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肅的「江東對」與諸葛亮的「隆中對」為何能並駕齊驅?

魯肅周瑜乃是管鮑之交,情誼深厚,經周瑜推薦,魯肅到得孫權手下當值。孫權求賢若渴,對魯肅推崇至極,見他這樣的賢良來投,自是重用。兩人相見甚歡,為促膝長談,於是「榻上策」應運而生。

此時的孫權剛接替父兄的大業重任,孫權倍感吃力,因其太過年輕,內地多有不服,反抗之聲此起彼伏,基業尚且不穩,又面對北方的曹操袁紹,不知該如何應對。這一日 ,孫權會見賓客,等宴席結束,孫權將魯肅留下,二人對榻而坐,再次同歡共飲。當然,孫權留魯肅之意並非只是飲酒作樂,酒到興起之處,孫權將話題轉入正軌。孫權望向魯肅,非常誠懇地問道:

「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孫權其意乃是效仿齊桓公晉文公成就一方霸業,請魯肅給予建議。見孫權誠懇,魯肅毫不含糊,將心中醞釀已久的想法悉數說與孫權。魯肅深刻分析局勢利害,以獨到的視角和先見之明,料到漢室在曹操的掌之中,名存實亡,劉氏江山定不可恢復,而曹操手握重兵,想要除掉他實在不易。現下北方多有戰亂,曹操與袁紹打得火熱,一時之間無暇南顧。孫權佔據江東,可以趁此時機,鞏固江東,北征黃祖,佔據江夏,以此為據點,佔領荊州,步步為營,最後建立霸業。

北方的袁紹曾經派來使者,邀孫權共同抗曹,但是,魯肅認為不可,依北方之形勢,儼然已經是曹操的天下,要除去曹操不是一蹴而就之事,若是相助袁紹,一旦失敗,那就與曹操結下深仇大恨,曹操必定舉力滅之,這反倒是得不償失。大家注意,魯肅提出「榻上策」的時候,官渡之戰尚未爆發,袁紹正值氣盛之時,魯肅能這麼早就有如此的遠見卓識,可見其眼界之高及眼光之長遠。

魯肅的「榻上策」讓孫權心中的糾結猶豫一掃而空,眼前呈現一條光明大道。孫權對魯肅的高見讚不絕口。 魯肅深謀遠慮,不僅指明了要對待曹操和袁紹的態度,還將劉表的荊州納入了戰略目標。魯肅與孫權的此次會談,對孫氏集團今後的發展走向至關重要,縱觀孫氏集團以後的發展,確實是依照了這一發展模式。

魯肅的「榻上策」與七年後諸葛亮的「隆中對」似有異曲同工之處,均是兩個運籌帷幄之士,在縱觀全局,基於當時形勢下,得出的實事求是、而又非常有先見的結論。「榻上策」與「隆中對」均成為兩國的基本定國之策,「隆中對」使得劉備在落魄之中,崛起於荊州,立足於西蜀。而「榻上策」則使孫權穩坐江東,又奪荊州,劃江而治。

孫權對魯肅之謀略非常佩服,政務之事,常常聽取魯肅建議,又常以厚禮賜予魯肅。而對魯肅的器重,竟讓朝中其他大臣心懷嫉妒,張昭就在孫權面前多次指責魯肅的不是,勸孫權要慎用之。孫權雖然年少,但卻不是個容易受人蠱惑之人。面對張昭的勸言,笑而納之,但是對魯肅的器重卻依然如故。可見孫權在用人方面確實是比較出眾的。

在「榻上策」的指導下,孫權安撫山越,三伐黃祖,奪得夏口。夏口是江夏的門戶,而江夏又是荊州的門戶,奪得夏口,就離奪取荊州又近了一步。只是,孫氏最終沒有走到最後一步,就一命嗚呼,在感慨之餘也不禁為東吳感嘆,為魯肅之謀略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