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王何止徐鳳年?前涼張氏雖未死戰,但一樣做到了守土安民

2020年05月19日12:24:06 歷史 1194

在網路文學經典名著《雪中悍刀行》中,老涼王徐驍白手起家、掃平天下,卻因功高震主飽受朝廷猜忌。而新涼王徐鳳年在家國離亂、內外皆敵的情況下,為守土安民,硬撼北莽異族百萬大軍,即便是30萬鐵騎盡墨仍是一步不退。

大秦一聲風起,北涼一句死戰,這是何等的慘烈悲壯。

涼王何止徐鳳年?前涼張氏雖未死戰,但一樣做到了守土安民 - 天天要聞

這部作品儘管是架空歷史,但如果我們硬是要給他找個原型,其實也並不困難。

在1600多年前的東晉十六國時期,京兆(今陝西西安)人段業曾為後涼太守,因與中樞不睦遂在匈奴沮渠部的推舉下自立,並於東晉隆安三年(公元399年)自稱涼王,史稱北涼。

不過僅僅兩年之後北涼就發生了內亂,沮渠蒙遜殺段業自立,從此北涼就成了個匈奴人的政權。此後北涼傳二世、歷30餘年後被北魏攻滅,殘部輾轉至高昌再建國,20年後再被柔然所滅,北涼遂亡。

涼王何止徐鳳年?前涼張氏雖未死戰,但一樣做到了守土安民 - 天天要聞

與小說相比,此北涼有其名而無其實。不過不要緊,十六國時期在中國的北方各種割據政權多如牛毛,其中除了鮮卑慕容氏搞出來的各種「燕國」以外,就屬在西北之地前赴後繼的各種「涼」最多。而由涼州漢人張軌所建之前涼,或許就是《雪中悍刀行》一書創作的藍本。

張軌之於徐驍,均是替子鋪路、為家國奠基之人。

涼州,古稱雍州,自兩漢疆域大盛後轄15郡及京兆,為西北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其州治姑臧(今甘肅武威)素有「通一線於廣漠,控五郡之咽喉」之稱,為天下要地。

涼王何止徐鳳年?前涼張氏雖未死戰,但一樣做到了守土安民 - 天天要聞

涼州地處漢胡雜處之地,民風剽悍,悍不畏死,自東漢初建起便戰禍不斷、叛亂四起,漢末更是因為當地軍閥董卓引涼州兵入中樞而導致天下大亂。所以當因西晉司馬皇族內訌的「八王之亂」,導致剛剛太平了幾十年的天下再度陷入板蕩之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涼州必亂,差別只在於是首叛還是跟在其餘20州後邊隨大流而已。

而此時有一人挺身而出,使得涼州非但未叛,還成了維護西晉江山的中流砥柱。

張軌,涼州安定郡烏氏(今甘肅平涼)人,西漢趙景王張耳之後。安定張氏乃涼州大族,自漢代起便世代舉孝廉,魏晉以來更是官場得意,所以張軌年僅15歲便以恩蔭入仕,歷任太子舍人、散騎常侍等職。

永寧元年(公元301年),張軌出任涼州刺史、護羌校尉。到任後他便乾脆利落的平定了鮮卑叛亂,並建立學校、大興教化,當地名士紛紛慕名依附,張軌名聲鵲起:

「天下方亂,避難之國唯涼土耳。張涼州德量不恆,殆其人乎!」(《晉書·卷八十六·列傳第五十六》)

永興年間,因八王之亂中原戰禍延綿,鮮卑貴族若羅拔能以為有機可趁,便在涼州再起叛亂。張軌再次乾脆利落的一戰平亂,陣斬若羅拔能、俘獲人口十餘萬,從此名動河西、諸胡無人敢攖其鋒。張軌因此官升安西將軍,爵封安樂鄉侯,食邑一千戶,並趁機大修姑臧城。

涼王何止徐鳳年?前涼張氏雖未死戰,但一樣做到了守土安民 - 天天要聞

永嘉二年(公元308年),王彌叛軍攻打洛陽,張軌急遣大將北宮純等率千餘涼州鐵騎火速東出救洛。

勤王救駕這種事,難道不該全力以赴、全軍齊出?張軌怎麼就派出這麼點人,莫非是糊弄差事或是另有異心?

