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農耕區與畜牧經濟區的分界

2023年11月11日08:01:08 歷史 1920

農耕區與畜牧區區界的移動

司馬遷曾經以「龍門、碣石」一線,划出當時農業經濟區與牧業經濟區的分界。

「龍門、碣石北,多馬、牛、羊、旃裘、筋角」,其經濟形式顯然以牧業為主,司馬遷數次親歷這一地區,有親身實地生活的經歷,他對於當地經濟特徵的總結,應是真實可信的。

這一地區一部分是畜牧區,一部分是半農半牧區,以畜產作為關中農耕經濟的重要後備和補充,其經濟作用不可忽視。

這一地區的畜收業當時是受到社會重視的產業。

《漢書·地理志下》自武威(郡治在今甘肅武威)以西,地廣民稀,水草宜畜牧,因此「涼州之畜為天下饒」。

漢武帝策劃所謂「馬邑之謀」時,匈奴入塞,「徒見畜牧於野,不見一人」,或說「見畜布野而無人牧者」,則說明塞內也有廣袤的以畜牧業為主體經濟形式的地區。

西漢政府為組織對奴的戰爭而大力發展馬政,史稱「天子為伐胡,盛養馬」。而官營畜牧業的主要基地均處於龍門、碣石以北地區。

《續漢書·百官志二》記載,太僕屬下有牧師菀,「主養馬,分在河西六郡界中」。

可見,漢代中央政府在龍門、碣石以北地區組織規模較大的畜牧業生產,有相當長的歷史。

「龍門、碣石北」經濟區,由於絲綢之路的開通和機動性極強的游牧民族的作用,其經濟文化往往表現出較強的活力。

西漢王朝連年組織大規模的軍隊屯成、移民實邊,都為中原先進農耕技術向北傳播提供了條件。

東漢時期草原游牧部族南下入塞內附,又曾在這一地區導致畜牧經濟對農耕經濟的衝擊。

泰及西漢時期,北邊新經濟區建設受到特殊重視,農耕經濟區與畜牧經濟區的分界曾經向北推移。

秦始皇時代已開始向北邊移民。

西漢仍多次組織移民充實北邊。

甘肅武磨咀子48號漢墓出土的西漢木牛犁模型,可以看到牛耕已在北邊地區得到推廣。

遼陽三道壕西漢村落遺址出土的巨型犁鏵,據推測可能是用數牛牽引的開溝犁,可以體現當時北邊地區對於水利灌溉事業的重視。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自西漢軍隊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後,匈奴遠遁,大漠以南無王庭。漢人北渡黃河,自朔方(郡治在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南)以西至令居(今甘肅永登西),「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萬人,稍蠶食,地接匈奴以北。」

以水利建設為基礎的農耕經濟,逐漸蠶食畜牧區地域,使農業區與牧業區之分界逐漸向北推移。

居延漢簡所見「田卒」、「治渠卒」諸稱謂,可能就是表現北邊農耕經濟開發的文字遺存。

《後漢書·南匈奴列傳》記載:東漢以來,漢光武帝劉秀以主要力量用於平定內地,未能顧及沙塞之外,於是「徙幽、並之民,增邊屯之卒」,只作消極防守。

天下大定之後,猛夫勇將,多躍躍欲試,爭言衛青霍去病事迹,然而劉秀未曾准許對匈奴用兵。

後來匈奴內部相互爭權,有部族前來投靠,漢帝「和而納焉」,將其安置在水草肥美之地。

無論是東漢王朝保守政策所助長的匈奴驕曙益橫,頻繁南侵,還是因匈奴部族內亂自爭所導致的匈奴奉藩稱臣,殷勤內附,都使得北邊「肥美之地」可能重新成為牧場

所謂「徙幽、並之民」,即公元37年,建武十三年,匈奴進擾河東(郡治在今山西夏縣西北),州郡不能抵禦,於是逐步徙幽、並兩州邊人於常山關、居庸關以東,匈奴左部也轉居於塞內。

此後,匈奴「入寇尤深」,北邊沒有一年能夠安寧。

後來,南單于內附,於是復詔單于徙居西河美稷(郡治在今內蒙古准格爾旗西北)。

此後,北地(郡治在今甘肅慶陽西北)、朔方(郡治在今內蒙古磴口北)、五原(郡治在今內蒙古包頭西)、雲中(郡治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西南)、定襄(郡治在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雁門(郡治在今山西左雲)、代郡(郡治在今河北蔚縣東北)等北邊諸郡幾乎均有匈奴屯居。

