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都在激烈討論不久前發布的「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這是美國、印度、沙特和歐洲多國的領導人在不久前的G20峰會上宣布的。它由完全不相干的域外國家美國發起和牽頭,說要復刻昔日印度通往歐洲的「香料之路」,許多分析認為這條印歐走廊直指中國的「一帶一路」。在中美關係緊張,地緣政治博弈加劇的大背景下,「印歐經濟走廊」背後的真實意圖究竟是什麼?它真的能建成嗎,還是只是畫下一張大餅?

Part.
1
不久前結束的二十國集團峰會上,除了艱難達成的聯合宣言,一項新的跨歐亞大陸運輸走廊項目引發了外界的關注。這項名為「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簡稱IMEC的計劃在美國、印度、沙烏地阿拉伯、歐盟等領導人的見證下被宣布。這條計劃中的走廊將通過鐵路和海路將歐洲、中東和印度連接起來,參與方包括印度、沙特、阿聯酋、約旦、以色列、義大利、法國、德國和歐盟,除約旦外,其他8方已簽署了諒解備忘錄。這個建設「印歐經濟走廊」的龐大計劃之所以被關注,首先是發起國美國與之相距甚遠,其次印度近些年在莫迪的領導下,雄心勃勃,一直高調在世界發聲。而更被外界關注的焦點,則是這條經濟走廊被媒體看做是美國等國家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相抗衡的招數。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南亞研究所執行所長 樓春豪:
「美國、印度發揮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用它們自己的話說,目的當然是為了促進商品流通和貿易的便利化,但是在地緣政治方面的盤算,可能要超過經濟層面的收益考量。」

這條規劃中的經濟走廊,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從印度到波斯灣的「東部走廊」;另一部分是從波斯灣到歐洲的「北部走廊」,大致路徑是從印度橫跨阿拉伯海到阿聯酋,之後從阿聯酋經沙特、約旦到以色列,再從以色列跨地中海到希臘,最後進入歐洲腹地。這條走廊涉及印度次大陸、阿拉伯半島、歐洲和阿拉伯海、地中海,通過鐵路、海運、場站和碼頭,以及鋪設電力、海底電纜、能源管道等基礎設施,把南亞、中東、歐洲聯繫起來。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 錢峰:
「設計者將現在這幾個國家相互之間的關係,包括未來一些隨著地緣政治可能變化的因素也考慮進去了。同時也考慮到了它們與背後的主推者美國之間的關係。美國要往印太地區投入資源,以及要重振在中東國家的影響力。」
根據美方的描述,這條走廊計劃通過鐵路將中東各國串聯起來,再通過港口使它們與印度連接,最終建成一個「可靠且具有成本效益的跨境船運轉鐵路過境網路」,縮短運輸時間、降低成本、減少燃料用量,加快海灣地區能源出口並促進貿易流動。
全球化智庫副主任 高志凱:
「印度本身是一個不斷膨脹的市場,它和歐洲的貿易往來會很多。另外,中東有很豐富的能源,過去主要出口到美國、歐洲等地,今後中東的石油可能越來越多會賣到印度去。」
令人費解的是,這條由美國主要倡導的經濟走廊在線路上與美國主要陸地和貿易路線相距甚遠,但是美國又為什麼如此積極呢?有分析認為,對於美國而言,這條走廊的地緣政治意義比單純的經濟意義更重要,中東地區是歐洲、亞洲、非洲交流的樞紐地帶,在這一全球樞紐地帶進行布局,是美國試圖重新啟動在中東地區影響力的一種方式。其目的是通過加強貿易聯繫,在東西方之間建立更深刻的夥伴關係。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 錢峰:
「俄烏衝突以來,以沙特為代表的石油國家,在OPEC+的問題上,與俄羅斯走得更近,讓美國感覺到非常不爽。」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南亞研究所執行所長 樓春豪:
「美國通過鼓動大家出錢出力,來實現符合美國利益的計劃,提升它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