事實上姑臧距洛陽2500餘里,若是大軍出動不說別的,光是人吃馬喂就得讓窮蹙的涼州破產,只能出動少數輕騎千里奔襲。而事實上,這點人馬也足夠了。

在洛陽津陽門外,面對數萬叛軍,涼州大將北宮純「募勇士百餘人突陳,彌兵大敗」(《資治通鑒·卷八十六·晉紀第八》)。次年,王彌勾結前趙劉聰二次犯洛,張軌再遣北宮純來救。這回北宮純沒有選擇硬碰硬,而是率千餘涼州鐵騎趁夜襲營,陣斬前趙征虜將軍呼延顥,大司空呼延翼也死於亂軍之中,劉聰被迫退兵。

涼王何止徐鳳年?前涼張氏雖未死戰,但一樣做到了守土安民 - 天天要聞

北宮純兩次救洛、涼州兵屢屢以少勝多,遂使天下為之震動。洛陽中有歌謠傳唱曰:

「涼州大馬,橫行天下。涼州鴟苕(即鐵騎),寇賊消;鴟苕翩翩,怖殺人。」(引用同上)

這首歌謠是不是看上去有點眼熟?沒錯,在《雪中悍刀行》中郁鸞刀曾作《涼州大馬歌》,在現實的歷史中也有這首《涼州大馬歌》,亦稱《京師為張軌歌》,說的都是一回事,即涼州鐵騎。

涼州鐵騎與并州兵騎、幽州突騎並稱為兩漢三大精銳騎兵。而涼州鐵騎在長達數百年的漢胡雜處、內外戰不絕的情況下逐步羌胡化,從而具有了更為強大的戰鬥力,繼而在魏晉以來的亂世中逐漸脫穎而出,成為天下強兵之一。

此時天下已亂,地方諸侯豪強不把司馬皇帝當回事,但張軌一年四時遣使朝貢皇帝,從不荒廢;洛陽朝廷難以維持,張軌便獻上郡國秀才孝廉、賦稅賬簿、器甲土產;洛陽饑荒匱乏,張軌立馬獻上馬五百匹、毯布三萬匹;叛軍屢屢攻洛,張軌便分數次遣義兵、鐵騎萬餘東出,文武股肱張閬、張斐、北宮純、郭敷等更是毫不猶豫的獻於朝廷所用。

然而天下大勢非張軌一人可阻。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洛陽終於被前趙大軍攻破,晉懷帝司馬熾被俘,張斐等涼州義士大都以身殉國。但張軌並不氣餒,他一方面在涼州置晉興郡以收容中原流民,同時傳檄天下號召復晉,甚至一度曾計劃傾舉州之力攻打平陽(晉懷帝司馬熾被擄至此)。

涼王何止徐鳳年?前涼張氏雖未死戰,但一樣做到了守土安民 - 天天要聞

期間,秦州刺史裴苞、東羌校尉貫與等人曾企圖叛晉自立,張軌毫不猶豫的予以剿殺。同時晉愍帝司馬鄴即位後,授張軌以侍中、太尉、涼州牧、西平公等職,他也堅決拒受。

建興二年(公元314年),張軌病逝,時年60歲,謚號武公。

張軌一生忠於晉室,這是毫無疑問的,但在亂世中早早圖謀河西之地,雖無叛晉之舉但確有割據之實,為前涼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的曾孫張祚僭號稱帝後,追謚張軌為武王,廟號太祖)。不過張軌文有守土安民之能,武有殺伐決斷之力,堪比小說中的老涼王徐驍。

前涼簡史——自稱晉臣,也曾降敵,最終毀於內亂。

張軌死後,傳位於長子張寔——父死子繼,這是割據政權的典型特徵,朝廷也只能承認現實,授任張寔為持節、都督涼州諸軍事、西中郎將、涼州刺史、領護羌校尉、西平公。

不過張寔很快就面臨了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京師二度被破、晉愍帝司馬鄴也被前趙抓了俘虜。

