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臣子老了,可以退休,到那青山綠水的去處領一座寺院,頤養晚年。夫人,我頗想到杭州置買一塊田地,不管價錢多高,為我退隱先作一點實際準備。」
這句話出自蔣介石的「文膽」陳布雷先生,然而事實上陳布雷在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卻從未想到過自己其實永遠都沒有退休的機會。而他為自己買下的那片土地,事實上最後也成為了他的墳墓...
舊文人的忠誠
陳布雷雖然長期居於國民黨政府內,雖然長期作為蔣介石的「文膽」為其工作,但是不得不說陳布雷確實算是國府中的清流。他的人品不存在任何的問題,甚至可以說是相當的不錯,陳布雷屬於那種純粹的舊文人,他對於蔣介石的忠誠,確實更加類似於一種舊時的君臣關係。
陳布雷是蔣介石最重要的親信,而他的出身也是從筆杆子起家。1911年,陳布雷主筆《天鐸報》連續撰寫文章多達十篇,當時正值北洋時期,陳布雷敢於冒天之大不韙,寫別人不敢寫的文章,說別人不敢說的話。當初曹錕賄選,就是他在報紙上揭露的。
陳布雷早年同陳果夫相識,所以陳果夫早就看出此人是可用之才,且潛力無窮。因此不能隨隨便便的放在一個地方,而是必須用好。所以陳果夫一開始並未將陳布雷收入麾下,而是想辦法把陳布雷送去其他大人物的門下。
1926年陳布雷開始頻頻評價國共關係,認為「中國是最不適合共產主義的國家」。陳果夫隨即看中機會,將陳布雷推薦給了蔣介石。蔣介石第一眼見到陳布雷時,只覺得他是個書獃子。隨後便問他,如果要處理上海的共產黨,你有什麼好辦法?
陳布雷直言,大軍包圍上海,步步緊逼,不讓共黨有機會逃出。然後以上海內部的幫會勢力為先鋒打頭陣,讓二者「狗咬狗」...
後來蔣介石確實也是這麼乾的,而陳布雷也就此進入了蔣介石的帳下,成為了其「御用筆杆子」。而陳布雷勤儉,謹慎的工作態度,不爭權奪利的處事風格,以及他的才華,更是引得蔣介石非常欣賞,甚至可以說是尊重。
蔣介石這個人脾氣很是暴躁,對待手下的態度更是粗暴,動輒打罵,宋子文都被他抽過耳光。而這麼多手下中,能讓蔣介石客客氣氣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陳立夫,一個就是陳佈雷。陳立夫是來為蔣介石工作前就已經說好,如果蔣介石敢罵他他立刻就走。
蔣介石不知大義,但是卻尊小節,這種無傷大雅的約定從來都是遵守。而陳佈雷,則是因為蔣介石真的很尊重他,從來都是稱其為「先生」,對其更是比對親兒子都信任。因為蔣介石摸透了陳佈雷的秉性,哪怕蔣經國都會登報罵他,但是陳布雷絕對不會背叛他。
必須死的理由
陳佈雷的矛盾性在於,他是一個有一定理想的人,但是文人的那種愚忠卻使得他無法做出任何不利於蔣介石的事情。他不同於四大家族,不貪污也不受賄,他應該是希望看著這個國家變好的。
但是他又深知,蔣介石和他所服務的這個制度其實就是導致中國苦難的最大原因,然而他的「風骨氣節」又讓他無法脫離其中,所以他只能成為了蔣氏王朝的「裱糊匠」,這裡補一點,哪裡兜一些。各個派系之間,這裡談一談,那裡說一說,儘力平衡。
對於蔣介石,今天勸一勸,明天聊一聊,只希望老蔣能夠稍微變好一點。而對於共產黨,陳佈雷的態度其實也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的變化,不然他也不可能「託孤」周恩來。事實上陳布雷去世的前夕,他對於共產黨的態度已經出現了巨大的轉變,打心眼裡他恐怕認為共產黨確實能救中國。
但是他接受不了,他是真的接受不了,他為之奮鬥了一輩子的理想徹底幻滅了,任誰都無法接受。而陳布雷和蔣介石之流最大的不同在於,蔣氏諸人本來就知道自己不是什麼好東西,也清楚自己的自私自利,可是陳布雷卻是「無私」的,所以他才會在理想幻滅後,選擇以死為報。
不想和蔣介石一起繼續為禍一方,那就死了算了,也算是對得起主公了。
這一點在陳布雷對兒女的態度上也能看得出來,陳佈雷的大女兒陳璉是共產黨,他的大女婿也是共產黨。1947年兩人在北平被捕,然後被特務送去了南京,陳布雷一輩子自詡「效忠黨國」,而面對家人可能要被處死,陳布雷還是選擇忠於「理想」。
他給蔣介石寫了一封信:「該當何罪,任憑發落,沒口無言。」總之就一句話,該怎麼判就怎麼判,按著法律來就行了!但是陳布雷話是這麼說,蔣介石可不能這麼做,要是其他人尚且還好,要是陳佈雷的女兒他都殺,那他老蔣也太不是東西了,以後如何服眾?
所以老蔣把陳佈雷的女兒和女婿都給放了,只要其「嚴加管教」。後來女兒和女婿就留在了陳佈雷的身邊,1948年11月,決意不去台灣的陳布雷已經準備好去死了,臨走前他叫來了女婿,交代了最後幾句話:
「永熙啊,政治這個東西其實不好弄,你們二人千萬不要再捲入其中了。我搞了一輩子的政治,一生最大的錯誤就是從政而不懂政治,如今已經是無法自拔了,悔之晚矣!」
是的,陳布雷其實不懂政治,他只是個文人罷了。當天晚上,陳布雷服用過量安眠藥,第二天人們發現他時,他已經走了。蔣介石得知此事後,也是痛惜不已,陳佈雷的後事蔣介石親自操持,風光大辦!還親自寫了一條橫幅:「當代完人」!
參考資料:
《蔣介石「文膽」陳布雷二三事》 王泰棟
《蔣介石文膽陳佈雷的悲劇》 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