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封神,死後封殺

2023年11月11日15:37:13 歷史 1735

武德九年(626),魏徵離開長安,前往山東之地(崤山以東)。


就在幾個月前,玄武門驚變,魏徵的舊主慘死在了宮廷之中。權力的遊戲向來殘酷。不過,血跡會被清掃,刀光劍影會隱去,染血的宮殿終究要恢復神聖安寧的樣子。


權力洗牌之後,魏徵得到了李世民的信任,被任命為諫議大夫。玄武門事變後,唐朝政局不穩,加上有一部分太子黨羽逃到了山東,勢必會對李世民的統治構成威脅。於是,李世民給了魏徵一個任務:撫慰山東之地,平息騷動。選擇魏徵,一是因為他是山東人氏,在當地有一定影響力;二是因為魏徵作為李建成的部下,容易消解太子舊黨的敵對情緒。


走出森嚴的宮廷,重遊舊地,魏徵壓抑的心緒得到了某種程度的釋放。在巡行山東的過程中,他創作了一首《暮秋言懷》:


首夏別京輔,杪秋滯三河。

沉沉蓬萊閣,日夕鄉思多。

霜剪涼階蕙,風捎幽渚荷。

歲芳坐淪歇,感此式微歌。


魏徵可以說是文學圈外的人,詩作極少。他一生追逐實際的功業,沒功夫雕琢文字。結尾的「式微」二字出自《詩經》:「式微式微,胡不歸?」《毛詩傳》認為,春秋有個小國名叫黎國,黎侯被狄人驅逐,他的臣子為了呼喚他歸來,創作了這首詩。


暮秋之景讓魏徵心有所感,然而情感稍微一宣洩,他就聽到了內心的呼喚:你還有君王的使命呢!


難怪,魏徵留給世人的面貌非常之單調:一個時刻都在喋喋不休,總結歷史教訓的重臣身影。


當魏徵到達磁州時,正巧地方官員羈押太子餘黨送往京城,魏徵立馬將其釋放。他說:上面剛剛下了詔令,太子、齊王府舊人一律赦免,現在把他們押送回京,怎麼取信於天下?魏徵的作為,使得山東的局勢穩定下來。最重要的是,他完美地回應了李世民的信任。


主上以國士待我,我以國士回報。


生前封神,死後封殺 - 天天要聞

魏徵。圖源:網路


01


魏徵是巨鹿人,自幼生活潦倒,但志向高遠。隋末天下大亂,他自然也想有一番作為。


魏徵有一位神秘的老師——王通。這是一位奇人。他精通五經,又有王霸之略,懷著一顆濟世之心,渴望明主賞識。後因隋朝的內部矛盾,王通有志不能施,拂袖歸山,在河汾之地傳授學問。


王通門徒眾多,而且多是唐初名臣。相傳,溫彥博杜如晦陳叔達杜淹房玄齡、魏徵、李靖、王珪,薛收等人都曾做過他的門人。


不過,有人就提出疑問了:這麼厲害的一個人,幾乎不見史傳,也沒能留下任何著述。有一本傳世的《中說》,還是模仿《論語》語錄體,由後人追記而成。難道那些大名鼎鼎的弟子當了大官之後,都忘記了這位恩師嗎?


歷史留下了一些蛛絲馬跡,至少在杜淹、陳叔達、薛收三人的文集中談到過這位老師。至於李靖、房玄齡等人是否為王通弟子,尚有爭議。不過,王通其人應該真實存在,並且他的學問在初唐頗具市場。


比如《中說》提到:「子曰:不以天下易一民之命。」這是民本思想


「不知道,無以為人臣,況君乎。」這是君權有限思想。


「必也言之無罪,聞之以戒。」這是君王納諫思想。


唐朝開國的創業者們,基本上都踐行了這些言論。尤其是納諫的風氣。武德四年(621),李世民擊敗竇建德,進入洛陽,看到隋朝的宮室非常奢華,不禁感嘆。薛收趁機進言:「秦增阿房之飾,漢罷露台之費,故漢祚延而秦禍速,自古如此。」李世民心領神會。


