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7年,我國一位曾經深受毛主席喜愛的外交官駕鶴西去,她就是外交部原副部長王海容,享年79歲。
王海容是新中國第一位女性外交官,70年代在中國外交打開新格局的時候為我國的外交事業做出了極大的努力。
作為毛主席非常欣賞的晚輩和外交人員,王海容一生都謹遵毛主席的教導,也緊緊跟隨毛主席克己奉公的精神,將自己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國家工作,連自己的人生大事都沒時間考慮,一生從未結婚生子。
而她離世的那天也非常特殊,彷彿冥冥之中自有天意,這一天到底是什麼日子呢?
一、家庭影響
1938年,湖南長沙市的一個普通人家中,一名女嬰發出了誕生到這個世界上之後的第一聲啼哭,他從戰場上抽空趕回來的父親王德恆抱著嬌小的女兒喜不自勝,給女兒起名為王海容,期望女兒能有著「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懷。
然而王德恆沒能多看兩眼剛出生的女兒,日本人侵華的進度與日俱增,王德恆不得不趕回延安參加抗戰,家裡的妻子在湖南當地學校當著一名教員,工資微薄,勉強能養活一子一女,但是生活過得緊緊巴巴。
王德恆的父親王季范是湖南有名的教育家,思想非常進步,早些年國共合作失敗後共產黨員受到國民黨迫害的時候,王季范就憑藉自己在湖南當地的影響力為湖南的共產黨員提供了很多幫助。
毛主席不僅是其中一員,更是王季范同輩的表弟,二人之間一家人不說兩家話,因為非常欣賞表弟的共產主義革命運動,因此也在教育兒子的時候也耳提面命讓王德恆為共產主義事業做奉獻。
1937年,全民族抗戰拉開了序幕,從小被教導要愛國的王德恆毫不猶豫找到了毛主席的弟弟毛澤民,並在他的推薦下前往延安加入了共產黨投身抗日運動。
王季范對兒子的這一決定更是極為支持,但是同時也知道兒子擔心家中懷孕的妻子和年幼的兒子,因此在兒子離開之前讓他放心,家中有自己照顧,正是因為有了王季范的幫助,一家的生活雖不寬裕但也能在戰亂中過下去。
而王季范自然就將教育年幼的孫子孫女的工作攬到了身上,王海容從小就聰明,有了爺爺這個著名教育家的教導更是飛速進步,小小年紀就極為聰慧,為將來的進一步學習奠定了非常良好的基礎。
1950年,王季范帶著一家人前往北京看望毛主席,順便打聽打聽兒子的工作現在如何,然而見到毛主席之後,一家人才得知王德恆五年前就犧牲在了國民黨特務的刀下。
王德恆是王季范的獨生子,儘管這個消息給王季范帶來了極大的打擊,但是並沒有讓王季范絕望,反而教育孩子們一定要向父親學習,做個對國家有貢獻的人,為新中國的建設披瀝肝膽。
王海容將這句話牢牢記在了心中。
二、堅定方向
1956年,王海容參加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高考,原本王海容是信誓旦旦要考進工業學院的,她想通過學習工業知識來為國家正在如火如荼進行著的工業建設添磚加瓦。
然而馬有失前蹄,雖然平時成績一直都非常優秀,但是王海容高考卻落榜了,沒能考上自己心儀的大學,她並沒有很沮喪,在家人的鼓勵下,她決定復讀一年,來年再參加一次高考。
然而在復讀的這一年中,王海容卻逐漸改變了自己的想法,她看到了無數沒有接受過教育的勞動人民仍然在崗位上發光發熱,同樣都是為新中國做貢獻,有文化和沒文化大家都是平等的,自己又何必固執於考學呢?於是決定放棄高考去參加工作。
母親對於他這個決定非常不理解,但是爺爺王季范身為教育家自然知道王海容陷入了人生抉擇的迷茫期,與其耳提面命讓她去高考不如讓她自己選擇適合自己的路,因此便由著王海容找到了一家化工廠成為了一名普通工人。
工廠中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王海容不是不能忍受勞累,但是在經過了兩年的勞動之後,王海容開始思考自己這樣機械性勞動的意義在哪裡,這樣的話自己從前為了建設新中國苦讀不就沒有意義了么?
在思考理論與實踐的時候,王海容得到了一個見毛主席的機會,毛主席對於這個小姑娘是非常喜愛的,因此得知了王海容的迷茫之後,慈愛地對她說:「想為新中國建設做貢獻是好的,但是你要想明白是想要做耕種的人還是收穫的人,是想帶領中國變得更好還是推動中國變得更好?」
毛主席一席話撥開了王海容眼前的迷霧,她想起來自己一開始辛勤學習就是為了幫助我國的工業建設開闢更好的道路,想要實現這個理想,文化知識是絕對少不了的,因此在時隔兩年之後,王海容離開了崗位重新坐回了課桌之前。
接下來的一年中,毛主席的一席話成為了支撐王海容苦讀的動力,但是此時王海容的目標產生了變化,她知道比起工業建設人才,中國更缺的是外交人才,中國的外交幾乎只有周總理力挽狂瀾,她想幫助中國開闢外交新局面。
1960年,王海容順利考進了北京師範學院學習俄語,然而國際外交終究是英文主流,因此又在北京外國語學院深入學習了英語。
王海容的努力並不是白費的,1965年畢業之後,王海容順利進入了急缺語言人才的外交部,開始了自己輝煌的職業生涯。
三、外交工作
剛進入外交部的時候,王海容因為缺乏經驗,沒有被指派重要的外交任務,只是擔任秘書和翻譯等輔助工作,對此王海容也非常理解,外交不是兒戲,不可能讓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挑大樑。
況且王海容對自己的工作也很滿意,別看秘書和翻譯是幕後人員,但是這個工作崗位恰恰是最適合邊看邊學的,不僅能最直接地接觸到外交事務,更能親身在外交活動中體驗。
王海容在擔任秘書和翻譯期間,工作能力飛躍式進步,包括周總理等眾多外交部老前輩都對王海容讚不絕口,也逐漸開始讓她獨自接手一些外交事務。
1970年,周總理任命王海容被擔任外交部禮賓司負責人,正式開啟了王海榮作為外交官的工作,這個職務的任命可不是兒戲,因為在此之前,中美之間的關係就已經顯示出來了解凍的跡象,在這個關頭任命王海容,足以看出來周總理對王海榮工作能力的認可。
果然,沒過多久,中美外交上里程碑的外交事件就發生了,1971年,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來華進行訪問,而這趟秘密的行程正是由王海容負責禮賓接待工作,厚積薄發的王海容從容不迫地安排好了所有環節,為這場前座未有的外交活動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次年,美國總尼克松訪華,依舊由王海容負責禮賓接待工作,尼克松這趟訪華足足待了一個星期,這期間,王海容將接待工作安排的井井有條,不僅漲了中國人的臉面,更刷新了尼克松對中國的印象,讓中國以有格局的大國形象展示給了全世界。
1974年,王海容更是因為出色的工作能力,成為了外交部副部長,也是我國第一位女性外交官,成為了無數女性參加到政治生活中的優秀榜樣。
結語
2017年9月9日,這一天是毛主席逝世41周年,也是在這一天,王海容永遠閉上了自己的雙眼。
毛主席是王海容一生最感激的導師、最尊敬的革命前輩、也是最敬愛的長輩,和毛主席同一天離世這個美麗的巧合,應當也能讓王海容老前輩的在天之靈感到一些欣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