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徐 來
編輯|徐 來
《——【·前言·】——》
關於諸葛亮早逝的原因,民間有著許多神秘的預言和故事。
諸葛亮本應活到83歲,為何他在53歲時便離世?預言又該如何解釋?
「天命」預言
諸葛亮的少年時期,有一位雲遊道士,對他做過一次驚人的預言。
道士看著年少的諸葛亮,說:「天庭如滿月,地閣似金盤,本有八十三載陽壽。」這一預言,傳說已經成了他命運的標誌。
道士似乎在指引諸葛亮的未來,告訴他,生命註定是輝煌的,將來會有83年的壽命。
這是一個理想中的壽命,是平凡人無法企及的。
可諸葛亮的命運,最終他只活到了53歲,失去了30年的生命,這其中,到底是什麼阻止了他享受預定的壽命?
另一個關於諸葛亮命運的預言,來自成都的相士。
相士通過觀察諸葛亮的眉間三道「懸針紋」,斷言他有三劫,每劫折壽十年。
這三次劫難,成了後人眼中的關鍵因素,似乎證明了,他的命運註定短暫。
這三道「懸針紋」預示著,諸葛亮一生會遭遇三個巨大的危險,每次都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每次折壽十年,這讓諸葛亮的命運,註定充滿波折,他是否能逃過這些「劫」,也成為了他生命中的謎團。
這些預言,沒有得到史實的確認,但它們從側面反映了,後人對諸葛亮命運的神秘化看法,我們不得不問,諸葛亮是否真的是,因為這些命運的安排,才只能活到53歲?
諸葛亮為何失去30年壽命?
不管怎樣,歷史上的諸葛亮,未能按預期活到83歲,而是早早死於53歲。
按照預言所說,那在他的一生中,有三件「錯事」,成了他失去陽壽的根源。
諸葛亮的一生中,最具爭議的事件之一,便是赤壁之戰中的「借東風」事件,傳說諸葛亮利用「七星壇」借來了東風,幫助周瑜成功火攻曹軍。
這一戰,決定了三國的未來,更成為了諸葛亮的智謀代表。
可問題來了,借東風這事,歷史上沒有確鑿的證據,不管如何,這一事件的後果,是顯而易見的:曹軍的數十萬士兵死於火攻,血流成河。
這一場慘烈的戰鬥,讓諸葛亮成為了關鍵人物之一。但有一個問題:他改變了自然的秩序,藉助風力改天命。
很多民間傳說認為,諸葛亮的這一行為觸犯了「上天好生之德」,因此他也因此「逆天改命」,折壽了。
借東風幫助周瑜一戰的勝利,真的就為諸葛亮的壽命,帶來了詛咒嗎?
還有就是當諸葛亮決定,鞏固蜀漢政權時,面對了劉璋及其家族,為了確保政權的穩固,諸葛亮選擇了「滅門」行動。
野史中記載,諸葛亮下令誅殺劉璋家族,甚至波及無辜旁系。
這件事讓人深感震驚,許多人認為,諸葛亮這種殘酷的做法,極其不人道,成了「恩將仇報」的典型。
雖然《三國志》中沒有明確記載,諸葛亮親自下令殺人,野史對這個事件,進行了大量的誇大。
即使這些記載,沒有完全符合史實,但它反映了後人,對這一行為的強烈批判。
在三國時期,許多殘酷的政治行為,也未能得到歷史的寬容,更何況是為了一個政權的穩固,選擇了極端手段。
這種道德上的衝突,是否讓諸葛亮承擔了,過重的精神負擔?
