都指揮使以及軍都指揮使。

六列品秩不同的座次排布,其整體位置是御座之東、宴殿偏南方向。為方便工作人員於宴會中穿梭提供美酒佳肴,相互座位之間均預留一定的空間。以皇帝為至尊的宴飲等級制度下,座位均「西向北上」,以正面面向皇帝。

宋代武將

正殿御座之西,所排列的大多數是武臣座席,與御座之東的文臣位置相對而立,均是稍偏宴殿之南。

座次共分為五列:位於首列的是親王和使相;第二列為樞密使和太尉,「太尉在樞密之南」;第三列首位是節度使,「左右金吾衛、左右衛、諸衛上將軍在節度使之南」;第四列是節度觀察留後和觀察使;最後一列則是廂都指揮使與軍都指揮使,「防禦團練使、刺史在軍都指揮使之南」。座位的前後左右仍預留一定的空間,「並東向北上」。

外國使節若參與春秋大宴,所隸屬國家不同,使節的座次也相應有所差別:「大遼、夏國、高麗、交州使副及諸番國首領在闕,即大遼使副在上將軍之南,大遼使位次,節度使位稍卻,副使又稍卻;夏國副使位在東朵殿南楹間;高麗、交州使副在西朵殿。」

因諸衛上將軍的位次在正殿御座之西第三列,大遼使副在上將軍之南,也位於正殿。夏國與高麗、交州使副則均位於朵殿之東西側。其隨從人員以及番國首領自然處於兩廊席位之上。

顯而易見,遼國使者的預宴級別均高於西夏、高麗、交州等國使節,這也是國家實力強弱所決定的。加之,宋遼盟約互為兄弟之國,宋朝遼使的政治禮遇自是要高於其他邦交稍疏之國。

遼與北宋結為兄弟之國

二、春秋大宴宴飲禮儀

春秋大宴宴飲禮儀分為進殿禮儀、宴樂禮儀以及退席禮儀。

進殿禮儀

春秋大宴舉行之日,班次站定後,御史台負責率領殿中侍御史一人先行進入殿庭指定位置,監察預宴百官入殿行為失儀與否。殿中侍御史到位後,東上閤門和御史台官員分別引領預宴文武百官按照班列有秩序地進入殿庭,「東西相向立」。東上閤門官向內侍遞上「齊牌」,以告知官員全部到位,未有缺席人員。

百官立定,皇帝入需雲殿,鳴鞭以示肅靜,有司向皇帝誦讀奏目,東上閤門官再次傳呼並引領百官入殿,「舍人、簿書官併當覺察失儀」。

官僚入殿朝見皇帝,按照規定順序進行跪拜之禮。

需雲殿接見臣僚朝拜後,皇帝移駕集英殿,宴會正式舉辦之所。宴會的服務人員,在文武臣僚朝見君主之前,率先有序地進殿,對君主行起居大禮。

宴會服務人員到位後,舍人「分引群官橫行北上」,逐次入班,史書有著頗為詳細的記載:

「三公、三少、左輔、右弼、太宰、少宰在殿階之南稍東,門下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在其南。次特進,次六曹尚書至光祿大夫,次六曹侍郎開封尹至大司成開封府尹以下少空,次太常卿至中大夫,次七寺卿至中散大夫,次七寺少卿至奉直大夫,次左右司員外郎至朝奉大夫,次六曹諸司員至奉直大夫,次左右司員外郎至朝奉大夫,次六曹諸司員外郎至朝奉郎、太常丞至承議郎,次開封府知縣至奉議郎,次太史局正至通直郎,又在其南。」

宋代宴會

宴飲禮儀

東上閤門官向君主行大起居禮,預宴官員的班首出列,伏地跪拜,致詞稱賀。致詞畢,再次伏地跪拜後,起身站立,回歸班列。其後,「群官再拜,搢笏舞蹈,又再拜,贊各就位,再拜。」

禮畢後,舍人分引群官上殿:正殿之上,百官在席前相對站立;朵殿與兩廊之上,官員立於席後。如有遼使,舍人負責通傳、引導遼朝舍利使入殿,行大起居禮,「贊各就座,贊再拜,贊就座」,引入西廊。

舍人侍事則「引從人分入,四拜起居,謝座,並同舍利使。」教坊使以下官員向皇帝行大起居禮,「看盞人謝,升殿再拜。」內侍進御茶床,殿侍酧酒,即以酒酹祭,行畢,贊唱天武門外祗候官。東上閤門官恭敬地走至御座之前,屈身上奏,班首以下官員依次向皇帝敬酒。

