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造船業中,中韓兩國無疑是佼佼者。兩國的造船產量加起來,穩穩佔據世界總量的七成以上,堪稱行業雙雄。
提到造船實力,百萬噸級造船廠是個繞不開的話題。
這些年產能超百萬載重噸的龐然大物,已經成了技術與規模的象徵,更是一個國家工業肌肉的硬核展示。
韓國靠著7座這樣的巨型造船廠,在國際市場上風頭無兩,而中國呢?
數量上早就甩開對手一大截。這場中韓造船廠數量的較量,究竟是怎麼回事?
咱們不妨慢慢揭開這海洋重工業的面紗,看看兩國實力到底誰更勝一籌。
韓國造船,輝煌起航
韓國的造船業堪稱工業史上的濃墨重彩之筆,上世紀70年代,韓國在這塊領域還是個小透明,資源匱乏、國土狹小,誰能想到它會後來居上?
可偏偏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美國的技術加持下,韓國硬是殺出一條血路。
1981年10月,玉浦造船廠竣工投產,此乃韓國造船史上的轉折點。
這座廠子一經亮相,年造船能力就從280萬噸飆升至400萬噸,還伴有當時全球最大的單一船塢,真可謂氣勢恢宏。
到了90年代末,韓國造船產量超過日本,第一次站上世界第一的寶座,那一刻,韓國人真切地感受到「漢江奇蹟」不是空話。
如今,韓國的造船業版圖由三大巨頭所支撐,此三者便是HD現代、三星重工以及韓華海洋。
這七座百萬噸級造船廠——三星重工巨濟造船廠、韓華海洋玉浦造船廠、現代重工蔚山造船廠、現代三湖重工靈岩造船廠、現代尾浦造船廠、韓進影島造船廠以及大鮮釜山造船廠,皆為赫赫有名者。
它們匯聚於慶尚南道的巨濟市和蔚山市,其中巨濟市更是享有「造船第一城」的盛譽。
巔峰時期,這裡的造船工人能佔到全市人口的六成,街上隨便拉個人聊幾句,多半都跟船廠脫不了干係。
這種全民造船的氛圍,確實讓人佩服。韓國造船廠的實力,不光體現在數量上,更在高端領域開花結果。
2023年,全球89%的液化天然氣(LNG)船訂單被韓國船企拿下,25萬噸以上的超大型原油運輸船也幾乎是他們的天下。
這種技術上的領先優勢,使得韓國在高附加值船舶市場獨佔鰲頭。
想想看,一艘LNG船的造價動輒幾億美元,技術含量高得嚇人,韓國能把這塊蛋糕吃得這麼香,確實有兩把刷子。
可輝煌背後,陰影也在悄悄逼近。過去十年,韓國的造船完工量從巔峰時的4000萬載重噸跌到2000萬左右,腰斬的數字讓人捏把汗。
人力短缺是個大麻煩,年輕人不願意干體力活,老工人逐漸退休,船廠招人成了老大難。
更棘手的是,中國造船業崛起得太快,韓國企業開始擔心自己的核心技術被學走。
有些業內人士甚至喊話,要限制技術出口,守住高端市場的最後防線。
從歷史深處駛向巔峰
再看看中國,造船的故事得從明朝說起。600餘年前,鄭和在永樂大帝的旨意下,率領龐大船隊七下西洋,那個時候中國的造船技術便已聲名遠揚,舉世矚目。
到了近代,1865年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的誕生,拉開了中國現代造船的序幕。
不過,真正騰飛還是改革開放以後的事。2000年之後,中國造船業仿若按下了加速鍵,至2010年前後,中國造船業一舉超越韓國,榮登全球第一的寶座。
從那時起,中國就沒再讓這個位置旁落。
2023年,中國造船業的成績單亮眼得不行。
造船完工量4232萬載重噸,佔全球50.2%;新接訂單量7120萬載重噸,佔66.6%;手持訂單量13939萬載重噸,佔55%。
這三大指標齊刷刷超過一半的市場份額,增幅還都是兩位數,數據一擺出來,誰不服都不行。
江、浙、滬、遼寧、浙江、山東這五個沿海省市承擔了九成以上的產量。其中江蘇尤甚,其造船完工量佔全國四成多,堪稱當之無愧的「造船巨頭」。
說到百萬噸級造船廠,中國到底有多少座?答案為30多座,在數量方面,直接將韓國的7座遠遠拋於身後。
這些超級船廠散佈於全國沿海沿江地帶,僅10萬噸級以上的大型船塢便多達70座,其中亦不乏30萬噸、50萬噸級的巨型船塢。
隨便改造一下,就能造萬噸級軍艦甚至航母,這種硬實力讓人咋舌。
中國的造船企業既有國企扛大旗,也有民企和合資廠齊頭並進。
