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眾人皆知,下一句才是經典,它是什麼?

小時候我們經常被教育要學會團結,因為人多力量大,而大人們拿來教育我們的話往往是這句「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可以說這句話已經是眾人皆知了。不過實際上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那才是經典,你知道是什麼嗎?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句話的本意就是說雖然諸葛亮非常聰明,但是只要我們人多,一起思考,集思廣益,最終就能想出超越諸葛亮的計謀,這話常常被用來告訴人們要團結一致,一起想辦法,不要各行其是!

事實上,在這句俗語中,三並不是特指三個,而是泛指很多!在中國古代社會中,經常是用三來指代更多的意思。俗語中皮匠其實也並非是做皮子的工匠,而是指「裨將」,也就是古代軍中的副將!為何這麼說呢?我們可以從諸葛亮的職業來看。

諸葛亮雖說是精通天文地理,但是他後期最主要的還是行軍打仗,給人最深刻的印象也是軍師,負責戰場出謀劃策,那麼一個戰場的謀士又怎麼會和臭皮匠扯上關係呢?很明顯,這種對應是錯誤的。而裨將乃是軍中的副將,也要負責行軍打仗,負責日常軍隊的指揮,甚至還會負責戰略的制定,當主帥拿不定主意時,裨將也可以幫忙出謀劃策,所以說才會有三個裨將一同出謀劃策,便能頂得上諸葛亮的計謀這個說法了!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教育我們要團結一致,一起群策群力,那麼大家知道這個俗語的後一句是什麼嗎?

一顆老鼠屎,必壞一鍋湯

事實上,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後一句乃是一顆老鼠屎,必壞一鍋湯!而這後面一句其實比前句還要更為經典!

一顆老鼠屎,必壞一鍋湯,這句俗語其實也是來源於三國!關於它的來源,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馬謖,一種說法是黃皓!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可以說是成功率最高的一次北伐!自劉備打輸夷陵之戰後,蜀漢國力大減,以至於整個曹魏朝堂對蜀漢都做出了錯誤的判斷,認為蜀漢短期內根本無法恢復實力,於是他們把魏國的主力都調往了東邊,去準備和東吳的作戰了。哪知道諸葛亮天縱奇才,竟然短短數年就恢復了蜀漢的實力,並直接出兵進攻了魏國的隴右地區。當時魏國軍隊防備不足,諸葛亮很輕鬆就打到了隴右,整個隴右五郡直接投降的三郡,看起來諸葛亮已經是勝算在握了。

眼看諸葛亮來勢洶洶,魏國急忙派出援軍前來增援,諸葛亮也知道魏國必來援軍,他此時需要的只是時間,於是他力排眾議,選擇讓馬謖統兵守衛街亭,阻擋魏軍的援助步伐。結果馬謖不據城力守,也不當道下寨,而是跑到山上去了,被張郃截斷水源,打得大敗,街亭失守!而街亭一丟失,諸葛亮就面臨後路被斷的危險,所以他被迫放棄了隴右,只能無奈撤退,原本勝券在握的北伐也宣告失敗了!

此戰中,最大的責任人便是馬謖,要不是他瞎搞,街亭怎麼會失守?北伐怎麼會失敗?於是後人總結出了一顆老鼠屎,必壞一鍋湯這句俗語,用來形容團隊中的敗類,希望團隊中儘早踢出這種人!

除了馬謖的這種說法,俗語的來源還有可能是黃皓!黃皓是蜀漢的大宦官,深受劉禪的信任與重用,在魏國調兵遣將,準備進攻蜀漢時,姜維原本已經主動告知了劉禪,說出了魏國的異動,想要劉禪增兵,提早做出防備。結果他的請示被黃皓截留了,黃皓直接告訴劉禪不用擔心,沒啥大事,導致劉禪未能及時增兵防備,整個漢中被迅速攻佔,蜀漢軍隊被死死壓制在劍閣。

另外由於黃皓專權,搞得蜀漢內部離心離德,所以當鄧艾兵臨城下時,蜀漢內部竟然沒人想要為國家盡忠,大多數人都是想的逃跑或者投降,可以說,完全是黃皓這顆老鼠屎把整個蜀漢朝堂的這鍋粥給污染了,搞得大家都不願意再為蜀漢賣命了!事實上,這句俗語就是意在告訴後人,對於團隊中的老鼠屎,一定要及時清理,不然將會污染整個大環境,降低團隊的戰鬥力!

結語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意在告訴我們要團結一致,群策群力共同想辦法,這樣想出來的辦法就有可能超過諸葛亮。而後一句一顆老鼠屎,必壞一鍋粥則更為經典,意在告訴我們對於團隊中的敗類,一定要毫不猶豫清理,不然肯定會影響整個團隊的和諧與戰鬥力!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