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去世後,小平同志立即部署3項措施,迅速抓住機遇?

赫魯曉夫在任時,中蘇兩國交惡,一直延續到勃列日涅夫,中蘇兩國關係不僅沒有緩和,還爆發了中蘇邊境衝突,也就是珍寶島自衛反擊戰。

隨著中美關係改善,中蘇關係也出現轉機,而最大轉機就是在1982年,勃列日涅夫烏茲別克參加慶典,在那裡他有一個講話,對中蘇關係有了新的界定。


01

勃列日涅夫在烏茲別克首府塔什乾的講話就是「3.24」講話,小平同志迅速做出反應。因為從講話中,雖然蘇聯還批評中國,但已經釋放出善意。4月16日,羅馬尼亞領導人齊奧塞斯庫訪華,小平同志通過他給勃列日涅夫捎去口信。

1982年8月10日,中國又秘密派外交人員到蘇聯傳遞信息,此後中蘇副外長展開會談,這些都為中蘇關係「解凍」奠定了基礎。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突然病逝。當得到這個消息後,中國駐蘇使館也是通過蘇聯電視台才得知這一消息,因為來得太突然,前幾天勃列日涅夫還參加閱兵式,甚至在列寧墓前站了兩個半小時,還參加了大型國慶執行會,外國使節們排長隊向勃列日涅夫敬酒,怎麼現在說死就死了?

據蘇聯人透露,蘇聯組織紀念活動那天,莫斯科零下16度左右,勃列日涅夫本來身體有病,而且已經76歲了,心肺功能都已經衰弱,這一凍就凍出了毛病,因此沒幾天就去世了。

得知勃列日涅夫去世的消息後,我國駐蘇大使迅速向國內報告,此時國內也通過蘇聯媒體得到了消息。


當時駐蘇使館人員認為可以藉此機會,參加勃列日涅夫的葬禮,進行「葬禮外交」,可以進一步鞏固上次中國應對勃列日涅夫「3.24」講話成果。

不久駐蘇使館收到國內消息,主要有3項應對措施:一是黃華外長作為中國特使到莫斯科參加弔唁活動。二是派人大副委員長烏蘭夫到蘇聯駐華使館進行弔唁。三是以全國人大名義發唁電。

據說以上三項措施都是小平同志的決定。從迅速反應來看,足以看到偉人的高明之處,而且蘇聯方面也得到中國積極回應,對蘇聯來說,他們沒想到,也沒預料到。

對於小平同志的決定,中國駐蘇使館的人也很激動,這是近20年來,中國第一次以非慶典方式對待蘇聯,也是近20年來第一次有中國領導人進入蘇聯駐華使館。

02

小平同迅速做出3項應對勃列日涅夫去世後的決定後,隨即有關部門展開工作,包括去蘇聯的人員,而且以新聞方式報道了黃華特使去莫斯科的時間,而且把黃華外長的書面講話也提前透露出來。

而這個講話也是在小平授意下,由胡喬木擬的稿。在這篇談話對勃列日涅夫進行了高度評價,對勃列日涅夫生前多次「在講話中改善中蘇關係」表示稱讚。這些都是有意對外釋放中蘇關係改善並不是很突然,而是之前有鋪墊。


從這篇講話中,小平同志也向蘇聯新領導人釋放出中蘇友好信號,繼任領導人安德羅波夫是勃列日涅夫的人。

外交既要講究策略,也需要讓對方理解意圖。在這篇談話中,提出了中蘇關係在60年代中期惡化到了嚴重程度。實際上就是讓外界知道,勃列日涅夫應該對中蘇關係惡化承擔責任。

據說這樣說,也是小平的意思,他要求不能只說讚揚勃列日涅夫的話,也需要批評他。最後一句是希望話,是說給安德羅波夫為首的蘇聯政治局。這是中國重新承認。因為上世紀六十年代中蘇交惡時,兩國通過媒體互批,而一批二十年。


03

實踐證明,按照小平同志的部署,中國葬禮外交搞得很成功,而且與蘇聯有關部門重新建立聯繫。此後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也相繼去世,中國再次展開「葬禮外交」,進一步與蘇聯加深關係往來。

雖然葬禮外交是一種方式,但中蘇兩國在當時的情況下,如果沒有「葬禮外交」,兩國不會快速恢復關係。勃列日涅夫晚期雖然對中國批評不像以前了,也說明蘇聯也在調整對華關係策略。但蘇聯作為世界強國,蘇聯不會露出他們的主動之意。還需要中國配合他,這就需要領導人對世界局勢把握的識別能力,小平就具有這種高超的識別能力和應對能力,最終迎來的中蘇兩國關係正常化。

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