生前封神,死後封殺 - 天天要聞

薛收。圖源:網路


其實,王通的學問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文化精神。有識之士在目睹隋末大亂之後,意欲重拾儒家道德,撥亂反正。他們對於天下大治有一份共通的期許,也願意為了這個理想付出心血。魏徵就是其中一員。


在遇見李世民之前,魏徵換了好幾任主公。


大業十三年(617),魏徵依附瓦崗起義軍首領李密。李密發現魏徵非常有才華,於是重用他。魏徵曾獻上壯大瓦崗的十條計策,李密雖然稱奇,但未能採納。


當時,佔據洛陽的王世充攻擊李密,被李密擊敗。勝利之際,魏徵卻潑了一盆冷水,他說:魏公(李密)雖然贏了,但是精銳受損,加上府庫沒有積累,將士們有戰功卻得不到封賞。還不如深溝高壘,與敵人相持,待到敵人糧盡撤退之時,率軍追擊,這才是取勝之道。可惜無人聽他的話。


後來,魏徵隨李密降了李淵,李密舊將李勣還佔據著廣袤的地盤。魏徵毛遂自薦,去勸降李勣。結果,竇建德率軍南下,魏徵、李勣等人成了俘虜。沒過多久,魏徵又事竇建德。竇建德被擊敗後,魏徵再次入唐,受到李建成的重用。


按照忠臣不事二主的觀點,魏徵無疑是一個道德有缺的人。他來者不拒,每事一主,也都盡其所能。


其實,魏徵心中並非沒有原則。在受李淵之命招降李勣的路上,山路艱險,魏徵創作了一首《述懷》,裡面有這麼一句:「豈不憚艱險?深懷國士恩。」這不是和他多年之後受李世民之命撫慰山東的心情一模一樣嗎?


他一直懷著國士的夢想,遇見知人的君主,怎麼能不竭盡全力呢?


02


貞觀初年,天下初定,唐太宗與眾臣討論治國的方針。


朝中分成了兩派。


魏徵認為朝代或有更替,但是百姓淳樸,可以教化,先賢所說的仁義之道不會過時。當今要務在於安民。


封德彝則指出:「三代以後,人漸澆訛,故秦任法律,漢雜霸道,皆欲化而不能,豈能化而不欲?若信魏徵所說,恐敗亂國家。」他認為,人心變壞,已經無法推行仁義。所以秦朝必須憑藉法律,漢朝必須行霸道。言下之意唐朝也得如此。


魏徵反駁道:「若謂古人淳樸,漸至澆訛,則至於今日,當悉化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如果人心不斷變壞,那麼現在的世道就是惡鬼橫行,君王要怎麼治理呢?


其實,人心壞不壞只是說辭,雙方爭論的焦點在於到底是仁義,還是法律,到底是輕徭薄賦,還是高壓政策。


當時,唐太宗不到三十歲,且戰功赫赫,並不是迂腐守舊之人,但是他卻選擇相信老調重彈的魏徵。


史載:「(貞觀)元年,關中飢,米斗直絹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天下一統並沒有帶來安樂的生活,全國經濟依然處於凋敝之中。直到貞觀四年,才算撥雲見日,天下豐收,社會的元氣有所恢復。


唐太宗自己回憶道:「貞觀初,人皆異論,雲當今必不可行帝道、王道。惟魏徵勸我,既從其言,不過數載,遂得華夏安寧,遠戎賓服。」


生前封神,死後封殺 - 天天要聞

封德彝。圖源:影視劇照


還有一次,朝廷派人徵兵,封德彝上奏道:中男雖不到十八歲,其中身體魁梧壯實的,也可一併徵發。


唐太宗同意了。魏徵堅決反對,當時他是尚書左丞,朝中決策需要經過他的簽署。於是,徵兵令卡在了魏徵這裡。


唐太宗大怒,將魏徵召進宮中怒罵道:中男中魁梧壯實的,都是那些奸民虛報年齡以逃避徭役的人,徵召他們有什麼害處,而你卻如此固執!