後來,北匈奴亦「款五原塞降」,至雲中、五原、朔方、北地諸郡內降者,遂分處於北邊諸郡。

此外,又有「竄逃入塞者駱驛不絕」。

東漢王朝將西河的郡治內徙至離石(郡治在今山西離石),上郡的郡治內徙至夏陽(郡治在今陝西韓城西南),朔方的郡治內徙至五原(郡治在今內蒙古包頭西)。

原有農業經濟遭受嚴重破壞,農耕區與畜牧區的分界又進一步南移。

東西羌勢力會合之後,又破壞了隴西(郡治在今甘肅臨洮)、北地(郡治在今寧夏青銅峽南)、武威等地的農耕生活秩序。

東漢王朝於是又將安定的郡治徙至扶風(今陝西興平),北地的郡治徙至馮翊(今陝西高陵)。

#堅持每日讀史#

司馬遷:農耕區與畜牧經濟區的分界 - 天天要聞

司馬遷:農耕區與畜牧經濟區的分界 - 天天要聞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援助蓋亞那30餘年 中國醫療隊隊服成「中國名片」 - 天天要聞

援助蓋亞那30餘年 中國醫療隊隊服成「中國名片」

在萬里之外的南美洲國家蓋亞那,自1993年起,一批又一批的中國援外醫療隊的醫生,用堅守和奉獻精神,為當地患者帶來健康與希望,也推動了蓋亞那診療技術的發展。前不久,65歲的眼疾患者奇尼安到喬治敦公立醫院找黃曉波醫生複診。他患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繼發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經過及時手術,他的眼睛已恢復了視力。喬治敦...
山河印記·尋訪抗戰足跡丨「響木」清脆 抗聯密營里的「密電波」 - 天天要聞

山河印記·尋訪抗戰足跡丨「響木」清脆 抗聯密營里的「密電波」

篤篤篤……「啄木鳥」發出的悅耳聲音回蕩在林間,然而在80多年前,這個聲音卻是東北抗日聯軍預警及聯絡的「密電波」。搖動「響木」會發出類似啄木鳥啄木頭的聲音,抗聯戰士利用「響木」發出的不同聲音可表達多種意思,其在抗聯部隊隱蔽傳遞消息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據介紹,80多年前,楊靖宇率領的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
那頂象徵著夢想的草帽:照亮了整個三國的天空! - 天天要聞

那頂象徵著夢想的草帽:照亮了整個三國的天空!

文‬/胡鐵瓜‬建安十二年的深秋,新野縣城外的蘆葦盪泛起金浪。四十七歲的劉備站在城樓上,望著校場上整齊列陣的三千士卒,突然蹲下身揪起腳邊的蒲草,在粗糲的指間捻了捻,露出孩童般頑皮的笑意。
抗戰回望18︱《廣西學生軍》:「廣西的政治基礎是青年」 - 天天要聞

抗戰回望18︱《廣西學生軍》:「廣西的政治基礎是青年」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澎湃新聞·私家歷史與抗戰文獻數據平台合作,推出「抗戰回望」系列,選取抗戰期間的報紙、圖書、日記等史料加以介紹,希冀帶領讀者前往歷史現場,觸碰抗戰時中國軍民的精神與生活。本文介紹《廣西學生軍》一書,藉以反映抗戰初期桂系軍隊組織發起的第二屆廣西學生軍的情況...
朱學勤憶胡適 - 天天要聞

朱學勤憶胡適

【原題】朱學勤:胡適,始終以一種從容的態度批評著那個時代,不過火,不油滑,不表演,不世故轉自當代文學批評作者朱學勤 節選 | 想起了魯迅、胡適與錢穆轉載 | 《被遺忘與被批評的》胡適的一生是堅持自由主義的一生。
TVB傳奇人物居然是上海人!生在崇明,長在青浦...一張嘴就是標準上海話 - 天天要聞

TVB傳奇人物居然是上海人!生在崇明,長在青浦...一張嘴就是標準上海話

說到歌手汪明荃相信很多朋友都認識在香港娛樂圈摸爬滾打近六十年汪明荃早已成為粵語流行音樂代表性人物之一同時也是影視歌三棲藝人但是你知道嗎?她可是地地道道上海人!5月3日汪明荃在上海交通銀行前灘31演藝中心舉辦《DIVA演唱會》上海站一張嘴就是地道上海話這是78歲的她首次回到家鄉上海舉辦個人演唱會「我準備多首上海...
朱中美(1990年生),被公開懸賞 - 天天要聞

朱中美(1990年生),被公開懸賞

為切實維護申請執行人的合法權益和法律的權威,促進社會信用機制的建立,經申請執行人的申請,依照相關法律規定,近日,安徽省滁州市南譙區人民法院發布最新執行懸賞公告: 1、被執行人:朱中美,女,1990年01月19日出生,漢族,住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井崗鎮衛樓村汪崗村民組150號,公民身份號碼34011119900119 ****。 2、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