涼王何止徐鳳年?前涼張氏雖未死戰,但一樣做到了守土安民 - 天天要聞

京師被破不是啥稀罕事,洛陽沒了還有長安嘛;晉帝被擄也不至於讓人大驚小怪,畢竟愍帝之前還有懷帝這個「榜樣」。可是這回司馬鄴被俘前指定琅琊王司馬睿接班並定都建康,這就讓人有點接受不了了。

晉懷帝司馬熾被擄前無子,所以找他侄子司馬鄴接班大家也能勉強接受。更重要的是司馬鄴定都長安,直面前趙死敵,頗有點「天子守國門」的架勢,起碼也像個正統的樣子。可是司馬睿這個傢伙本來就跟帝統正朔隔得有點遠,又躲到了江南避風頭,這算怎麼回事?

要知道那時的江南可不是幾百、上千年後的天下精華所在,就算說不上是遍地蠻夷之地也差不了多少,哪像個正統皇帝該呆的地方?更何況對於涼州而言,與天子中樞之間的距離一下子從2000多里地拉大到了4000多里,中間全是「敵占區」,等於隔絕於敵後,這誰受得了?

所以張寔的態度只能是「不受」——即不認司馬睿所立的東晉朝廷。

涼王何止徐鳳年?前涼張氏雖未死戰,但一樣做到了守土安民 - 天天要聞

話說經過八王之亂後,司馬氏皇族可謂是喪盡人心,起碼在北方是如此。像張軌這樣的晉室老臣起碼在面子上還能過得去,而張寔這樣毫無歷史負擔的「小年輕」想法可就不一樣了。

不認司馬睿,自立目標又太大,所以張寔便繼續以司馬鄴為正統,並發兵救主。這一仗打得慘烈無比,史載當時「雍秦之人死者十八九。」(《晉書·卷八十六·列傳第五十六》)可惜救主不成,司馬鄴倒是被劉聰那個瘋子玩死了。於是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張寔只好上表認了司馬睿這個皇帝。

不過司馬睿即位後改元為太興,但張寔不理這茬兒,仍使用司馬鄴的建興年號——話說年號這玩意代表的可是「正朔」,張寔不認東晉為正朔,無論名實均已脫離司馬氏而獨立,所以史上將這一年(公元318年)視為前涼立國之年。

不過諷刺的是,前涼張氏的「涼王」這個封號,起初卻是他們的死敵前趙封的——建興十一年(公元323年),前趙舉傾國之兵西征,那架勢幾乎形同於《雪中悍刀行》中北莽百萬大軍南侵:

「趙主曜自隴上西擊涼州……自將戎卒二十八萬軍於河上,列營百餘里,金鼓之聲動地,河水為沸,張茂臨河諸戍,皆望風奔潰。曜揚聲欲百道俱濟,直抵姑臧,涼州大震。」(《資治通鑒·卷九十二·晉紀第十四》)

在張寔死後即位的涼州之主張茂二話不說,直接投降稱藩。於是「曜拜茂侍中、都督涼、南北秦、梁、益、巴、漢、隴右、西域雜夷、匈奴諸軍事、太師、涼州牧,封涼王,加九錫。」(引用同上)

涼王何止徐鳳年?前涼張氏雖未死戰,但一樣做到了守土安民 - 天天要聞

張茂與徐鳳年的選擇截然相反,但守土安民之心卻殊途同歸,這個咱們後邊再說。

前涼雖降於前趙並接受其封號(當然沒過幾年前趙就亡國了),但仍向東晉稱臣。歷代國主除張祚以外,均自居涼州刺史或州牧而不稱王。其中第三代國主張駿為了打通與東晉的溝通渠道,甚至不惜向成漢皇帝李雄稱臣(涼州打不通關中、河洛的「敵占區」,只得繞道巴蜀以赴江南)。

張茂死後,張駿、張重華父子在位期間是前涼的極盛時期。其境內分置涼、沙、河三州,設西域長史于海頭,疆域大約120萬平方公里,包括甘肅、寧夏西部以及新疆大部。

但張重華死後,涼州陷入內亂,短短十餘年的時間裡連易四主,導致國力大衰。終於在昇平二十年(公元376年),前秦苻堅以13萬大軍來攻,前涼末主張天錫無力抵抗,只得投降,前涼遂亡。