中國船舶集團無疑是行業中的佼佼者,其旗下江南造船廠、大連造船廠、外高橋造船廠和廣船國際,皆赫赫有名。
民企里,揚子江船業集團更是傳奇,年造船能力超500萬載重噸,手持訂單224艘,合同總額1500億元,2023年創下歷史新高。
這些百萬噸級造船廠里,有些名字聽著就讓人熱血沸騰。大連造船廠於1898年建成,其廠房面積達340萬平方米,年產能約為1000萬噸。
自1949年以來,它為中國海軍造了820艘艦船,45個型號,堪稱海軍艦艇的「搖籃」。
江南造船廠更不用多說,2022年6月17日,中國第三艘航母「福建號」在這裡下水,055型驅逐艦、052D驅逐艦也出自它手,軍民融合的典範。
滬東中華造船廠在高端市場積極發力。自2008年交付首艘國產LNG船「大鵬昊」號之後,其技術已歷經迭代,發展至第五代。
2023年手持LNG船訂單近50艘,生產排到2028年,追著韓國跑的勢頭越來越猛。
中國造船的新名片
如果說全國的造船版圖是張大網,山東煙台就是其中一顆閃亮的明珠。
這地方靠海吃飯,海域面積是陸地的兩倍,海岸線長1038公里,海洋產業產值在全國地級市裡排第一。
煙台的造船業和海工裝備產業,早已成了當地的金字招牌。
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堪稱此地的明星企業。其於1977年發端於煙台造船廠,一路發展至今,已然成為全球聞名的海工企業。
煙台還有大宇造船海洋(山東)有限公司,年產40萬噸,雖然沒到百萬噸級,但在產業鏈里也舉足輕重。
2023年11月,山東省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鏈「五鏈」融合創新發展大會於煙台承辦,其間「綠色海工」的口號被響亮喊出。
要對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人才鏈和金融鏈加以整合,使其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進而形成協同發展的強勁合力。這動作不小,擺明了是要把煙台打造成中國造船的新高地。
再以始建於1898年的大連造船廠為例,這座老廠堪稱中國近代造船業的搖籃。
自新中國成立起,此地累計為海軍建造艦船達820艘,涵蓋45個型號。
從驅逐艦到航母,中國海軍的主力艦艇大多皆誕生於此。這樣的履歷,足以讓人肅然起敬。
而江南造船廠,這座1865年誕生的工業先驅,不僅見證了中國第一爐鋼、第一門鋼炮的誕生,如今更是軍民融合的標杆。
2022年6月,中國第三艘航母「福建號」於此下水,舉世震驚。
江南造船廠坐擁17座碼頭與4座大型船塢,年造船量逾800萬噸,且具備批量生產055型驅逐艦等高端艦艇的能力。
它的每一次出手,都在向世界證明中國造船的硬實力。早在2005年,它的年產能就突破了百萬噸大關。
早在2005年,滬東中華造船的年產能便已突破百萬噸大關。
截至2023年,滬東中華的LNG船訂單已接近50艘,其生產任務更是排至2028年。這種從無到有的突破,恰為中國造船業崛起之縮影。
相比之下,韓國的7座百萬噸級造船廠雖然技術精湛,但規模和多樣性上明顯遜色。
韓國擅長LNG船和超大型油輪,可在軍船、大型郵輪等領域幾乎沒有建樹。
而中國不僅數量多,還能軍民兼顧,從散貨船到航母,從LNG船到鑽井平台,幾乎沒有造不下的船。
這樣的全面開花,才是中國真正甩開韓國的地方。
結語
韓國7座造船廠雖然精銳,但受限於國土和人口,擴張空間不大。
更何況,2023年的數據已經顯示,中國的新訂單量是韓國的6倍多,市場份額高達70%,而韓國只有17%。這種差距,已經不是技術上的微調能彌補的了。
韓國曾憑藉技術稱霸高端市場,但如今面對中國的追趕,壓力山大。中國用規模鋪路,用創新提速,早已從造船大國邁向造船強國。
你們覺得,誰會是最後的贏家?
參考資料:
1、平均5天交付一艘新船 中國造船業緣何能領跑全球?——央視新聞2025-01-17 01:43
2、韓媒:中國今年橫掃全球70%造船訂單——參考消息2024-10-10 0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