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武松,這個名字說來便知,是個習武之人。他生性直爽,從小便有著正義感和愛憎分明的個性。
小時候,武松與哥哥武大郎雙親早逝,只能依靠著做燒餅維生。武大郎相貌醜陋,而武松則相形見絀,帥氣俊朗,深受鄉親們喜愛。
一、少年武松,剛正不阿的性格初現
武松從小酷愛習武,有志於將來成為一個俠客英雄。每日早起,就到村口空地上苦練武藝。也因此,他練就了一身好功夫。在群眾中,武松以正義著稱,見不得惡霸欺男霸女。
20歲那年,村裡來了一個外地欺軟怕硬的惡霸,常常脅迫百姓。一日,他又來鬧事,武松忍無可忍,和他大打出手,不料一時氣血上頭,打死了那惡霸。武松自知失手過重,為躲避官府追捕,只能離家出走。
行至半路,武松心中默默自責,自己本是行俠仗義,卻無意間害了人命,未免有負少年志。他決定要繼續磨練武藝,修鍊內心,直至有朝一日真正成為一個俠之大者。
二、江湖遇知音,兄弟情義結
在路上,武松有幸結識了宋江,兩人一見如故。原來,宋江也是為躲避官府追捕而流落江湖。兩人性情相投,結為兄弟。武松對宋江這個人也頗為欣賞,見他氣度不凡,便向他討教起江湖上的種種事。
兩人一路並肩同行,宋江以兄長之禮對待武松,將自己多年遊歷江湖的經驗傳授給他。武松也以極其謙遜的態度接受學習。日久天長,兩人已如親兄弟一般,彼此間滿是信任與情誼。
在江湖上飄搖數年,武松的武藝已臻化境,他也變得沉穩內斂,不再是當年那個莽撞少年。宋江見他已成長為精忠報國的好漢,遂勸他回家看看,於是兩人依依惜別。
三、凱旋歸鄉,喜獲美婿悲遭變故
一日,武松路過景陽嶺時,無意中斬殺了一個長期為害本地百姓的大蟲,聲名大噪。陽谷知縣得知後,大喜,封他為都頭。
武松凱旋歸鄉,心中略感興奮,想見見許久未謀面的兄長。當年,哥哥武大郎貌不驚人而自己英俊挺拔,一向是自己的心結。這些年武松在江湖裡歷練看淡了外貌,只想回去與兄長敘敘舊。
誰知一見武大郎,武松驚訝地發現,他已經娶了當地數一數二的美人胚子潘金蓮為妻。原來,武大郎靠自己勤勞工作,娶得了這樣溫婉大家閨秀,武松心中對兄長刮目相看。
新婚燕爾的一對夫妻正是鴛鴦戲水的好時光。武大郎望著自己美貌的新妻子,神情是掩飾不住的喜悅,向武松絮絮說起自己有了這樣好的伴侶是何等的幸福。武松也感到由衷的高興。
四、貌美心苦,報應不爽
然而,武松很快察覺出,潘金蓮的眼神中時常透著一絲不屑與輕蔑。她的笑容是那麼的做作生硬,
彷彿在勉強自己接受這樣一位丈夫。武松心中便隱隱覺得,自己兄長的婚姻恐怕並非如他所想的那麼美滿。
隨後,武松從鄉親處聽聞,原來潘金蓮是被家族勉強許配給武大郎的。她自恃才貌出眾,認為嫁給長相平凡的武大郎有失門第。更令她感到恥辱的是,武大郎做燒餅為生,她認為這有損她的身份。
婚後,潘金蓮對武大郎冷眼相待,令武大郎十分傷心。為了躲避麻煩,二人只得離開潘家,搬到了陽谷縣。誰知,潘金蓮的報應也隨之而來。
五、色膽包天,苟且偷歡
一見武松英俊瀟洒,潘金蓮心生邪念,想勾引他。誰知武松正人君子,立刻拒絕。潘金蓮自覺無顏面對武大郎,遂與西門慶私通,還毒殺了武大郎。
其實,潘金蓮生性輕佻,從小就有棄暗投明的想法,一心想嫁給個 兼備的人。
她見武松相貌出眾,又剛正不阿,便萌生了想接近他的心思。她開始故意在武松面前精心打扮,露出春色無邊的風情。
