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鄂黃長江大橋的橋南是鄂州,橋北是黃岡的黃州。
湖北省鄂城市因鄂王城而得名, 西周時為鄂侯領地,春秋戰國時屬楚,屬鄂縣。清代至民國期間先後屬武昌縣、鄂城縣、黃岡縣。1914年改壽昌縣為鄂城縣。鄂城縣曾經是三國時期吳王孫權的國都武昌,但後來被現在的武漢市武昌區佔用了鄂州老武昌的名頭。那鄂城這個名稱為何要改成鄂州呢?這竟然與鄂城與長江對岸的黃岡市黃州區合併相關聯。1983年8月19日,國家批准撤銷鄂城市、黃岡縣黃州鎮、鄂城縣,設立省轄鄂州市(地級),取"鄂城"和"黃州"各一字,合併成"鄂州"新地名城市。
新鄂州市以原鄂城市、鄂城縣及黃岡縣的黃州鎮為其行政區域,新的鄂州市委、市政府等機構均設在鄂城,鄂州市人大、市政協均設在黃州。誰知道僅僅過了不到4年的時間,國家因故發文批准撤銷鄂州市黃州區,將黃州區劃歸黃岡縣,恢復黃岡縣黃州鎮。1987年5月1日之後正式移交,所有合併所涉及的區域都各回各「家」,黃州區變回到了黃岡縣的黃州鎮,鄂州市的名稱卻一直沒有改回鄂城市,因為在大眾的眼裡,「州」的規模與級別都要比「城」大,鄂州比鄂城好聽些。
上圖:曾經的鄂西北最大火車站與鐵路樞紐襄樊火車站。
襄樊是一座擁有2800年建城史的古城,其歷史依據來源於襄樊高新區團山鎮的鄧國故址,這鄧國故址距今約有3000年的歷史。襄樊系襄陽、樊城兩城合稱,樊城因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於此而得名,襄陽以地處襄水(今南渠)之陽而得名。樊城始於西周,襄陽築城於漢初。公元190年,荊州牧劉表徙治襄陽始,襄陽曆來為府、道、州、路、縣的治所。襄樊市始建於1950年5月,1979年6月升為省轄市,1983年9月與襄陽地區合併,實行市帶縣體制。1986年12月8日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
襄陽是楚文化、漢文化、三國文化的主要發源地,孕育了許多傑出的文人和名士,如宋玉、王粲、孟浩然、米芾等。在《三國演義》的120回里,就有32回的故事情節就發生在襄陽,諸葛亮躬耕十年成才地古隆中,劉表治荊州時的古城牆遺迹,吳主孫堅喪命的古戰場鳳林關,劉備馬躍檀溪處與的盧冢,司馬徽薦賢的水鏡庄,走馬薦諸葛的徐庶的祠宇——徐庶廟,紀念「鳳雛」龐統的龐公祠,關羽水淹七軍古戰場遺址等等,襄陽世界聞名,2010年,國務院正式批複同意襄樊市更名為襄陽市。
上圖:曾經的湖北省經濟老二城市荊沙市的前身沙市市全圖。
在湖北省的江漢平原上原有個被稱為「小漢口」的城市沙市市,這個城市曾經是聞名全國的輕紡工業城,它是碼頭林立的「小漢口」;是繁華富庶的「小上海」;是工業發達的「小香港」,20世紀80年代,沙市成為全國第一個經濟體制改革綜合試點城市,沙市產的「鴛鴦」牌床單、「落鳳」牌毛巾、「荊江」牌熱水瓶以及「活力28」洗衣粉……等一批沙市品牌叫響全國,使沙市長江中游工商名城「江漢明珠」的名頭傳遍大江南北。沙市還是中國對外開放最早的四大內河港口之一。
1994年10月,湖北省進行的區劃調整,將荊州地區與沙市市合併成立荊沙市。並且析出原江陵縣的7個鎮、2個鄉以及2個農場及江北監獄,合併組建江陵區。2年後,荊沙市改荊州市,原荊沙市江陵區更名荊州市江陵區。4年後,即1998年,荊州市江陵區,撤區設縣,改成江陵縣。在這個歷史過程中,成立荊沙市既保留了古荊州的荊字,又增添了我國名氣極大的輕紡名城沙市的沙字,但由於時代的發展,傳統輕紡工業遇到瓶頸,沙市名稱已經失去了品牌效應,所以荊沙市被更名為荊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