涼王何止徐鳳年?前涼張氏雖未死戰,但一樣做到了守土安民 - 天天要聞

不過苻堅是個濫好人,對於亡國之君待遇從優,甚至在後來攻打東晉時還帶上了張天錫。結果淝水之戰後,張天錫趁機逃回東晉。不過涼州張氏雖然始終自稱晉臣,真正回歸晉土後卻被視為亡國之人,屢遭詆毀戲弄。

與徐鳳年的死戰相比,涼州張氏雖不戰而降,但同樣需要勇氣和良心

在小說中,涼王徐鳳年率30萬北涼鐵騎死戰不退,以全軍盡墨之壯烈勇悍實現了他守土安民的誓言。而在現實中,前涼麵對的形勢卻比小說中更加險惡嚴峻。

西晉滅亡之後,前涼成為整個北方唯一殘存的漢人政權,卻先後被前趙、後趙以及前秦隔絕於外。與遠在東南一隅的東晉朝廷失去了直接的聯繫渠道不說,錢糧物資補給、兵力支援等更是想都不用想,完全是以一州之地——還是素以窮僻、荒涼、人口稀少著稱的涼州獨抗幾乎整個中原,彼此間的強弱之勢幾乎不可逆轉。

涼王何止徐鳳年?前涼張氏雖未死戰,但一樣做到了守土安民 - 天天要聞

雖然涼州鐵騎戰力強橫,前趙、後趙也更在意於中原腹地的搏殺,所以前涼在彼此間的大部分戰鬥中都能佔到上風,甚至出現過北宮純在洛陽以千餘鐵騎迫退劉聰5萬大軍的近乎神跡的戰例。

但翻遍史料,前涼歷次出兵的數量其實非常有限。在劉曜強迫晉愍帝司馬鄴遷徙,張寔「聚哭告哀」了3天以後,豁出去了要跟劉曜拚命,也不過是「遣太府司馬韓璞、滅寇將軍田齊、撫戎將軍張閬、前鋒督護陰預步騎一萬,東赴國難。」(《晉書·卷八十六·列傳第五十六》)至於在司馬鄴剛即位時,張軌為了表示支持傳檄關中,聲稱將派遣7萬大軍東出以「護衛天子」——其實這種事情大家都懂的。老曹在赤壁之戰時號稱擁兵80萬,實際可能只有不到20萬,這種吹牛的功夫張軌才敢吹出7萬來,可見其兵力匱乏到了何種程度。

事實上前涼的人口總數不過20萬戶、百萬出頭,真正能戰的常備兵力不會超過10萬,堪稱「鐵騎」的就更少了(據《資治通鑒》載,在前涼滅國10年後,呂光建後涼,也不過「總兵十萬,鐵甲五千」而已)。

所以憑藉兵員素質的優勢,前涼可以在中等規模以下的戰役中處於優勢地位。但像劉曜一下子拉出28萬大軍傾力來攻,涼州鐵騎的質量優勢就立馬化為烏有了。

不過也不是不能戰——利用騎兵的優勢堅壁清野、誘敵深入,以空間換時間,甚至不惜放棄姑臧等大城以及百姓為誘餌,說不定也能贏。

涼王何止徐鳳年?前涼張氏雖未死戰,但一樣做到了守土安民 - 天天要聞

可是張茂敢嗎?他當然不敢!張茂能這麼幹嗎?他當然不能!

因為當時的涼州,已經成為北方漢民最後的樂土和孤島,再也經不起折騰了。

永嘉之亂後,五胡亂起晉冀後一路南下,黃河兩岸頓成一片焦土。數以千萬計的漢民被殺,僥倖存活的只能被亂兵驅趕著南逃,即所謂的「衣冠南渡」。可是關東(函谷關以東)的漢民可以順路逃往江南,世居於關中和關西的怎麼辦?