武松雖不為所動,但也明白大嫂的用心。他苦口婆心地以兄長之禮勸導潘金蓮珍惜現在的生活,潘金蓮這才罷休。哪知她內心的邪火畢竟難掩,終於在西門慶的引誘下落入塵網,釀成了無法挽回的悲劇。
六、英雄痛失手足,仇必報無疑
幾日後,武松回家,才知哥哥已死。潘金蓮口中稱是突發心臟病,但武松覺察其異。經詢問之下,方知哥哥是被毒死的。
武松勃然大怒,當即決定替哥哥報仇。他心中萬分悔恨,自己明知大嫂行跡可疑,卻沒有保護好兄長。這一刻,他下定決心一定要為兄長討回公道。這不僅是為了給武大郎一個交代,也是為了自己多年來對兄長的虧欠。
兄弟情深,他必須為武大郎報仇雪恨。武松,冷靜地開始籌劃。他明白必須要有充足的證據,以減輕日後罪責。於是武鬆開始秘密收集各種證詞,以確保事後自己的清白。
七、胸衣之舉,大智秉法苦苦思
然後衝進潘金蓮房中,一刀剖開她的胸膛,挖出五臟六腑。最後也殺死了西門慶。
事後,官府來追究,武松卻早有準備。他出示事先收集的證詞,說明自己是得知真相後失手殺死潘金蓮和西門慶的。撕開潘金蓮胸衣也是為了減輕罪責。
根據宋朝法律,這類失手殺人罪較輕。官府經審理,最後僅判武松罪不至死,發配他到偏遠地方。看似殘忍的撕開胸衣,其實暗藏大智慧!
八、細究當時法律,武松之舉頗具遠見
我國歷史上,對殺人罪的定性和刑罰區分很細。宋朝時期就有謀殺、故殺、誤殺和斗殺之分,罪責輕重不同。
謀殺和故殺屬故意殺人,法律刑責非常重,必判死刑。誤殺類似過失殺人,可以根據情況從輕發落。而斗殺,則像現在的互毆導致死亡,也可酌情減輕懲罰。
武松早年曾誤殺一人,深知法律嚴密。這次報仇,他費心收集證據,讓哥哥之死看似錯手所致。在殺死潘金蓮時,他撕開她的胸衣,正是想營造成斗殺的假象。
根據當時法律,這構成斗殺,本可判死刑的武松就可免於一死。顯然,他對法律理解透徹,採取的手段既可報仇雪恨,又能保全自己,可謂大智若愚。
放在現在,即便不是法律專業人士,也很少有人能想到這一招,可見武松的睿智。他在那個時代里,就具有這樣強的法律意識和思維邏輯能力,實在難能可貴。
九、人物刻畫:武松義薄雲天,又深諳大智
說到武松這個人,他性情中正,但亦有血氣方剛的一面。這次報仇之舉,就集中體現了他的個性。
得知哥哥被害,武松第一反應是替他報仇。這源自他的親情與義氣,見不得兄弟被欺辱。但另一方面,他也不是魯莽之徒。事前收集證據,以及殺人手法,都體現了他的理性與深謀遠慮。
可見武松是一個懷有正義感,同時內心深藏大智慧的人。他將仁與智完美融合,做事力求慎重,但也敢於歷盡艱險。這就造就了他與眾不同的英雄氣概與魄力。
我們還要看到,武松對家人及兄弟情義至深。哥哥被害,他不惜一死去為其報仇,由此可見他的義氣。這種精神今人也應當學習,但應避免他以命抵命的做法。
總體而言,武松這個人物形象豐滿生動,性情合理,也正是這樣的人物刻畫,讓他成為廣為人知的英雄。他的胸衣之舉,也讓讀者大開眼界,對古人的睿智嘆為觀止。
結語:
武松胸衣之謎,實為超凡入聖的大智慧。在那個時代,能具備這樣的法律意識與思維,實在難能可貴,今人也應學習他正義勇敢的精神。
這也啟示我們,面對複雜情況時,不可靠激情,而要理性思考,拿出智慧。但也不能唯智論,還需秉持正義,做合乎道義的選擇。只有兩者結合,才能化險為夷,不負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