印度也是倡導者之一,印媒將這條經濟走廊稱為現代「香料之路」。古「香料之路」從盛產香料的東南亞出發,終點是歐洲。而對於印度來說,拜登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印歐走廊」聯盟的建立,讓印度總理莫迪有機會把自己塑造為發展中國家的代言人和領導者。有媒體分析,莫迪選擇了「全球南方」這個詞作為他的標籤,他企圖以「全球南方」的代表身份,與西方、與發達經濟體進行對接,啟動印度與美國共同領導的「印歐經濟走廊」全球基礎設施倡議,凸顯了印度和美國在印太戰略中不斷發展的夥伴關係。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 錢峰:
「印度也知道光憑自己無法應對來自中國的挑戰,它更寄希望於域外國家的介入參與,現在美國主導這樣一個計劃,也是給印度進一步拓展它的外交影響力、經濟影響力,以及貿易互聯互通的機會。」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南亞研究所執行所長 樓春豪:
「美國現在拚命地把印度捧為『南方國家』,或者是『全球南方』的領頭羊,要把印度拉到南海、中東地區,鼓動印度發揮更大的作用。它背後的考慮是什麼?就是要扶持印度來跟中國進行競爭。」
Part.
2
從區域國家關係看,這條走廊在中東地區要經過阿聯酋、沙特、約旦和以色列。英國《衛報》指出,沙特和約旦都是這條走廊所規劃的途經國家,但它們都沒有與以色列建立外交關係,其根源是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歷史原因形成的政治、民族、宗教、利益之間的衝突很難和解,關係錯綜複雜。而美國試圖將一條經濟走廊貫穿其間,使以色列與海灣國家實現關係正常化,並不容易,這些因素也會給該計劃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 錢峰:
「美國和以色列是長期的盟友中的盟友的關係。美國同時也知道,要讓中東實現相對和平,讓以色列在中東沒那麼孤立,離不開海灣國家,離不開現在在世界上越來越有影響力的沙烏地阿拉伯的支持。美方也認為陸上的這些基建的聯通,必定會一定程度上改善今後以色列和沙特的關係,進而讓美國在中東少了更多的掣肘。」
對中東地區的阿聯酋、沙特和約旦來說,參加經濟走廊,有利於它們對美、歐、印的關係。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南亞研究所執行所長 樓春豪:
「它們並不是單純地跟著美國或者印度走,而是在堅持獨立自主外交政策原則的基礎下,實現地區互聯互通和本國利益的最大化。」

對歐洲而言,過去,與中東地區的經濟聯繫並不強,很大程度上受限於交通原因,以及途經地區的控制權和戰亂問題。此前,從印度到中東再到歐洲的能源和貨物的鐵路、公路、管道線路還不通暢,蘇伊士運河等關鍵節點運輸能力不足,保險等各項成本居高不下,一旦經濟走廊打通,運輸以能源產品為主的貨物時的速度可以更快,更加穩定。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 錢峰:
「歐洲在2021年12月『全球門戶』計劃提出之後,也想在全球地區的互聯互通建設問題上有所作為,但是一年多過去了,還是進展不大,遠遠達不到它此前誇下海口的的幾千億歐元的投資。所以現在既然有了這個項目,歐洲也希望與中東國家,加強海上的貿易和電信聯繫,打造一個現代意義的走廊。」
「印歐經濟走廊」一經宣布便首先遭到了土耳其的反對,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表態稱,這個經濟走廊不能沒有土耳其的參與,在他看來,土耳其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是重要的生產和貿易基地,從東到西最適合的線路必須要從土耳其經過,黑海更是咽喉要地和不可忽視的一條海上通道。印媒稱,土耳其領導人很不高興,因為他的國家在建設這條連接亞洲和歐洲的貿易走廊時被繞過了。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南亞研究所執行所長 樓春豪:
「對土耳其來講,它是一個地區的強國,它希望在地區的互聯互通方面起到一個積極的作用。所以埃爾多安就明確提出,任何不包括土耳其在內的類似經濟走廊的倡議,都不可能實現。」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 錢峰:
「美國認為土耳其和俄羅斯的『眉來眼去』,其實某種程度上也是對美國盟國利益的背叛,所以它要給土耳其一個警告,不讓它參與這種重大計劃。」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在針對「印歐經濟走廊」計劃的採訪時表示,該計劃應秉持世界經濟一體化精神,不應具有排他性。
Part.
3
美國為什麼要主導這樣一條經濟走廊呢?根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網站稱,在當前供應鏈也隨著全球地緣政治變化而出現調整之際,這項海陸經濟走廊倡議,顯然不只著眼對抗中國在擁有豐富能源的中東地區的影響力,也是為抗衡中國已有10年歷史的「一帶一路」全球基礎設施倡議。
全球化智庫副主任 高志凱:
「美國現在已經到了歇斯底里的地步,它是『逢中必反』,它看到中東、非洲、亞洲、歐洲等都在力推『一帶一路』,所以美國也要做互聯互通。」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 錢峰:
「美方就是要用IMEC來稀釋、對沖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取得的成果和這麼多年累積的影響力。」