魏徵答道:治軍不在人數眾多。只要陛下治軍得法,足以無敵於天下,又何必多征年幼之人以增加虛數呢!而且陛下總說:「朕以誠信治天下,欲使臣下百姓均沒有欺詐行為」,現在陛下即位沒多久,卻已經多次失信了。


唐太宗驚愕地問道:朕如何失信了?


魏徵答道:陛下剛即位的時候,免除百姓拖欠朝廷的財物,結果秦王府的財物,照收不誤。下令免除徭役,結果不久又說,已納稅者明年才開始免除。這些是誠信治國之道嗎?


唐太宗聽後,高興地說:以前朕認為你比較固執,懷疑你不懂政務,現在看到你議論國事,確實都切中要害。朝廷政令不講信用,則百姓不知所從,國家如何能得到治理呢?朕的過失很深吶!


於是,朝廷不征中男為兵。


劍橋中國隋唐史》里說,魏徵是「一個不屈不撓的道德家」和「無所畏懼的諫諍者」。在史書中,我們基本看不見魏徵縱橫捭闔,指點江山的身影,這些是房玄齡、杜如晦的事情。他的出現,基本在另一個場景里:太宗想炫耀武功了,他出來制止;太宗想大興土木了,他出來反對;太宗想鋪張浪費了,他出來勸誡。


同為諫官的王珪這樣評價魏徵:「每以諫諍為心,恥君不及堯、舜。」這近乎擁有道德潔癖了。


晚年的唐太宗逐漸變得懈怠。貞觀十三年,魏徵上「十漸疏」。這篇文章寫得極為精彩,直指唐太宗的十個缺點:求珍奇,傾民力,拒直諫,遠君子,尚奇異,輕臧否,好畋獵,疏上達,荒政事,重徭役。最後寫道:


「當今太平之基,既崇極天之峻;九仞之積,猶虧一簣之功。千載休期,時難再得,明主可為而不為,臣所以鬱結長嘆者也。」


唐太宗讀後,甚為震動,真誠地承認了自己的錯誤:「朕將虛襟靜志,敬佇德音。」


喋喋不休的諫臣,每次發完牢騷之後,都能得到皇帝的回應。


這是魏徵最幸運的一點。


03


魏徵經常在奏疏中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歷朝歷代為什麼難以「克終」,敗亡相繼?


這也是懸在貞觀君臣頭上不能迴避的一個問題。


他們都是一場歷史巨變的親歷者。隋朝,一個「甲兵強盛」、「風行萬里」的王朝,卻只存在了三十多年,就「率土分崩」、「子孫殄滅」。如果沒有隋的速亡,也不會有唐的興起。誰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成為第二個隋朝。因此,撰述隋朝歷史,對於唐朝統治者來說,有著切身的利害關係。


貞觀三年(629),唐太宗命魏徵修《隋書》。魏徵不僅主編《隋書》,還親自撰寫了《隋書》的序、論。


魏徵最重要的一個觀點就是:「其隋之得失存亡,大較與秦相類。」《隋書》認為隋亡於煬帝,正如秦亡於二世,矛頭直指君主嚴刑峻法、窮兵黷武、營造無度、巡幸不止等做法。


但是,唐人對問題的思考並不僅限於此,《隋書》里問道:「高祖掃江南以清六合,煬帝事遼東而喪天下。其故何哉?」魏徵的答案是:隋文帝擾動百姓,是為了讓百姓「安」,隋煬帝擾動百姓,是把他們當成了草芥。同時,魏徵還認為,隋朝敗亡之兆,起自高祖。從隋文帝暮年「無寬仁之度,有刻薄之資」開始,就種下了亡國的禍根。


