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說這句話的人,無不是悔恨交織,然而大錯已成,一切已經無法回頭。
那麼「我」是誰?伯仁又是誰?這裡面又有著怎麼樣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01、「酒鬼」伯仁
原來「伯仁」真實姓名叫周顗(yǐ),字伯仁,出生於269年,汝南安成(今河南省汝南縣)人。
周顗出身世家大族,他的父親安東將軍周浚曾參與滅吳的統一戰爭,立下戰功,被封為武城侯。
周顗少年時便有很高的聲譽,神采俊秀,為當時的名士們所推崇。
魏晉時期選官採用的是九品中正制,中央、地方可以自行聘任官員。但無論是地方郡縣怎麼徵召周顗出來做官,他都一一拒絕。
周浚死後,作為長子的周顗承襲了父親的爵位,被封為秘書郎等職。之後東海王司馬越的兒子出任鎮軍將軍,任命周顗為長史。
而此時的西晉王朝已經搖搖欲墜,歷經八王之亂、五胡亂華,中原人士紛紛避難江東。
而琅琊王司馬睿鎮守江東,將好友周顗調到自己身邊。不久後周顗被任命為荊州刺史、寧遠將軍,雖說周家是將門,但周顗絲毫沒有繼承他父親的軍事才幹,剛到荊州就被人打的狼狽逃竄,幸虧王敦、陶侃(大詩人陶淵明的曾祖)出手相救,才幸免於難。
回到建康的周顗被司馬睿留在了身邊,擔任軍諮祭酒等職。
317年,司馬睿稱帝建立東晉,周顗被任命為吏部尚書、尚書僕射等職。雖然聲望極高,但卻因為好酒的毛病時常受到處罰。擔任尚書僕射後天天沉醉,卻常說飲酒沒有對手。
一次有好友從江北來,周顗非常高興,於是拿出兩石酒二人對飲,雙雙大醉。周顗酒醒後,看看那位客人,已腐肋而死。這還不算有時候喝高了,還敢公然頂撞皇帝。
伯仁就是這樣的一個「酒鬼」,但是他為人卻非常「寬裕友愛」。他的弟弟周嵩一次醉酒,竟拿蠟燭擲打他並說:「你的才氣比不上我,為什麼竟然出人意外地獲得了崇高的聲望?」
不料周顗絲毫不生氣,反而開玩笑道,「阿奴你用火攻,這本來是用了一個下策呀。
02、名臣王導
上面介紹了這麼多關於伯仁的生平,下面該說說「我」了,「我」就是東晉的名臣王導。
王導、王敦兄弟一文一武,幫助司馬睿建立東晉。王氏兄弟與周顗自幼相識,關係非同一般。一次王導枕著周顗的膝蓋,指著周顗的肚子說道「裡面裝的都是些什麼?」
周顗答道:「這裡面空空洞洞的,不過像你這樣的人足可容納數百個。」
東晉王朝建立後,王導、王敦兄弟掌握了大權,特別是王敦飛揚跋扈,引起了司馬睿的不滿,雙方劍拔弩張,王敦在外地起兵進犯京師建康。
王敦起兵之後,劉傀等人力勸元帝盡殺琅琊王氏,回王敦以顏色,在京的琅琊王氏子弟都惶惶不安,覺得大禍將至,於是在王導的帶領下,都到宮門外向元帝請罪。而元帝卻不做決定,將他們冷落在宮門外並不宣詔接見,此時王導內心的惶恐可想而知。
偏巧周顗將要進宮,同元帝商量如何應對王敦之禍,王導見到他頓覺有了一線生機,覺得以周顗的耿直和兩個人的情誼,周顗一定不會置自己於不顧。他忍不住大呼周顗,「伯仁,我王家幾百口的性命就都靠你啦!」
結果卻大出他的意外,周顗竟置若罔聞,看也不看他,就從他面前過去了。如此被人無視,在這之前王導還從未嘗過這樣的滋味。
剛剛燃起的希望一下子就被凍結,王導內心不禁失望,他卻沒有想到周顗進宮會在皇帝面前,極言他王導的忠誠,怎能因為王敦的禍心就降罪於忠臣身上。力陳的結果是皇帝最終採納了周顗的意見,沒有牽連其他琅琊王氏子弟。
性喜飲酒的周顗,以前就因為喝酒而被人稱作「三日僕射」,身居僕射之職,他卻常常喝醉,有時竟三日不醒。這一次在宮裡他竟又喝多了,等他醉醺醺一出宮門,就見到內心恓惶的王導,王導依然在宮門之外等候消息,見到他立刻奔過來直呼伯仁,想問問他皇帝到底打算怎樣處置王家。
「我們一定要殺了王敦那幫混蛋,到時咱胳膊肘上好系個斗大的金印!」
我們的周侯居然還是沒有理睬王導,對身邊的人這樣說,然後揚長而去。
這廝不雪中送炭就算了,竟然還落井下石,要置自己於死地!王導的心一下子就涼透了。自此嫉恨周顗,禍根深種。
他卻沒有想到在宮裡和皇帝喝的醉醺醺的周顗,醒了酒之後第一件事就是立刻給皇帝上表再次替好友分辯,生怕自己因為喝酒誤了事,害了好友的性命。
不久王敦大敗周顗等人朝廷大軍,佔領建康,王敦召見周顗,並對他說:「伯仁,你有負於我啊!」(當年周顗在荊州時,王敦曾救過他),但周顗卻說:「你舉兵反叛,我親率六軍而不能扺抗,朝廷軍隊潰敗,因而有負於你。」
這時有人勸周顗逃走,但他決意要與朝廷共存亡。
王敦入京,王氏一門重新得志,王敦對名望甚高的周顗十分忌憚,於是向王導徵詢意見:「周顗等人聲望極高,應當位列三司才是。」
王導沒說話。王敦又說:「就算不入三司,也得作個僕射吧。」
王導依舊沒回答。王敦說:「如果不能用他們,就只能殺了他們。」王導依然沒有任何反應。
最終王敦下定決心,將周顗等人逮捕,押至石頭城南門外處死。
臨行前周顗面色不變,舉止自若,旁觀的人見此都傷感流涕。
當時是公元322年,周顗時年54歲。
03、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周顗死後,家被查抄,作為東晉朝廷的高官,家裡僅有幾個裝著舊絮絲的小簍、五瓮酒、數石米而已。
王敦之亂平定後,王導檢查以前的宮中奏摺,發現了周顗當年營救自己的奏章,言辭懇切,殷勤備至。
王導拿著這封奏章,痛哭流涕,悲不自勝,感到十分對不起這位朋友,對自己的兒子說:「我雖然沒有直接殺死伯仁,可伯仁卻是因我的不作為而死。幽冥之中,我對不起這個良友呀!」
自此「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句諺語便千古流傳,直至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