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女人,到底可以美到什麼程度?是「潘若驚鴻,婉若游龍」,是「皎若太陽升朝霞,灼若芙蕖出綠波」,是「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
一篇《洛神賦》讓我們今天的主人公甄宓在一千多年前就美名遠揚了。這位先後嫁與袁紹之子袁熙和曹操之子曹丕為妻的甄宓,更為曹家誕下了第三代掌門人曹叡,後被追封為「文昭皇后」。而如今隨著各種影視作品的普及,甄夫人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大有成為「三國第一美女」的趨勢。
甄宓的名聲,幾乎是很多人都熟悉的。而但是對於甄宓的美貌和才華,幾乎是很多人都非常愛慕,甚至當時非常厲害的曹操三人在看到甄宓的時候,都被深深著迷,可見這樣的女子不是一般的美麗。
不過就是這麼一位集美貌於一身的女子,為何慘遭自己的丈夫曹丕賜死,甚至死後還要遭到口中塞滿污穢之物的羞辱?
甄宓,中山無極(今河北省無極縣)人,上蔡令甄逸之女。在那個戰亂紛爭的年代,咱們的主人公甄宓卻依然過著人上人的生活。據悉,甄家是河北的世家大族,傳承到甄逸這一代時雖然沒落了,但還是擔任著上蔡令。
而甄逸共有三子五女,長子甄豫不幸夭折,次子甄儼和三子甄堯都是舉孝廉出仕;他的五個女兒分別是甄姜、甄脫、甄道、甄榮和甄宓,各個風姿卓越,尤其是小女兒甄宓更是美得不可方物。
從出生之日起,甄宓就被預示了將會擁有不平凡的一生。據《三國志·魏書·后妃傳》記載:「每寢寐,家中彷彿見如有人持玉衣覆其上者,常共怪之。相者劉良相後及諸子,良子後曰:『此女貴不可言。』」
除了美貌異於常人外,自年少時期,甄宓就表現得聰明伶俐,遠超過自己的幾個哥哥和姐姐,深得母親疼愛。在這樣的世家成長,她自然接受了良好的封建傳統教育,思想見地很有深度。據《三國志·后妃傳》記載:「今世亂而多買寶物,匹夫無罪,懷璧為罪。又左右皆飢乏,不如以鼓振給親族鄰里,廣為恩惠也。舉家稱善,即從後言。」
意思是說,甄宓在少年時期便規勸母親不要貪圖積攢金玉和錢財,而要積極開倉救濟窮苦百姓。在她看來,如果在這樣的亂世之中為富不仁,不僅違背聖賢之道,而且還會成為禍端之源。
在遍布各地的黃巾起義中,許多世家望族都遭到了滅頂之災,但甄家卻得以保留,充分說明甄宓具有遠見卓識。除此之外,還有一件事也能準確反應出她的知書達理和溫婉善良,據《魏略》記載:「後年十四,喪中兄儼,悲哀過之,事寡嫂謙敬,事處其勞,拊蒼儼子,慈愛甚篤。後母性嚴,待諸佛有常,後數見母:『兄不幸早終,嫂年少守節,顧留一子,以大義言之,待之當如婦,愛之宜如女。』」
而在甄母老年喪子後,時常會向寡媳發脾氣,時年方才十四歲的甄宓卻能及時勸阻要母親善待自己的嫂嫂和侄子。她認為兄長去世甄家人都傷心,但最傷心之人莫過於自己的嫂子,理應得到更多寬慰和照顧。
除了美貌與智慧,甄宓從小到大也是一個不好戲弄的人。八歲時,甄宓自家院子外有騎著馬耍雜技的人,甄氏的家人及幾個姐姐都上閣樓觀看,唯獨她不去,幾個姐姐奇怪而責問她,甄氏便回答說:「這難道是女孩子看的嗎?」
甄宓非常喜歡讀書,博聞強識,只要看過的篇目就能夠立刻領悟,還多次用她哥哥的筆硯寫字,哥哥笑她說:「女人應該學習女工。讀書學習有什麼用,難道你以後還想做女博士(當時的一種官名)嗎?」甄氏回答道:「古時候賢德的女子,都要學習前人成敗的經驗,以此來警示自己的。不讀書,用什麼來借鑒呢?」