可以說,《隋書》里的字字句句都在勸告唐太宗。


生前封神,死後封殺 - 天天要聞

《隋書》。圖源:網路


唐太宗說過:「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史資政,這是貞觀一朝展現出的特殊性。


在唐太宗的鼓勵下,魏徵聯合虞世南褚亮、蕭德言等人,剪裁史書的嘉言善語,編成《群書治要》一書,獻給皇帝。這本書的意義不在內容,而在於魏徵的剪裁手法。


以《三國志》為例,原書約69萬字,魏徵將其裁剪為約4萬字,十不存一。比如關羽,只選取到義別曹操,以後的故事全都刪去了。


反倒一些龍套的戲份特別多。比如鮑勛,原文1300餘字,只減到了593個字。鮑勛是個諫官,秉正無私。黃初六年(220),曹丕欲興兵伐吳,鮑勛直言不可,但曹丕還是發動戰爭,最後大敗而歸。曹丕看他不順,借故殺了他。《群書治要》連鮑勛冤死的細節都摘錄了:「死之日,家無餘財,莫不為勛嘆恨。」


陸遜是《三國志》除了帝王和諸葛亮外唯一單獨立傳的人,他在《群書》的戲份只有400多字。而他的族侄陸凱,因為勸諫孫皓之故,篇幅竟有2700多字。


可見,魏徵的剪裁之意不在歷史的真相,而在彰顯「勸諫之臣」。


因此,《群書治要》問世之後,沒有得到太多的關注,到了宋朝已經亡佚了。反倒是這本書流傳到日本,十分受歡迎,最後在清朝又流回國內。


可以說,魏徵在《群書治要》里夾帶的私貨,越來越不流行了。難道是後世的大臣不想要彰顯「諫臣之道」?難道是後世的君主不想要從歷史吸取教訓?都不是。


最大的原因是,這本書從頭到尾只為一個人而寫——唐太宗。


貞觀之後,再無第二個唐太宗,《群書治要》自然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


生前封神,死後封殺 - 天天要聞

魏徵。圖源:影視劇照


04


有一次,唐太宗宴請群臣,說道:


「貞觀以前,從我平定天下,周旋艱險,玄齡之功無所為讓。貞觀之後,盡心於我,獻納忠謹,安國利人,成我今日功業,為天下所稱者,惟魏徵而已。」


在唐太宗心中,是魏徵佐成了天下大治。


唐太宗即位之初,「霜旱為災,米穀踴貴,突厥侵擾,州縣騷然」,既有內憂又有外患,災荒嚴重的地方,一匹絹才能換得一斗米。


貞觀五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歸鄉里,米鬥不過三四錢,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東至於海,南極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齎糧,取給於道路焉」。


這就是歷史上貞觀之治的風貌:經濟恢復,政治穩定,社會風氣良好。類似的描述在史書中屢見不鮮,但是,貞觀之治卻是人人思慕。因為,它不僅僅代表著一段重要的時期,更成為了一個不斷被提起、從未被超越的理想。


貞觀之治最讓後人羨慕的一點,就是君臣道合,同心協力的政治風氣。


一次,有人誹謗魏徵包庇自己的親戚,李世民派御史大夫溫彥博去查,結果什麼也沒查出來,溫彥博對唐太宗說道:魏徵作為一個臣子,行為應有形跡,不能避開嫌疑,否則就會招來誹謗。雖然沒有私情,也應當受到責備。


後來,魏徵入朝說:臣聽說君臣一心。如果不存公道,一昧追求行為顯露痕迹,君臣上下都這樣做,那麼國家的興衰就難以預料了。


李世民誠懇認錯:我已經悔悟這件事了。


魏徵又說:希望陛下讓臣做良臣,不要讓臣做忠臣。


李世民問:忠臣、良臣有不同的地方嗎?


