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前辛苦您點下「關注」,方便討論和分享,為了回饋您的支持,我將每日更新優質內容
文|不可史意
編輯|不可史意
自古以來,中國有一種獨特的避諱習俗,這使得百姓的日常生活往往被束縛,難以開口直言。
當這一傳統在明朝遇到「殺豬」一詞時,問題尤為突出,令人啼笑皆非,還好明太祖朱元璋機智過人,只消改動一字,就巧妙解決了這個看似無解的難題。
避諱制度:古代封建禮教的一種體現
我國古代是典型的封建社會,皇權至上是這種社會的顯著特徵,為了彰顯皇權的超然地位,古代統治者確立了避諱制度,其核心思想是要避免使用與皇室成員相同或相近的字。
關於這個制度的起源,學界有不同看法,一說始於夏商,夏後啟避諱「啟」字,一說始於西周,忌諱使用神明名諱。
還有看法認為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因避君主名諱更改官職名稱等,雖起源有爭,但此制度存在悠久,經歷代演變而留存至今。
先秦時期,避諱比較鬆散,只要注意不與君主同名即可,漢代開始嚴格文書中的避諱,制定「諱訓」以新的字代替需避諱的字,而隋唐時擴大範圍至地名,如避「廣」字和「虎」字。
到了宋代則更嚴,規定包括歷代君主在內所有皇親國戚名諱均需避諱,連皇帝也要改名以避兄輩諱諱。
除皇室外,還需避當朝官員祖上、聖賢等名諱,杜甫因父名「閑」而詩作中避「閑」字,在當時認為避免長輩名諱被視為孝道。
避諱制度在語言文字使用上也有諸多限制,古人在創作時需要自我審查,避免出現禁忌字眼。
諱書不得流傳,若有撞諱內容則需塗改,人名地名的選擇也需遵循避諱原則,這對古人的寫作與命名帶來一定不便。
然而這些規則對於普通百姓的影響還是較小,他們只需避君主名諱,日常生活不會受太大約束。
而對於皇室成員就不同了,他們需要遵守的規矩繁多,選擇可以使用的字也十分有限,給他們的生活帶來極大不便,有些皇子因此還被迫延遲取名。
封建時代避諱制度盛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語言文字的發展。它作為等級尊卑的顯示,是皇權社會的典型特徵。
改革開放後此制逐漸弱化,但某些因素影響下仍有遺存,避諱制度反映出歷史的特定階段,今人應客觀理性對待。
雖然這些文字只是可能影響到古人起名字和日常創作,但明初的皇姓朱姓與「豬」字撞諱,給當時百姓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朱元璋又是如何化解這一尷尬情境的呢?
朱元璋的「豕」字小矛盾大智慧
朱元璋出身貧寒,後來靠自己的努力逐步晉陞,最終打敗元朝,建立了大明王朝,他是一個極有政治手腕與遠見的帝王。
朱元璋登基後,為了維護皇室的威嚴,制定了比較嚴格的避諱制度,按照這個制度,百姓在生活中需要避免使用與皇室有關的一些詞語,否則會被視為對皇室的不敬。
朱元璋姓朱,那麼百姓就不能直呼「朱」,要用「赤」或「丹」來代替,這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皇權的強大。
但是實施避諱制度的同時,朱元璋也考慮到不能過分影響百姓的日常生活,於是在執行上做了一定的講究。
譬如他並沒有限制百姓飲食上的行為,因為那會太過苛刻,剝奪了百姓應有的權利。
一個突出的例子就是「豬」字,「朱」和「豬」在古漢語中諧音,所以根據避諱制度,百姓原則上是不能喊「豬」字的。
但是在古代社會,豬肉是百姓最主要的肉食來源之一,幾乎每個家庭都需要養豬,如果真的禁止百姓養豬、吃豬肉,勢必會引起普遍的不滿。