從這一點來看,甄宓的思想其實比我們現代人的思想更為超前。讀書無用論是一種否定知識與學習的社會思潮,這些時代性的「讀書無用論」的根本原因在於對「書」的誤解。當下很多人都把讀書當作一種爭名奪利的一種工具,當成一種炫耀的資本,卻早已忘記了讀書的本質是提升自己的修養。甄宓的「讀書論」值得我們學習與深思。
話說回來,袁家在東漢末期可謂是第一名門,甚至被人稱為「四世三公」。袁紹的父親袁逢擔任過司空,叔叔袁隗擔任過太傅;袁逢的父親袁湯擔任過太尉;袁湯的叔叔袁敞擔任過司空;袁敞的父親袁安擔任過司徒。
在建安二年,孔融以天子符節代漢獻帝出使鄴城,加封袁紹為大將軍,賜符節讓他兼管冀州、幽州、青州和并州這四地的所有事務,成為諸侯中最強大的一支。而甄宓所在的中山無極,就在袁紹的統轄範圍內。
袁紹共有三個兒子,分別是長子袁譚、次子袁熙和幼子袁尚。袁譚長年跟隨父親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成為袁家勢力中最強的一支;幼子袁尚風流倜儻,頗有乃父之風,深得袁紹寵愛。以上這兩子,是袁紹爵位的唯二競爭者,只有次子袁熙最不爭氣。
不過,由於甄宓的名聲遠揚,再加上她出落的楚楚動人,因此有很多的世家大族也是紛紛上門提親,袁紹和妻子劉氏也不例外,上門為次子袁熙聘娶了名門之後甄宓為妻。
當然,甄宓嫁給袁熙的真實原因是什麼,現在早已無從知曉,只能大概做個推測。甄宓名聲遠揚,長得亭亭玉立,賢惠溫柔又善良的她,稱之為「亂世佳人」也不為過。反觀袁熙,一生可謂是碌碌無為,馭下無方。自己的部下焦觸和張南發動叛變,並指揮軍隊攻擊袁熙,後者倉皇逃到烏桓。由此來看,袁熙既無個人魅力,又無軍事才能。兩人的結合,實屬有種霸王硬上弓的感覺。以當時袁紹如日中天的勢力,甄宓很可能是被迫嫁給了袁熙。
建安五年,也就是200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展開了一場戰略決戰。對於這場強弱分明的戰勢,幾乎必敗的曹操卻在許攸的幫助下成功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進而徹底擊潰了袁軍的主力,完成了一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而兵敗後的袁紹,只得狼狽逃回自己的大本營鄴城,還在羞憤交加下吐血而亡了。
其實在攻城之前,曹操早就有所耳聞,袁紹二兒媳甄宓是絕色美人,心有垂憐和期待,於是暗中吩咐士兵把守,務必保護好甄宓。卻沒有想到自己的兒子曹丕,先遇到了甄宓,並一見鍾情。
《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中,甄宓和曹丕是這樣初遇的:「曹丕剛進袁府的後院,就看到有兩個衣衫破爛的女人在哭泣,一問便知是袁紹的妻子和袁熙的妻子甄宓。但是當滿臉污垢的甄宓抬起頭時,曹丕一瞬間就驚艷了,說:「這女子可真是有著花容月貌,冰肌玉骨,果然是傾國傾城的紅顏之色。」
初見這一刻,曹丕便掉進了她的深淵,當即把甄宓收入自己的後宅。曹丕非常寵愛她,慢慢她也對曹丕有了感情,很快便生下了兒子曹叡和東鄉公主兩個孩子。曹丕為了她,趕走了原配夫人任氏,扶她為正妻,期間甄宓一再阻止,頗顯婦德。
除了夫妻關係之外,她對婆婆竭盡孝道,對僕人處處寬和,府邸之內口碑很好。
她懂得,愛不是對象,愛是關係,是你在對方身上付出的時間和心血。
她憑美貌安身,以真心立命。
只可惜,即便選擇了疼愛自己的曹丕,甄宓最終的下場也依舊令人心疼。