魏徵說:良臣使自身獲得美名,君主得到讚譽。忠臣自己遭禍被殺,君主也陷入兇惡境地,國破家亡,只得到一個忠臣的空名。


魏徵知道,能夠決定他是忠臣、還是良臣的,並不是自己的作為,而是君王的行徑。也就是說,君主納諫,使其成為良臣;君主頑固,使其成為忠臣。這世上可以沒有魏徵,卻不能沒有唐太宗。


李世民的回答也非常耐人尋味:「君但莫違此言,我必不忘社稷之計。」


納諫只是貞觀君臣的一面。


經歷過天下之驚變,面對歷史的殷鑒,他們懷有相通的理想。唐太宗曾說過:「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畏懼什麼呢?畏水能覆舟,所以先存百姓;畏偏聽則暗,所以尋求群體的力量。


生前封神,死後封殺 - 天天要聞

唐太宗。圖源:網路


北宋時,包拯說過這樣一段話:


「臣聞唐太宗英明好諫之主也,魏元成忠直無隱之臣也,故君臣道合,千載一時,事無不言,言無不納。」


好像只要臣子敢諫、君主納諫,就能使得天下大治。


窄化的理解暴露了宋臣悲哀的處境,他們看起來與皇帝共治天下,尊嚴比之以往更高了。然而,宋朝的皇帝崇尚分權制衡,戰戰兢兢害怕丟失權勢。臣子更多時候只是工具,而非同行之人。


熙寧三年(1070),王安石求去。宋神宗責怪道:「朕與卿相知,近世以來所未有,所以為君臣者形而已,形固不足累卿;然君臣之義,固重於朋友。若朋友與卿要約,勤勤如此,卿亦宜為之少屈。朕既與卿為君臣,安得不為朕少屈?」


大意是:我們倆的交情太深了,君臣只是一種形式。如果朋友邀請你去做某些事情,你應該要委屈一下自己。更何況我們是君臣,難道就不能為我委屈一下自己嗎?含情脈脈,令人感動。


後來,這般有愛的宋神宗既無法保護王安石在政敵的攻擊中全身而退,也抑制不了自己的攬權之心。王安石最後還是力不從心。


唐太宗與魏徵的君臣之義,正如貞觀之治一般,只是歷史的曇花一現。


05


貞觀十七年(643),魏徵病逝。唐太宗痛哭流涕,為之神傷。沒過多久,李世民命閻立本畫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煙閣,魏徵位列第四。


然而,兩人的結局都不太圓滿。


這一年,太子李承乾謀反,英明一世的唐太宗逐漸展露出昏聵的一面。


當時,侯君集杜正倫與太子有染,一個被殺,一個被貶。魏徵曾經推薦過二人,說他們有宰相之才。唐太宗不得不懷疑,魏徵是不是沒有表面看上去那麼正直,他有沒有可能結黨營私呢?


隨後,唐太宗得知,魏徵曾經寫下自己的諫辭,拿給史官褚遂良看,估計是打算把好名聲傳之後世。魏徵有了好名聲,那自己不就成了被勸諫的昏君嗎?唐太宗越想越氣,完全喪失了判斷力。


於是,他廢除了衡山公主與魏徵長子的婚約,還下令推倒了魏徵的墓碑。


貞觀十九年(645),李世民親征高句麗。如果放在以前,定會有一個人站出來,說一些不合時宜的話。這一次沒有了。唐軍雖然取得大勝,太宗還是後悔了。回師之後,他嘆息說:「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於是他又重新立起魏徵的墓碑。


最後的最後,唐太宗還是那個千古無二的開明君主。


在中國古代,一個帝王如唐太宗這樣的明君,尚且避免不了走向昏庸;一個朝代如唐朝這樣盛大的王朝,尚且不能走出「克終者寡」的歷史規律。那要如何尋找出路呢?