而明初商業發達,都市居民對豬肉需求更大,如果突然禁止殺豬,勢必導致肉價暴漲,引發社會動蕩。
而皇帝本人也極其喜愛吃豬肉,有次朱元璋想吃豬肉,御廚卻因為避諱不敢做,結果被他大怒,殺死好幾人。
馬皇后勸他,這才罷手。可見皇帝對豬肉的熱愛,如何在避諱與民生需求間取捨,成為一個兩難問題。
朱元璋果斷採取了一個巧妙的對策,他下詔用「豕」字來取代「豬」字,這樣一來,百姓養豬就變成了養「豕」,宰殺豬只也變成了宰殺「豕」。
「豕」與「朱」沒有任何諧音關係,又是一個在商周時期就存在的古老漢字,對百姓生活的影響很小,這樣一來,避諱制度的要求就得到了滿足,百姓的生活也不受太大影響。
朱元璋此舉不僅體現了他的政治智慧,同時也彰顯了自己的仁愛之心,「豕」字從此流傳至今,成為了這個故事的一個獨特記號。
而他既滿足了封建時代皇權威嚴的需要,又充分考慮到百姓的感受,把一個可能引發社會動蕩的問題化解於無形,確保了大明社會的穩定團結。
但這並不代表著朱元璋時期並沒有任何避諱禁制,能夠屠戮眾多大臣的朱元璋,自然也不是省油的燈。
朱元璋大興文字獄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也是一個極端疑心病重的君主,他出身寒微,曾當過和尚,後來又率領起義軍,經歷了很多不光彩的過去。
登基後,他極力避諱自己的過往,對「光」、「禿」、「僧」、「生」、「小偷」「賊」、「寇」等字眼極為敏感。
一次,浙江學官徐一夔上書「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本意是頌揚皇帝。
但朱元璋將「光」解讀為光頭,「生」為「僧」,「則」為「賊」,認為這是在嘲諷他的出身,大怒之下將徐一夔斬首。
寧妃的哥哥郭德成頭髮稀少,有次喝醉了說「嫌頭髮多,光了才好」,也被朱元璋認為在說他禿頭,險些被殺,而山東官員盧熊寫錯一個字,朱元璋以為是在罵他,也將其斬首。
許多地方官上書時使用「青」「門」等字眼,朱元璋解讀為影射他出家,同樣處死書寫官員。
知縣趙仲良上書朱元璋,信中有「今日之世,英雄競起」一語,朱元璋認為「英雄競起」意指起義軍首領爭奪天下,是在影射他過去的起義經歷,趙仲良因此被押解到京城斬首。
一次朱元璋巡遊江南,有位老者迎上前來,朱元璋問他「我可曾到過你這裡?」
那老者回答「曾幾何時,小偷寇來我莊上竊物。」朱元璋大怒,認為老者在罵他過去是小偷寇,將老者處斬。
安徽知州上書朱元璋,書中寫道「皇上聖明,功德無量,布武寧生。」
朱元璋認為「武」是武器的武,「寧生」則諧音「寇生」,於是大怒,說知州在罵他是起義的寇生,將該知州殺害。
一次朱元璋問左右「我這樣英明的君主,古今中外可有對手?」,左右諂媚回答「英明聖君無出其右。」
朱元璋聽後大怒,說「右」與「又」諧音,左右是說他又(再次)當叛賊,左右嚇得魂飛魄散,趕緊解釋不是這個意思。
朱元璋登基後,文官刑部茹太素直言他殺人太多,也被其殺害,可以看出,朱元璋對自己的過去極端敏感,常常以偏頗的視角解讀文字,大肆將人殺害。
這與他的出身和讀書少有密切關係,如果能正確認識自己的過去,不必如此尋事生非,也許能避免許多冤死,讓明朝的文風能更加開明。
結語
然而仔細思考,朱元璋使用「豕」字的本意似乎不僅是為了避免衝突,更多是維護皇權、統治階級的需要。
當今社會 「避諱」尚存,但固有文化應順應時代發展,我們應保留其中積極因素,丟棄其中束縛思想的成分,唯有民智日開,方能明辨是非,不為過去所束縛,行穩致遠。
在閱讀此文後,煩請您關注+評論,方便剩下後續事件有新的進展能夠讓您迅速關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