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是許多中國人恪守的傳統。
然而,在江蘇泰州一個小村子裡,600多名村民竟然集體要求改姓,並且還拿出了自己家的族譜。
這個家族究竟隱藏著什麼秘密?他們為什麼要放棄世代相傳的姓氏?
本文信源來自官方媒體【中國新聞網】等(鏈接附在文章末尾)。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
特殊的請求
2005年初,《泰州日報》編輯部收到了一封不同尋常的來信,寄信人是一位名叫吳元大的村民。
信中,他代表姜堰區城北吳家舍村的600多名村民,提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請求:希望媒體能夠幫助他們將姓氏由"吳"改為"張"。
在我國,姓氏不僅僅是一個稱呼,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傳統和家族歷史。一個村子的人集體改姓,這在現代社會中是聞所未聞的。
帶著濃厚的好奇心,《泰州日報》的記者專門前往了吳家舍村核實情況。
可當他們抵達村子時,就感受到了一種異常的氛圍。
村民們聚集在一起,低聲交談,眼神中既有期待,又帶著一絲不安。
而吳元大正在村口的老槐樹下,焦急地等待著記者們的到來。
他是一個面容滄桑的中年人,當被問到為何要集體改姓時,吳元大說出了一個塵封已久的秘密。
「生姓吳,死姓張」
吳元大回憶說,他在初中時偶然發現了祖先牌位上的秘密。
當時,全家人正在進行祭祖儀式,他無意中看到了祖父手中的牌位,上面赫然寫著"張廣文"三個字。
這個發現讓吳元大感到困惑不已。為什麼自己姓吳,祖先的牌位上卻寫著張姓?
帶著這個疑問,他詢問了祖父。祖父神秘地告訴他,這是一個家族秘密,等他長大後自然會明白。
多年後,當他成為族長,終於有機會了解到完整的家族歷史。
原來,他們的祖先竟是「吳王張士誠」,就是那個曾經與朱元璋爭天下的人。
為了證明他所說的屬實,於是他還帶記者來到了村裡的祠堂,這座古老的建築雖然看起來有些破舊,但依然莊嚴肅穆。
走進祠堂,一股歷史的氣息撲面而來。在正中央的供桌上,擺放著一個看似普通的牌位。
吳元大小心翼翼地取下這個牌位,神情嚴肅地對記者們說:"這就是我們家族最重要的秘密所在。"
只見他輕輕地扭動牌位的一側,令人驚訝的是,這個看似普通的牌位竟然可以打開。
裡面藏著一塊年代久遠的木板,上面密密麻麻地刻著一些小字。
上面詳細的解釋了他們的祖先張士誠的事迹。
吳王張士誠
張士誠原本只是一名普通的鹽民。
元朝末年,社會動蕩,政治腐敗,鹽稅過重。
面對這種種壓迫,張士誠最終率領一群志同道合的鹽民,在泰州發動了起義。
起義軍很快就攻下了泰州,並迅速向周邊擴張,並最終在杭州建國,國號為"周",自稱"吳王"。
在隨後攻下的蘇州,張士誠更是大展拳腳。
他勵精圖治,推行了一系列有利於民生的政策,使得蘇州成為當時最繁華的城市之一。
百姓們都親切地稱他為"張王",至今,蘇州仍保留著一些紀念他的民俗,如"掛天燈"、焚"九四香"等。
然而,權力往往是一把雙刃劍。隨著統治範圍的擴大和地位的穩固,張士誠逐漸迷失了自我。
他開始沉溺於奢華享樂,疏於政事。
與此同時,另一位起義領袖朱元璋正在崛起。相比於日漸鬆懈的張士誠,朱元璋表現得更加勤勉和富有戰略眼光。
最終,在一場激烈的戰役中,張士誠敗於朱元璋之手。
戰敗後,張士誠考慮到朱元璋必定會對張氏一族進行徹底的清剿,於是為了保全後代血脈,他就囑咐家人改名換姓。
可是中華百家姓,為何他們又偏偏選擇了吳姓?
為何偏姓吳?
據傳,張士誠有五個兒子,可能會有人說,改姓吳很可能是因為張士誠之前的封號是吳王,這樣是對張士誠的紀念。
然而根據一些史實可以發現,其實他們改姓吳還有著另一層深意。
在張士誠兵敗身亡的混亂之際,他的兩個幼子張士俊和張士信,被忠心的部下秘密送往了張士誠妻子的娘家。
張士誠的妻子出身於吳氏家族,她的一位堂兄名叫吳彥,在當地只是個普通人。
正是這種不引人注目的身份,使得吳彥的家成為了最理想的藏身之所。
為了徹底掩蓋孩子們的真實身份,吳彥對外宣稱這是自己遠房親戚的孩子,因為家道中落才寄養在他家。
同時,他建議孩子們改姓吳,以便更好地融入新的環境。
為了進一步確保安全,兩兄弟還刻意與其他張氏後人保持距離。
這種做法雖然使得家族血脈得以延續,但也導致了家族歷史在後代中的逐漸模糊。
只有一些核心的家族知道這一秘密,如"生姓吳,死姓張"的家訓,以及藏在祖宗牌位中的木板。
值得注意的是,改姓吳還有一層深意,"吳"與"吾"諧音,有"我"的含義。
選擇這個姓氏,或許也暗示著張氏後人希望在亂世中保全自我,等待時機重現家族榮光的願望。
此外,吳姓在江南地區歷史悠久,選擇這個姓氏,也讓張氏後人能夠更好地融入當地,不至於因為突兀的姓氏而引起懷疑。
這個選擇可以說是明哲保身的智慧之舉。
結語
全村600人集體改姓的事件引起了媒體和學界的廣泛關注。
專家學者對吳家舍村的歷史資料進行了考證,結合《明史》《太祖實錄》和吳氏族譜等資料,推測這支吳氏家族很可能確實是張士誠的直系後代。
然而,由於年代久遠,儘管村民們提供了許多證據,其真實性仍有待進一步考證。
值得一提的是,張士誠的後人還有一部分改姓溫了,這一點在《溫張族譜》中可以窺見。
600年前的一場政治風波,竟然在600年後的今天仍然能引起如此大的反響,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驚嘆的事情。
無論真相如何,這一事件揭示了中國人對姓氏和血脈傳承的重視,體現了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延續。
它不僅是一個家族尋根的故事,更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縮影。
參考文獻:
【中國新聞網】河北清河舉辦壬寅年張氏祭祖大典 海內外宗親網上祭祖2022-05-28
【上游新聞】元末起義領袖張士誠:矛盾的綜合體,一方面是治下百姓至今感念,另一方面卻留下「昏聵」之名
【中國新聞網】新民晚報:浙江諸暨現古戰場 朱元璋部屬在此擊潰張士誠主力2015-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