答案是「士族北上」。

所謂士族北上,就是秦雍等關中、關西諸州的漢民大舉遷居遠離戰亂的涼州。不過涼州雖廣,但適於人居、耕作的土地卻有限,以至於張駿不得不在戈壁沙漠中置「石田」安置流民。而在當時的史書中,零星可見「廣平人程駿」、「武陵人閻曾」等關東經儒名士的名字,可見當時士族北上的規模可能遠超我們的想像。

而前涼張氏歷代國主,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涼王何止徐鳳年?前涼張氏雖未死戰,但一樣做到了守土安民 - 天天要聞

張軌初到涼州以後,便上表西晉朝廷,在姑臧城附近劃撥土地專門設置僑郡縣,並分配土地給流民耕墾。在他死前,曾立下遺囑「文武將佐,務安百姓,上思報國,下以寧家。」(《資治通鑒·卷八十九·晉紀第十一》)將守土安民視為至重之事。以至於後來他的兒子張茂想奢靡一把時,前邊提到過的名士閻曾就跑過來裝神弄鬼嚇唬他:

「張茂築靈鈞台,基高九仞。武陵閻曾夜叩府門呼曰:『武公(張軌)遣我來,言何故勞民築台!』有司以為妖,請殺之。茂曰:『吾信勞民。曾稱先君之命以規我,何謂妖呼!』乃為之罷役。」(《資治通鑒·卷九十一·晉紀第十三》)

同時大批漢族士民的到來也促進了涼州教育文化事業的興盛繁榮起來,以至於後來北魏亡北涼後,收穫了大批人才,於是朝野皆嘆曰:「涼州雖地居戎域,然自張氏以來,號有華風。」(《魏書·卷五十二·列傳第四十》)

而涼州州治姑臧,不但是西北地區的軍政、文化和經濟中心,更是成為當時整個北中國保存最完整、最繁華的大城市、華夏兩大中心之一,時人贊之曰「南有建康,北有姑臧」。

這樣的涼州、北方漢民最後的樂土,張茂怎敢任其毀於戰火、為了張氏一族之榮辱而與劉曜大軍玉石俱焚?

所以他選擇了屈辱的稱藩投降,換取前趙大軍的退走、涼州軍民的保全。

涼王何止徐鳳年?前涼張氏雖未死戰,但一樣做到了守土安民 - 天天要聞

張茂的選擇,固然沒有小說中北涼鐵騎「死戰,不退」之壯烈,但卻殊途同歸。

五胡作亂之時,北方號稱有十六國,實際上在130年間大大小小的割據政權多達30餘個。從張軌出任涼州刺史開始,安定張氏實際統治涼州達75年之久,在當時無一國能出其右——這又何嘗不是當時的漢民之幸?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賴清德:戰爭沒贏家,樂意跟大陸交流合作 - 天天要聞

賴清德:戰爭沒贏家,樂意跟大陸交流合作

風向變了?賴清德發表520演講,涉及兩岸說法發生大變化,高呼「避戰要交流」。據聯合早報報道,近日,賴清德在就職滿一周年之際,在台北召開記者會。當日本媒體問及兩岸關係的問題時,賴清德回應:島內社會與人為善,並表示他也是堅定地追求和平,「因為和平無價,戰爭沒有贏家」。賴清德進一步表示,將實施所謂的「和平四...
莫斯科國立體育學院校長在巨型雕像內死亡,年近70歲 - 天天要聞

莫斯科國立體育學院校長在巨型雕像內死亡,年近70歲

據環球網援引「今日俄羅斯」(RT)、英國《鏡報》等媒體22日報道,俄羅斯聯邦偵查委員會表示,在伏爾加格勒的標誌性巨型雕像「祖國母親在召喚」頭部內發現了一具男性遺體。據了解,死者為莫斯科國立體育學院校長尼古拉·切斯諾科夫。「祖國母親在召喚」巨型雕像(圖源:環球網)當天晚些時候,莫斯科國立體育學院在其網站上...
2025年緬甸內戰局勢5個月來的簡評 - 天天要聞

2025年緬甸內戰局勢5個月來的簡評

轉眼2025年已經過了5個月,緬甸的激烈內戰打了兩年半,目前又陷入新的僵局,也就是幾十年來那種不死不活的狀態。所謂「激烈內戰」是指2023年1027行動,這一仗確實差點徹底改變了緬甸局勢,也就是變天,最後因為多種因素,緬政府的基本盤又穩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