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漢獻帝劉協禪位於魏王曹丕,在位32年的劉協結束了他的傀儡生涯,漢室四百年的江山也正式易主。受演義小說的影響,漢獻帝劉協在多數人的印象中是一個唯唯諾諾的傀儡皇帝,一輩子都被別人操縱。回顧漢獻帝劉協的一生,我們可以看到他身上有許多可圈可點的地方,他一直在為延續漢室做出了很多努力。然而,在動蕩的時代,沒有辦法扭轉潮流,使漢朝中興起來。
劉協年輕時才華橫溢,不僅能斷是非,還對時局了如指掌,史學家范曄說「聖主聰叡,有周成之質」。如果不是偶然,劉協有望以陳留王的身份終老一生。有時命運是神奇的,沒有任何準備,他扛起了漢室劉氏正統的大旗,背起了皇權衰落、漢代滅亡的「黑鍋」,將自己推向了歷史漩渦的中心。
自東漢黃巾起義以來,皇權喪失,諸侯割據,漢室已經是名存實亡。自劉協繼位以來,就一直「時運不齊,命途多舛」,先後遇到了董卓、李傕、曹操等亂世梟雄。自始至終,漢獻帝一直充當著「傀儡」的角色,生活在一個又一個權臣的陰影之下。一生仰人鼻息,處處受制於人。對他來說,要恢復漢室昔日的榮光已非人力所及,最重要的是保住自己的性命。
在十常侍之亂的時候,劉協和少帝劉辯被宦官挾持逃出宮外。當他們在北芒山遇見「勤王」的董卓時,董卓一問,十七歲的少帝劉辮就知道哭,回答語無倫次。然而,九歲的劉協不僅呵斥董卓下馬,而且對答如流,並無失語。劉協的聰慧與膽識給董卓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也為日後登基打下了基礎。董卓進入洛陽後,廢少帝劉辯,立劉協為帝。所以說,劉協當皇帝是被迫的。
董卓的殘暴不仁,使年輕的劉協想著脫離董卓的控制,他不甘心這樣被人脅迫一輩子,他想要重振朝綱、恢復漢室劉氏的統治。據《後漢書》記載,幽州牧劉虞有一個兒子叫劉和,在長安做侍中。獻帝於是派劉和偷偷地潛出武關,讓他去找劉虞帶兵勤王,接自己回洛陽,以擺脫董卓的束縛。但劉和路過南陽,被別有用心的袁術扣留,在袁術的阻擾下,最終沒有促成劉虞的出兵勤王。劉協第一次為自己的自由作出的努力宣告失敗,但是他沒有放棄。
劉協雖為傀儡,但其寬厚愛民的品質還是很明顯的。興平元年(公元194年),關中地區旱情嚴重,糧價高企,饑荒使無數人流離失所,長安城發生了易子而食的悲劇。獻帝劉協令侍御史侯汶開倉救民,但是餓死者如舊。劉協設計證實侯汶趁機侵佔公糧,於是責打侯汶五十廷杖。從那時起,救濟百姓的事就再也沒有出現過亂子,長安城中饑民終於得到了救濟。通過這件事情,樹立了劉協在百姓心中的形象。此時,漢獻帝劉協才十三歲。
為了擺脫西涼軍集團的控制,漢獻帝劉協花了一年多時間,逃往弘農,進駐安邑,最終東歸洛陽。一路顛簸,吃不上,喝不上,有時竟挖野菜充饑。漢獻帝和跟隨他的文武百官們如流離失所的災民,飽受苦難。在殘破的洛陽,劉協覺得自己才是真正的皇帝,可以獨立發號施令,雖然他的命令只在小小的洛陽城內部有效。
然而,美好的時光並沒有持續太久。時任兗州刺史的曹操,於建安元年(196年)八月進入洛陽,隨後遷獻帝於許都。這是剛出虎口,又入狼窩。雖然劉協的生活有所改善,但權力都被曹操把持,一個「挾」字決定了劉協餘生的命運。
劉協手無實權,對於曹操的專權,劉協心懷怨言。據《後漢書·獻帝紀》記載:「君若能相輔,則厚;不爾,幸垂恩相舍。」這是劉協說過最硬氣的一句話,話中帶有譏諷之意,表達了他對曹操專政的不滿。短短十幾個字嚇得曹操汗流浹背,彎腰認罪,然後再也不敢面對漢獻帝。《後漢書》有「自後不敢復朝請」的記載。這是劉協最有可能斬殺曹操的機會,但不知道抽什麼瘋了,居然在訓斥幾句後讓曹操離開了,浪費了唯一的機會。從此,曹操「不復朝見。」
同時,漢獻帝也沒有放棄擺脫傀儡地位的努力,在長期壓迫下,年輕的劉協醞釀了一場奪權行動,企圖暗殺曹操!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漢獻帝暗下衣帶詔給國丈董承,指示董承聯絡忠於漢室的朝臣聯繫,試圖發動政變,企圖擺脫曹操的控制。然而「除曹」行動尚未開始,董承等人的小伎倆就被曹操識破,曹操藉此機會殺掉了劉協身邊忠於漢室的一眾大臣,劉協心愛的董貴人也難逃一死,就因為董貴人是董承的女兒。劉協第二次努力宣告失敗。
面對日益暴虐的曹操,漢獻帝欲再戰。他通過伏皇后指示岳父伏完秘密圖劃剷除曹操。但伏完膽小,至死都未敢行動。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伏皇后的計劃泄露,曹操得知後大發雷霆,伏皇后遭幽閉而死,伏氏宗親以及她所生的兩個兒子也皆被誅殺。第三次對命運的抗爭也宣告失敗了,面對伏後的悲劇,劉協說出了這樣一句絕望的話: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時也!
經此事之後,漢獻帝停止了戰鬥,開始與曹操「和平相處」。因為他明白漢朝氣數已盡,現在他只想找個合適的時間退出歷史舞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漢獻帝禪位曹丕,被封為山陽公。魏明帝青龍二年(公元234年)三月,壽終正寢。以漢天子禮儀葬於禪陵,謚號為孝獻皇帝。
根據《謚法解》:博聞多能曰獻,慧而內德曰獻,智哲有聖曰獻,聰明睿智曰獻。可見,只有賢明仁慈的皇帝才配得上這一謚號。這一謚號由魏明帝草叡確定的,可見魏國君臣都承認劉協是一位聰明睿智的皇帝。
漢獻帝並不是一個昏庸無能之輩,只是錯生於漢末這個動蕩不安的時代,在掙扎過後卻又不得不向現實低頭。掛著一個皇帝的空頭銜,但漢室民心已移,漢祚已失。《後漢書》對漢獻帝的評語說「傳稱鼎之為器,雖小而重,故神之所寶,不可奪移。至令負而趨者,此亦窮運之歸乎!天厭漢德久矣,山陽其何誅焉!」又說「獻生不辰,身播國屯。終我四百,永作虞賓。」誠然,天命如此,人力實難違之。縱觀漢獻帝的一生,雖是可悲可嘆,卻也是無可奈何。假若他能夠被生在太平年代,至少是個守成有餘的君主。從他不願當傀儡可以看出,他想重現漢室的雄風,可惜生不逢時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