魏徵留下的這個終極問題,只能待後人解答。


生前封神,死後封殺 - 天天要聞

【清】劉源:《凌煙閣功臣圖》之魏徵。圖源:網路



參考文獻:

【唐】魏徵等撰:《隋書》,中華書局,1973

【唐】劉昫等撰:《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

【唐】吳兢:《貞觀政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唐】魏徵等撰:《群書治要》,中華書局,2014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56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每月1500萬退休金沒了,尹錫悅亮底牌行動,否則死刑或牢底坐穿 - 天天要聞

每月1500萬退休金沒了,尹錫悅亮底牌行動,否則死刑或牢底坐穿

最近韓國政壇那可是熱鬧非凡,就像一場大戲,一出接著一出。當地時間 4 月 4 日上午 11 時 22 分,韓國憲法法院代理院長文炯培宣布了一個重磅消息:總統尹錫悅被罷免,判決立即生效。這一下子,尹錫悅可就從高高在上的總統寶座上跌落下來了,不僅失去了總統權力,各
中方沒得選,直接改手術刀為亮劍,特朗普被催辭職,叛徒紛紛冒頭 - 天天要聞

中方沒得選,直接改手術刀為亮劍,特朗普被催辭職,叛徒紛紛冒頭

最近這國際局勢啊,那真叫一個風雲變幻,熱鬧得很。特朗普這老兄又不消停,第三次對中國發起了關稅大戰,這一來可就攪得全球經濟的池水是波濤洶湧。可讓人意外的是,這次咱中國一改之前相對溫和的反制策略,直接 「亮劍」,那反擊力度,可把全世界都給震住了。與此同時,在美國國
中方手術刀變劍,27國反將美國一軍,特朗普氣得要對華加50%關稅 - 天天要聞

中方手術刀變劍,27國反將美國一軍,特朗普氣得要對華加50%關稅

最近這國際局勢,因為美國的關稅戰那是鬧得沸沸揚揚。特朗普大手一揮,對全球發動關稅戰,這一回,咱們中國可不再像以前那樣小打小鬧地反擊,直接「手術刀」變「利劍」,給美國來了個狠狠的回擊。更讓美國沒想到的是,歐盟 27 國也緊跟其後,準備對美國反制,這可把特朗普氣得
川普關稅落地,印度第一個舉白旗,中國快速實施對等反擊 - 天天要聞

川普關稅落地,印度第一個舉白旗,中國快速實施對等反擊

特朗普所發起的全球貿易戰,打了全世界所有國家一個措手不及,特別是由他本人所規定的所謂「基準稅」更是離了大譜,因為如果疊加美國先前向其他國家徵收的關稅來算,總關稅已經超過了70%。從這一點我們也能看出,特朗普的「關稅武器化」較之於他的第一個任期,變得更加具象化了
中國反制之後,特朗普連夜發文:美國必須堅持住,結果將載入史冊 - 天天要聞

中國反制之後,特朗普連夜發文:美國必須堅持住,結果將載入史冊

日前,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公布公告對原產於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加征關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關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等法律法規和國際法基本原則,經國務院批准,自即日起,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征關稅。有關事項如下:一、對原
美國闖大禍了?希拉里突然出山,特朗普始料未及,美盟友被徹底激怒 - 天天要聞

美國闖大禍了?希拉里突然出山,特朗普始料未及,美盟友被徹底激怒

《大西洋月刊》記者爆料美政府高層作戰計劃群聊泄密事件後,英國、加拿大、奧地利近日均對此作出回應。CNN稱,奧地利總統亞歷山大·范德貝倫表示,「美國的局勢再次說明,我們必須考慮(建立)一個強大、自信的歐洲,走自己的路,通過自身力量從戰略上確保歐洲的和平。」英國首
最後期限已至,特朗普不演了,直言用降低關稅來換取Tik Tok - 天天要聞

最後期限已至,特朗普不演了,直言用降低關稅來換取Tik Tok

商務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表示,中方堅決反對美方單邊對華加征關稅,反對將經貿問題政治化、武器化、工具化。商務部新聞發言人 何亞東:中美雙方經貿部門一直通過各種形式保持溝通,中方在關稅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貫的,我們堅決反對美方單邊對華加征關稅,反對將經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