官員向皇帝敬酒之禮正式開始。舍人「分引殿上臣僚橫行北向」,行跪拜大禮。班首在內侍的引領下,先行向皇帝敬酒,以為百官表率,群臣則在其後依次敬酒。

班首作為百官代表向皇帝敬酒,整個敬酒的禮儀程序在東上閤門官的接引、殿中監的注酒和舍人的復引下共同完成。在班首敬酒後、皇帝飲酒前,教坊會奏樂以助興。作為敬酒的回饋,君主會分別賞賜百官飲酒,百官拜謝後回立於各自席位處,需等候皇帝的恩准,方能就座入宴。

春秋大宴行盞制分為九盞,以宴會中飲間歇為標誌,先行五盞、再行四盞

春秋大宴行盞制分為九盞,以宴會中飲間歇為標誌

每次行酒都會演奏不同的樂舞曲目。但凡是君主舉酒,群臣必須在各自席位之後恭敬地站立,舍人宣布就座之後,方能入席,按照「先宰臣、次百官」的順序依次飲酒。

前兩次行酒,只飲而未食,是大宴的預熱階段。第三次行酒,君主開始賞賜臣僚食物,飲與食正式相結合,在一定意義上是宴會的真正開始。

第四次行酒,樂工作為代表上前致語。第五次行酒,舞隊出現並致詞,宴會進入高潮階段。其後半個小時的適度休息,不僅可以有適當的時間讓官員醒酒、整理儀容,以防失儀;還能給予君臣一定的休息時間,以便有更多的精力和體力去應對下半場的宴飲,以免體力不支、過度疲倦。

休息過後的四次行酒,仍是之前的飲酒程式,禮畢後,宴會進入掃尾階段。對於宴會中的樂舞表演人員,皇帝或酌情賞賜:「教坊已下,凡支賜絹二千四百餘匹,彩百匹,錢七百七十餘貫,錦一端,銀椀三十五口,」皆是按照春秋大宴慣例而賜。

春秋大宴所呈食物,從第三盞開始提供,根據行酒盞次逐次提供食物。宴會第三盞至第五盞所奉飲食,據《文昌雜錄》的記述,分別是:群官骨頭、索粉、白肉糊餅、群仙炙、天花餅、太平畢羅、乾飯、縷肉羹、糖油餅,中飲間歇後所呈食物為:假圓魚、蜜浮斯奈花、肉鮓、排炊羊、炙金腸、餤子饅頭、肚羹、水飯、下飯。

春秋大宴行酒過程中,教坊藝人在表演前恭敬地說唱頌辭,以褒揚天子統治下的天平盛世,即是教坊「致語」。教坊頌辭既是在官方宴飲活動中面對君主公開唱誦,其文辭要求極高,由當朝文采飛揚、名滿天下的翰林文豪撰寫。

明人楊慎曾論及此事:「宋時御前內宴,翰苑撰致語,八節撰帖子,雖歐、蘇、曾、王、司馬、范鎮皆為之。」可見教坊致語要求之嚴。以蘇軾所作集英殿春宴教坊詞為例,一窺宋代教坊詞的異樣風采。

教坊致語,集中誇耀皇帝統治下的和樂盛世,以博得君主喜悅、群臣歡悅,為宴會的順利進行、宴樂表演的友好開展渲染和睦祥悅的娛樂氣氛。

教坊女子

退席禮儀

第九次行酒完畢,內侍撤掉御茶床,舍人引領班首以下官員降階跪拜,插笏再拜,分班而出。若大遼人使退席,大遼舍利先退,隨從緊隨其後,皆降階跪拜,從西側退下。

無論是「升西廊」還是「並西出」,均是古人遵循賓主相見西為尊的禮節,主人迎客於東,客人登入以西。傳統的退席禮儀程序,反映出是中國禮樂制度雖歷經千年的發展變化,文化內涵卻是一脈相承的。傳統禮儀文化的精髓在宋王朝得到繼承與發揚,是人類歷史發展的進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的表現。

春秋大宴笏記

宴會結束,不代表宴飲禮儀的結束,作為宴飲中最為重要的感激聖恩環節還未上演。臣僚退宴後,內心的激動尚未褪去,無不感嘆自己榮遇聖主的美好際遇,有感於此,往往揮毫潑墨寫下洋洋洒洒、可長可短的春宴或秋宴笏記,以歌頌聖恩,期為後世傳頌。

宋人宴會之後的遊玩

更多精彩請點擊「關注」,如有不足之處還請批評指正,敬請留言,必定認真回復!

文中圖片來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