在南征孟獲的戰役中,諸葛亮利用火攻誘敵至盤蛇谷,消滅了三萬藤甲兵。
火攻,成了他消滅敵人又快、又有效的手段。
火攻這一戰術,在某些版本中被批判為「種族滅絕」,在後來的北伐戰爭中,諸葛亮通過關羽的水淹七軍戰略,造成魏軍及百姓的大量傷亡。
這一戰術的道德代價極大,許多歷史學者都認為,這樣的行為「傷天害理」。
這些「傷天害理」的戰術,是否對諸葛亮的壽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諸葛亮的執政風格與身心透支
放在那個科學,醫學不發達的年代,很多健康問題人們是無法解釋的。
這就給了這些預言有了「可乘之機」,關於諸葛亮壽命的問題,正是如此。
總管諸葛亮的一生,他的政治生涯,充滿了衝突與挑戰,幾乎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治國理政和戰事中。
他的「事必躬親」作風,極大地消耗了他的身心健康。每項決策都親自審核,所有大大小小的政務,都由他一人操心。
每天的工作到深夜,甚至為了避免疲勞,選擇極簡的飲食,這樣的工作模式,註定了他身體的崩潰。
當時的蜀漢政權,相較於魏國與吳國,始終處於劣勢。
諸葛亮深知蜀漢政權的脆弱,因此將自己投入到,不眠不休的工作中。
每天都親自處理政務,連「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的管理方式,都讓他沒有時間休息和調節。
這不只是一個工作狂的問題,更是一個持續透支身體的深刻問題。
如果諸葛亮在健康上有所注意,或許他能活得更久, 但他常年累月地工作,沒有時間休息,更無暇顧及自身的健康。
這種高壓工作狀態,影響了他的身體,更加重了他的心理負擔,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逐漸無法承受這種負荷,長期的精神緊張,和身體過度透支,最終讓他走向了死亡。
司馬懿曾一語道破:「亮將命不久矣。」他指出,諸葛亮的「做得多,吃得少」,這種生活方式註定了他的壽命不會長久。
可諸葛亮依然堅持自己的管理方式,背負著無數政務和戰事的壓力,直到他在五丈原的病榻上,最終耗盡了自己的生命。
諸葛亮的健康問題,在現代醫學角度看,顯然是典型的重腦力勞動者,常見的健康危機。
長期高壓、極度勞累的生活方式,容易導致心腦血管等疾病。
諸葛亮的早逝,事實上反映出,他沒有任何緩解壓力,和調節身體的時間,這種自我透支最終導致了,他提前死於病痛之中。
理想與現實的衝突
諸葛亮的生命中,最重的負擔莫過於北伐,他的理想主義讓他多次發動北伐,試圖恢復漢室,然而每一次北伐的失敗,都深深地刺痛了他。
每一次的失敗,都讓他更加痛苦,他明白,自己手中的蜀漢政權,是如此的脆弱,而每一次出征的失敗,都是對他理想的重大打擊。
北伐發動,諸葛亮都將自己親自帶領,親自督戰。他的身體漸漸衰弱,年紀越來越大,依然無法放下自己的責任。
在第五次北伐時,他已經「形體日羸」,依然強撐病體親自督戰,結果再次未能取勝。
五丈原戰鬥後,他的健康,已經降到了最低點。
精神內耗,是諸葛亮早逝的另一大原因。他的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衝突,讓他常常陷入深深的焦慮中。
對蜀漢政權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逼迫著他不斷付出,卻也讓他背負了,無法承受的沉重負擔。
每一次戰役的失利,都是他心靈的重創。
他知道自己一生的理想,無法完全實現,卻依然不停奮鬥,直到最後的一刻。
北伐失敗,成為了諸葛亮精神,和身體雙重負擔的積壓點。
每次的挫敗,都讓他內心更加沉重,最終他為理想所傾盡的心血,也讓他的身體徹底崩潰。
五丈原之戰的最後時刻,諸葛亮體力幾近崩潰,最後因疾病去世。
如果他放下對北伐的執著,也許可以多活一些年,但理想主義的他,註定無法享受寧靜的晚年。
參考資料
羅貫中. 《三國演義》.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0年.
陳壽. 《三國志》. 中華書局, 1993年.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路,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