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敢不敢「硬剛」權臣?贏了血賺,輸了不虧

曾經有多麼風光,落魄時就有多麼憂傷。用這句話用來形容末代帝王最合適不過。末代帝王基本都被權臣拿捏得死死的,不僅權力上處處受制約,就是吃穿住行都得受人管制。有人或許會說,作為一個皇帝,可不可以和權臣「硬剛」一下,贏了血賺,輸了也就輸了。那麼我們接下來細說一下。

古代王朝有一個不成規律的規律——王朝周期律,自秦到清,一代王朝一般不超過三百年,最短者甚至只有十多年。盛者如西漢,兩百年多一點,東漢又近兩百年,唐有二百八十九年,兩宋有三百多年,明有二百七十六年,清有二百七十六年。二世而亡者如秦,從統一七國後開始計算,到滅亡時不過十四年;隋從楊堅篡位自立到煬帝亡國,不過三十七年。

秦始皇,第一個稱皇帝的男人

這些王朝總是玩著玩著就把自己玩完了,究其原因當然有很多,歷代也不乏總結者。有歸咎於人事者,比如後世子孫不知創業之艱,「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未嘗知哀也,未嘗知憂也,未嘗知勞也,未嘗知懼也,未嘗知危也。」明萬曆皇帝甚至不上朝達二十年。

有歸咎於好大喜功者,比如秦始皇修長城,大興土木修阿房宮,修陵墓;隋煬帝三征高麗,大興土木,修長城、築運河,窮盡民力。在這種情況下,老百姓不得不反。

有歸咎於土地生養極限之說,古代這片土地的極限人口約五千萬,在生產力得不到突破的情況下,人口到達鼎峰時就會因生存危機而出現動亂,比如西漢末期人口有五千多萬,東漢末期也是如此,東漢之末動亂不止,十室九空,人口直接減少了十之八九。隋朝人口也是五千多萬,動亂之後,唐初貞觀之治時的人口也遠遠少於隋時鼎峰。唐玄宗開元盛世,人口又達到五千多萬,所以又出現了安史之亂

所以我們看古代王朝,一般都是先輩艱難創業,中間的帝王享福,末代帝王遭罪。在西晉以前,末代帝王一般只是禪讓,不會有生命危險,但從劉宋開始,基本上前代末帝都逃不過國滅身死的命運,所以劉宋的末帝劉准禪位時哭泣著說道:「願後身世世勿復生天王家!」但最終仍是逃不過被殺的命運。

皇帝作為皇權的擁有者,有無上的權力,掌握天下百姓的生殺大權,所謂「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為啥末代皇帝像軟柿子,被權臣控制得唯唯諾諾,大氣也不敢出一聲呢?

比如東漢末年董卓亂政,廢殺當時的皇帝劉辯,改立劉協,是為漢獻帝。董卓這種大流氓,認的是武力,完全不顧及政治上虛與委蛇。董卓當然也沒有討到好下場,被呂布殺死,之後長安又被一群小流氓李傕郭汜等控制,漢獻帝在他們手中連像樣的飯菜都吃不上,更別說什麼皇權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曹操把漢獻帝迎接到許都供養,生活算是有了著落,但權力確實完全沒有了。

漢獻帝是東漢最後一個皇帝,據記載還很聰慧

漢獻帝也不是沒有想法,但人在屋檐下,身邊的侍衛都是忠於曹操的人,自己也沒有啥辦法。後來董承劉備等人搞了一個衣帶詔事件,借漢獻帝的名義造曹操的反,以失敗告終。之後漢獻帝完全就是小媳婦,唯唯諾諾過日子,在公元221年禪位給了曹操的兒子曹丕,自己的封地去生活,又活了十多年才去世,算是得了善終。

漢獻帝算是本分,有人或許會想,他何不「硬剛」一把,和權臣鬥鬥?其實這種「硬剛」的例子也有,比如曹魏的第四代皇帝曹髦,看到曹家一天不如一天,司馬家卻如日中天,當時權臣司馬昭的作為更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覺得自己不拼一把曹魏遲早要完,拼一把說不定還有機會。於是他親自帶人馬去殺司馬昭,誰知侍衛大都不跟著去,去的只是少數人。曹髦還仗著自己皇帝的身份,以為別人不敢動他,還要選擇和司馬昭硬剛。司馬昭的鐵杆打手賈充慫恿成濟兄弟「司馬大人餵養你們,為的就是今日,還不快上!」成濟兄弟頭也真鐵,就直接捅死了曹髦,此後曹家也漸漸被司馬家取代了。

曹髦算是很有骨氣,但解決不了問題

北魏時的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本來是軍閥爾朱榮扶持而立,誰知過了幾天皇帝癮之後,總覺得被人揉捏的感覺不舒服,於是密謀誅殺爾朱榮。有一天,他派人給爾朱榮說:「你的女兒,皇后,今天生了一個大胖小子,快進宮來看呀!」爾朱榮不知是計,沒帶多少侍衛就進了宮,結果被埋伏殺了。爾朱榮一死,元子攸大喜,以為權力又回到自己手上了,但爾朱榮的黨羽們說「不行」,紛紛起兵為爾朱榮報仇,圍攻洛陽城,活捉了元子攸,最後將其勒死。

硬剛很有骨氣,但是現實很骨感,基本都是被滅。所以無論是漢獻帝這種唯唯諾諾,還是曹髦、元子攸這種「硬剛」,他們都無法挽回朝代的滅亡,大江東去,誰又能逆流而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