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解放對解放全國的意義1:解放全國一半炮彈來自長治


振興小鎮·上黨戰役展覽館

77年後的今天,當我們站在全新的視角,更深入地審視發生在長治的那段歷史,就會發現,長治解放不僅對解放全國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而且,解放了的長治以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對新中國的創建作出巨大的貢獻。

長治解放後,太行、太岳、冀南部隊首長在長治豐澤園合影紀念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不久,中央軍委發布指示,要求徹底切斷敵人的鐵路交通線,將鐵軌和其他器材,盡量運回太行根據地。

往哪裡運?長治成為首選。

1945年9月,河南焦作市解放。八路軍前方後勤部長楊立三指示軍工部政治處主任張貽祥,前往焦作搬運制槍造炮的機器設備。

張貽祥帶領100多人,把焦作6.5噸的大型鍋爐和十幾台發電機經晉城運到長治,又用人力前拉後拽拉到潞城宋村投入使用。

驢拉人拽 浩浩蕩蕩向太行山搬運大鍋爐

由於有了大功率的生產設備及原料,長治軍工由抗戰時期只能生產手榴彈、迫擊炮彈發展到能復裝山炮、野戰炮彈等。

1946年1月,晉冀魯豫軍區在黎城建成彭莊子彈廠,並於次年生產全新槍彈52萬發。

到1947年2月,晉冀魯豫軍區軍工處一共18個兵工廠,其中就有12個建在長治。分別是:

兵工一廠,設於武鄉縣柳溝村;

兵工二廠,設於長治市南石槽村;

兵工四廠,遷到黎城縣東窪村;

兵工六廠,原子彈廠,設於黎城縣彭庄村;

位於黎城縣下赤峪村的復裝子彈廠舊址

兵工九廠,設於長治縣內王村;

兵工十一廠,設於長治市天晚集,並管轄山東范縣(今屬河南省)、山西晉城、長治及左權縣等5個炸彈廠;

兵工十二廠,設於潞城縣宋村;

兵工十四廠,原冀魯豫軍區一廠,設於潞城縣安居村;

兵工十五廠,原磁縣峰峰八廠一部和西達兵工廠一部,搬遷到長治西的附城村;

兵工十六廠,為新建酒精廠,設於潞城縣西天貢村;

兵工十七廠,為新建木料廠,設於沁源縣馬森村;

兵工十八廠,為新建煉焦廠,設於潞城縣棗臻村。

太行根據地生產的各種槍彈

可以這樣說,長治解放後,晉冀魯豫軍區幾乎把主要兵工廠全部集中到長治,長治在解放期間成為炮彈炸彈的生產基地。長治兵工廠生產的炮彈炸彈,有力地支援了我軍戰場的急需,解放全國的一半炮彈來自長治,僅淮海戰役長治就提供炮彈400多萬發。

同時,長治兵工廠奠定了太行軍民兩用工業的雛形。

長治不僅有造槍、修炮和生產槍彈、炮彈的工廠,還建立起機器製造廠。不僅生產軍工設備,還為供給部、衛生部、冀南銀行、新華日報報館提供急需的機器修理及零配件。

軍工生產向縱深發展壯大,又帶動了一批基礎工業的發展,尤其是煤、鐵及硝、磺的大量開採與冶煉,為民用工業的發展打下基礎。

這些,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長治以農耕為主的生產結構,是長治工業發展的一場革命。

原題:長治解放對解放全國的意義 作者:戴玉剛

軍工生產奠定了長治工業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