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引觀察者網2025年3月21日消息,美國副總統萬斯在最近的一個講話中指出,全球化的初衷是讓富裕國家向價值鏈的更高端發展,而貧窮國家則從事較為簡單的生產任務。
這番話不僅直指全球化的不平等本質,也折射出中國崛起對這一體系的深刻衝擊。
萬斯的表態在全球範圍內引發了軒然大波。
作為曾經全球化的主要推手,美國如今卻公開露出對該體系的不滿,這背後究竟有哪些深層次原因?
誰是贏家?
從二戰結束至今,全球化的確在推動國際貿易和經濟增長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跨國企業的擴張,以及技術的快速發展,聯合成就了全球化的黃金時代。
然而,這一體系也存在不公平的一面。
西方國家通過技術和資本的絕對優勢,將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至發展中國家,同時制定規則以保護自身利益。
數據顯示,在全球化初期,發展中國家的確因為承接製造業轉移而獲得了經濟增長。
例如,中國在改革開放後迅速融入這一體系,成為「世界工廠」。
但這一角色也付出了沉重代價,諸如環境污染、資源過度消耗以及技術受制於人。
萬斯的言論揭示了全球化的真實意圖:並不是為了讓所有國家共享繁榮,而是通過分工讓富國主導高端產業鏈,窮國則長期停留在廉價勞動力和低端製造業的層級。
這種經濟體系的結構性不平等,正是全球化爭議的核心。
從「世界工廠」到全球產業鏈核心
中國的崛起打破了西方設定的規則。
從改革開放到加入世貿組織(wto),中國逐步完成了經濟的深度融入,並通過自身努力實現了從製造業到高端產業的轉型。
加入wto後,中國迅速佔據了全球製造業的核心位置。
然而,中國並未滿足於廉價勞動力的角色,而是通過產業升級實現了高端製造業的突破。
例如,「中國製造2025」戰略明確提出,要在晶元、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領域成為全球領導者。
中國的技術進步也令人矚目。
華為的5g技術、比亞迪的電動車電池,以及在晶元設計領域的突破,均展現了中國在高端產業鏈中的競爭力。
這種成功源於國家的大力支持,也得益於中國龐大的市場和14億人口的合作潛力。
然而,中國的崛起對西方國家的傳統優勢產生了直接衝擊,尤其是美國。
從晶元制裁到技術封鎖,西方國家開始對中國採取打壓措施,其目的正是試圖阻止中國在全球產業鏈高端位置上站穩腳跟。
雙重標準與技術封鎖
曾經推動全球化的西方國家,如今卻成為反全球化的主力軍。
從特朗普政府到拜登政府,美國的政策轉向具有明顯的保護主義色彩。
具體表現包括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聯合盟友實施技術封鎖,以及試圖推動供應鏈「脫鉤」。
2022年,美國通過《晶元與科學法案》,向本國企業提供巨額補貼,同時限制中國獲得高端晶元技術。
這一措施明顯違背了自由市場的原則,卻被美國政府合理化為「國家安全」需求。
此外,華為、中興等中國科技企業也成為西方國家重點打壓的目標。
與此同時,西方國家對全球化的態度也展現出雙重標準。
一方面,他們指責中國的產業政策干擾市場規則;另一方面,他們自己卻通過補貼和技術封鎖保護本國企業。
這樣的雙標行為不僅暴露了全球化的偽善,也進一步分裂了國際經濟合作。
全球化的未來:誰將主導?
中國的崛起和西方的反全球化,使得國際經濟秩序進入了深度調整期。
未來,全球化將面臨三大可能的走向:
區域化替代全球化:隨著西方國家推進區域經濟合作,例如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歐盟內部協作,全球化可能逐步演變為區域化。
這種模式將更加封閉,但也可能形成多個經濟中心的競爭格局。
中國的新全球化模式: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和國際合作,中國正在推動一種更加公平的全球化模式。
中國強調雙贏合作,尤其是與發展中國家的互利關係,這為全球化的未來提供了新的可能。
新國際秩序的重塑:未來國際秩序將受到中國崛起和西方保護主義的雙重影響,中國有望成為新全球化的領導者,但仍需應對技術封鎖、貿易戰等多重挑戰。
結語
萬斯的言論揭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事實:全球化並非所有國家的共同繁榮工具,而是富國維護自身優勢的經濟框架。
然而,中國的崛起正在打破這一體系的不平等結構。
如今,中國不僅是全球化的受益者,更可能成為全球化變革的推動者。
面對西方國家的封鎖與打壓,中國需要繼續擴大自身影響力,在全球產業鏈中贏得更重要的位置。
同時,通過推動公平的國際合作,為發展中國家帶來更多機會,中國有望塑造更加平等的新全球化模式。
正如中國歷史所證明,當多元化成為主流時,世界將迎來更廣泛的繁榮與合作。
參考信息:
觀察者網 毛克疾:萬斯說這話,讓我有幾點不吐不快
中國社會科學網 復興「世界工廠」
新華網 美國「晶元戰」的枉費心機與一錯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