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207年,以項羽為首的楚軍,對章邯率領的秦軍發動了著名的巨鹿之戰,結果以項羽活捉秦軍王離,殺死秦將蘇角,章邯投降,諸侯聯軍勝利而告終。
此戰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其中項羽僅以5萬兵力戰勝具有絕對優勢的40萬秦軍,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秦二世二年,秦軍上將軍章邯先後打敗了陳勝和項梁後,認為楚地已再無威脅。於是渡過黃河,與前來匯合的王離大軍大敗趙軍。趙王趙歇、大將陳余、國相張耳退守巨鹿城。
王離率軍把巨鹿圍在中間,章邯率軍駐紮在巨鹿南面棘原,同時修築甬道保證糧道暢通。
巨鹿被圍長達五個月,王離一直沒有發動像樣的攻勢,其目的明顯是打著圍點打援的主意。
當時秦軍實力非常強大,又剛打敗了項梁的軍隊,士氣正旺。陳澤曾率五千人去試探秦軍,結果一觸即潰。
自此以後,守軍堅守不出,再也無人敢去迎戰。
但是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無奈之下趙王只好派使者向楚懷王以及各國諸侯求援。
唇亡齒寒,秦二世二年後九月(閏月),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率軍5萬北上以解巨鹿之困。
宋義帶兵保守,權衡利弊後把軍隊停留在安陽46天,沒有前進一步。項羽報仇心切殺掉宋義後領兵繼續北上。
項羽先派英布和蒲將軍渡河攻打章邯的甬道駐軍,結果收效甚微。
諸侯們見到項羽有所行動了,也隨後跟進。大家陸續掉入秦軍準備好的陷阱里,王離的計劃要開始了。
進攻章邯受阻後不久,陳余請求項羽先發制人,項羽於是親自率兵渡河。渡河之後,項羽第一時間下令把所有的船隻鑿沉了,把做飯的傢伙也都砸碎了。對士兵說,我們有去無回,只能勝不能敗,堅定士兵的決心。然後只帶著三天的乾糧撲向巨鹿。
士兵被斷了後路,沒有選擇,只能以命相博。很快項羽擊敗了章邯的甬道駐軍,斷絕了王離軍隊的糧道,砸了王離的飯碗。
諸侯們見項羽一擊輕鬆得手,立刻像蝗蟲一樣一擁而上,和項羽的楚軍一起團團包圍了王離。
最終項羽率領楚軍九戰九勝,擊退章邯,活捉王離,殺死秦將蘇角,巨鹿之圍隨之而解。
王離被俘後,章邯後撤退守棘原,項羽則駐紮在漳河以南,兩軍處於僵持狀態。
前線交戰不利,章邯被問責。只好派司馬欣回咸陽解釋,非但沒能見到秦二世,還差點在返途中被趙高殺害。
司馬欣返回後,對章邯說了在咸陽途中的遭遇,表示「如今趙高當政,無論成敗與否都免不了一死,不如早做打算。」
章邯被說動了,派人去給項羽請降,項羽在洹水南岸的殷墟上受降。隨後項羽封章邯為雍王,任命司馬欣為上將軍,巨鹿之戰結束。
巨鹿之戰章邯、王離以8:1的絕對兵力優勢對陣項羽,結果一敗塗地。其實並不是章邯太弱,而是項羽太強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看一下章邯這邊的狀況。
在戰術上,章邯在外圍策應,王離包圍巨鹿,以逸待勞,圍點打援,集中優勢兵力消耗楚軍的有生力量的戰略是幾乎是完美的。
在戰鬥力上,章邯一直處於鎮壓反秦義軍的第一線,經驗豐富、身經百戰,麾下的士兵也是經過無數次戰火洗禮的,戰鬥力毋庸置疑。
在士氣上,章邯自被任命為上將軍以來,幾乎無敗績,勢如破竹,再加上巨鹿之戰以前剛剛滅掉義軍首領項梁,更是士氣如虹。
大家都覺得被圍的趙王如囊中之物,滅掉是分分鐘的事。已經不屑於小打小鬧了,欲借巨趙王這條魚餌來讓更大的魚上鉤。
結果戰略目的達到了,只不過來的不是小魚小蝦,是條鯊魚,最後直接被項羽反殺了。
那我們來看一下項羽這邊的狀況,各方面似乎都不佔優勢的楚軍是如何扭轉乾坤的呢?
首先,項羽雖然名義上有一眾聯軍,其實除了他以外的諸侯戰鬥力都弱的可憐,屬於那種有便宜就佔一下,有危險跑得比兔子都快的一類。當然項羽也沒指望他們。
從項羽個人能力看,史書上描寫他「身高八尺、武藝超群、勇猛無比。」
起義的時項羽只有24歲,正是血氣方剛、年輕氣盛的時候。佔領會稽郡的時候,項羽一人曾連續殺百餘人,真正的殺人不眨眼,周圍士兵嚇得不敢靠近。項羽的威信一下子就建立起來了。
打仗的時候有這種領導身先士卒,將士上下一條心各個以一當十戰鬥力自然蹭蹭的上漲。所謂人心齊泰山移。
從個人感情上講,叔叔項梁剛剛被章邯殺害,項羽急於報仇。好比是神擋殺神佛擋殺佛。所以才會出現後面的殺宋義、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拚命行為。狹路相逢勇者勝,章邯打仗只是為了工作能養家糊口,項羽是為了報血海深仇。
動機不同,結果自然高下立判。
從長遠目標看,發兵之前楚懷王曾許諾「先入關中者為王」。項羽自然不想讓劉邦的西路大軍先入為主。為了爭取時間,他也必須調動起士兵的士氣速戰速決。從這一點上也要求項羽在大戰之初就務必拿出拚命三郎的架勢。
從士兵的整體素質上,項羽的5萬軍隊雖然組建不久,但是勝在初生牛犢不怕虎。而且強將手下無弱兵,都被項羽精神感染成了虎狼之師。
而且此次目的是北上伐秦救趙。作為反秦的正義之師,師出有名、民心所向,在心理上已經立於不敗之地了。
巨鹿一戰,不但打掉了秦軍的主力,加速了秦朝的滅亡。也確立了項羽在諸侯中霸主的地位,為後面的分封諸侯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