甄宓嫁給曹丕後,見曹丕俊逸有才,遂心生情意,曹丕對她亦寵愛有知,二人過了一段濃情蜜意的短暫歲月,還共育一兒(即後來的魏明帝曹叡)一女(即東鄉公主)。
在公元220年時曹操去世,而曹丕則繼承了魏王的位置。此後,曹丕便肆意地尋找美人作為自己的妻妾,甚至連父親遺留的妻妾也照收不誤。而此時的甄宓也難免有些年老色衰了,一相對比之下,甄宓便失寵了。
在老父親曹操死後沒多久,曹丕就宣布稱帝。不過登帝後的他,多時沒有立皇后。因為此時除了甄宓,還有貴妃郭女王有實力問鼎。曹丕的確在甄宓和郭女王之間猶豫不決。他愛甄宓,但是在曹丕與諸兄弟爭奪世子的過程中,郭女王卻屢獻奇謀,很有政治頭腦,就憑這一點,曹丕離不開她,兩個人更有合伙人的意味。
這郭女王便用盡心計來爭奪後位,幾次三番在曹丕面前詆毀甄宓。後來曹丕遷都洛陽時,郭女王成功在側,甄宓卻獨居鄴城,未能隨行。
遭到曹丕這樣的公開羞辱和無情冷落,甄宓沒有選擇委曲求全,甚至還創作了一首《塘上行》來挽救這段感情。誰知,這不但沒有挽回曹丕的心意,反而成為甄宓更加悲劇人生的開始。
她寫下了那首《塘上行》:
眾口鑠黃金,使君生別離。
念君去我時,獨愁常苦悲。
想見君顏色,感結傷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從詩中,可以真切地體會到,夫妻二人分居一年多的里,甄宓終是意難平。
她恨郭女王的讒言毀傷,使他們二人離心離德,也深深表達了對夫君曹丕的思念。
她就是那種認清了生活的真相,依然熱愛生活;看破了愛情的短暫,依然嚮往愛情的女子。
然而,令她萬萬沒想到的是,她在《塘上行》里傾注的對曹丕的情誼,曹丕不僅沒有半分感動,還立馬賜她死刑。
這是因為,一心想要登上後位的郭女王藉此落井下石,她利用曹叡不足月所生的事實,誣稱甄氏是在懷孕之後才與曹丕結婚。換句話說,曹叡極有可能是袁熙之子。不僅如此,這首向曹丕表白真摯的綿綿情思的詩,卻被生性多疑的曹丕誤認為是寫給其弟曹植的詩。
據《三國志》記載,曹丕曾問周宣說:「我夢見宮殿上兩片瓦掉下來,化為雙鴛鴦。這是什麼徵兆呢?」周宣說:「後宮恐怕會有人暴死。」曹丕說:「我是說著騙你的。」周宣說:「做夢這件事,是意念中的事,如果能行之於言,便可以占卜凶吉。」話還未說完,黃門令來報告說,後宮中有人彼此殘殺。過了不久,曹丕又問周宣:「我昨天夢見一股青煙拔地升天。」周宣說:「天下恐怕會有一位貴女子冤死。」當時,曹丕已派人賜給甄宓賜死的詔書,聽了周宣的話很是後悔,於是派人去追趕使者,可惜已經來不及了。
此時的曹丕或有後悔,但是甄宓已死,事情無法挽回,曹丕非常擔心自己犯下的錯會遭到報應,於是他下令將甄宓以發掩面,並且在其口中塞糠而葬,這一說法認為,這樣一來甄宓就無法開口申冤,也不會被閻王認出來。
這樣的說法或許只是人們的杜撰,但也可能是最接近真相的一種說法,畢竟,古人是很相信神靈的。但毋庸置疑的是,甄宓被曹丕賜死卻是千真萬確的,如此才女卻以此悲哀結局收場,實在令人唏噓不已。
她當時,也只有40歲。下葬時頭髮披散著臉,口中被塞滿米糠。只因傳說這種處罰會讓死者在黃泉路上,靈魂的冤屈無處訴說。
他愛她時,愛得轟轟烈烈,他不愛時,也決裂得徹徹底底。
她去時,他已忘卻,她也曾笑顏如花,低垂如月。
等到曹叡繼位後,數次向太后詢問母親死狀,太后因此憂懼暴崩,這時李氏才向明帝曹叡說明了甄氏其實是被郭氏構陷而死。曹叡哀痛不已,憤怒之下也用同樣的方式殯葬了郭太后。
甄宓的一生竭盡得體,她也終於得到了命運的補償。一切風雨終會化為歷史的塵埃,唯有《洛神賦》和她的美,千百世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