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秦論》曾言:「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曩時之士也。」古代君王在位期間,為鞏固國家發展局勢,皆需做到深謀遠慮,若未能長謀遠略,將因匹夫之勇身陷失敗深淵。
在對中國古代社會封建發展歷史進行了解後便可發現,每一位皇帝上位後,都有著一定的政治野心,在他們規劃未來政治發展道路時,也能做到深謀遠慮,從大局出發,爭取為天下百姓帶來更加安穩的生活環境。
提到朱元璋時,想必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作為一位出身平民的皇帝,朱元璋雖無顯赫背景,可卻在上位後成功開創大明盛世。
在朱元璋上位初期,曾希望派兵前往日本,將日本一舉攻滅。可朝中大臣劉伯溫卻誓死阻攔朱元璋的這一決定。在攻打日本的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政治謀劃?為何劉伯溫會對朱元璋的這一政治構想如此反對呢?
通過對明朝時期的政策進行了解後便可發現,在朱元璋的影響下,大明王朝始終有著較為強硬的政治手段。與其他朝代相比,明朝不和親、不割地,而這樣的行為也令後人讚嘆不已。對於朱元璋來說,雖然他的出身並不是很好,可他卻對國家政治統治,有著別樣構思,這也使得朱元璋上位後便成功帶領中原地區,走向全新發展巔峰。
明朝建立後,我國中原地區並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統一。為給予民眾提供更加穩定的生活環境,朱元璋不願以軍事手段解決邊境混亂之勢,在這種情況下,和平交往便成為朱元璋上位初期的外交政策。
對外交往的過程中,除日本外,其他國家均願與明朝建立友好往來,日本甚至還殺了明朝使者。基於日本方面的惡劣態度,朱元璋便決定發兵日本,以求將日本勢力徹底鎮壓下來。可當朱元璋提出這一構想後,劉伯溫卻表示堅決反對。在對這段歷史進行了解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在劉伯溫阻攔朱元璋發兵日本的背後,有著許多特殊的政治原因。
雖從表面上看,中原地區的勢力要比日本強勁許多,可通過觀察過往的征戰經歷便會發現,縱使是威名赫赫的忽必烈,都很難平定日本。從忽必烈幾次伐日慘敗而歸的經歷中便能感受到,遠渡重洋征服日本,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在忽必烈征服日本的過程中,元朝正值鼎盛發展階段。可儘管如此,他的征服日本計劃,仍未順利推進。古代社會戰爭過程中,士兵們並不能夠如同現代社會一般,有著充足的物資補給保障。遠征之路上的阻礙重重,本就會令中原地區的士兵疲憊不堪,在跨海征討的過程中,士兵更是會因水土不服,失去原本應有的戰鬥能力。
此外,在朱元璋上位後,雖明朝統治已然確立,可國家內部卻百廢待興,處於較為混亂的狀態。經歷長時間的起義戰爭,民眾本就對和平有著巨大的渴望,若在這種情況下,繼續對外發動戰爭,則會導致百姓怨聲載道,對朱元璋產生排斥之心。對於一個國家及王朝的建設來說,百姓的支持極為重要,倘若朱元璋失去民心,大明王朝的統治必然無法得到鞏固。
除以上原因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元朝所殘餘的北元勢力仍對中原地區有著覬覦之心,若此時朱元璋集結大量兵馬前去討伐日本,則會令北元勢力找到可乘之機,並趁機南下,將大明王朝一舉攻破。
綜合以上三點原因,劉伯溫寧願以死相諫,也不願讓朱元璋推行征討日本的計劃。在朱元璋聽過劉伯溫的種種分析後,同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自此之後,朱元璋便放棄征討日本,並將全部的精力用於國家建設。在朱元璋的努力下,百姓們擁有更加安穩和諧的生活環境,世人對朱元璋普遍有著讚歎之情。
結語
從朱元璋與劉伯溫關於日本事件的探討中便更感受到,對於朱元璋來說,之所以他能成就一番偉業,與其身邊優秀的臣子同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若朱元璋是一位過於自負的皇帝,不願聽從他人的建議,或許大明王朝的輝煌,早已在出征日本的過程中消磨殆盡。
雖在現代社會發展進程中,我國早已擺脫封建社會制度,可古人的諸多經驗,也會為我們提供相應的幫助,並促使中國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
參考資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