與「一帶一路」相比,中國是在發布倡議後逐步摸索、推進,並提供以中國為主的融資,而「印歐經濟走廊」是美國主導的G7集團價值6000億美元「全球基礎設施與投資夥伴關係」倡議的一部分。但有聲音質疑資金籌集會面臨較大困難。
早在2021年6月,拜登政府便借G7峰會力推「重建更好世界」倡議,計劃承諾將在2035年前投資40萬億美元,幫助發展中國家改善和發展基礎設施。但實際上,美國在2022年對全球基建的投資僅有600萬美元。
全球化智庫副主任 高志凱:
「美國號稱是世界最大的強國,但是地主家沒錢了,美國現在的國債都已經到33萬億美元了。美國對於自己國內的事兒都拿不出錢來,怎麼可能拿出巨額資金到海外去建這些基礎設施呢?」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 錢峰:
「美國想看能不能通過它的影響力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籌集更多的資金。」
針對經濟走廊的參與方,目前只有沙特王儲兼首相穆罕默德表示,將投資200億美元參與該項目,對於其他國家來說,投入的資金與利益的分配是擺在面前的現實問題。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南亞研究所執行所長 樓春豪:
「沙特當然是財大氣粗,但是對於其他國家來講就有可能囊中羞澀了。比如印度,它有宏偉的大國夢想,但是從目前來看,莫迪政府可能很難拿出跟沙特一樣的投入。」

全球化智庫副主任 高志凱:
「中東國家確實有錢,但它絕對不會白白浪費。它一定要看到設計、運營、方案可行性和收益如何,另外它對於工程成本算得也很清楚。」
也有媒體對「印歐經濟走廊」的基礎建設表示擔憂,在美國看來,中國正在通過基礎設施項目贏得發展中國家的讚譽,建立起了國際性的影響力。而其主導的「印歐經濟走廊」的全部參與方都不是世界級基建大國,沿線橫跨中東沙漠的鐵路以及眾多轉運港口配套等設施建設,工程體量之大,無論周期和質量上都有著巨大的不確定性。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 錢峰:
「誰來主導這個建設?誰來發揮主力軍的作用?是現在製造業已經漸漸空心化的美國,還是製造業只佔自己國內15%的印度?是在製造業遠遠落後於能源發展的中東國家?亦或是製造業成本、人力成本越來越高的歐洲?這些都不可能。」
有機構預計,「印歐經濟走廊」在鐵路和海上構成的綜合網路理想中,將讓印度和歐洲的貿易時間縮短40%。不過,也有專家質疑,這個數據沒有將多種方式聯運,大幅度增加的裝卸貨時間與經濟成本計算在內。

目前,印度要把商品賣到歐洲去,商品從孟買裝船,經過阿拉伯海、亞丁灣、紅海,經過埃及的蘇伊士運河,然後過地中海就能到歐洲。但是,根據「印歐經濟走廊」的規劃,以後印度的商品賣到歐洲,需要從孟買裝船,然後過波斯灣到阿聯酋的港口卸貨,再裝上火車,然後從阿聯酋出發,經過沙特、約旦到達以色列,在以色列卸貨;再從以色列的港口裝船,再過地中海到達希臘,在希臘的港口卸貨,再裝上火車、飛機或者汽車,最後進入歐洲腹地。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 錢峰:
「能不能快速發貨,能不能有便捷的港口配套設施,比如便捷的公路、鐵路網,把貨物給送出去,港口本身的吞吐量能不能滿足降低運輸的成本。目前看來還是有很多未知的因素。」
Part.
4
值得一提的是,「一帶一路」倡議,主要是中國提供融資、基建和投資貿易機會,但作為「印歐經濟走廊」的重要一端,印度從融資、基建、貿易、投資等等方面都不具備相適應的體量。2022年,印度與歐洲的貿易額不足1300億美元。有媒體分析,建立這樣一個通道,可以將互不相連的一些國家和區域連接起來,可以打通一些環節,並促進經濟貿易的發展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南亞研究所執行所長 樓春豪:
「如果這個經濟走廊最終很順利地修建完成,各方面達到應有的便利性和標準化。那麼對於各個國家之間的經貿往來,當然會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這也取決於各國的經濟能力和它們之間商品的互補性的問題。」

儘管「印歐經濟走廊」與「一帶一路」兩個項目具有相似性,但中國的項目基於巨大的海上及陸地商業線路網路,連接著沿線數量龐大的國家,並且沒有區域限制,而這條從印度到歐洲的經濟走廊,則有著明確的區域和國家限制的概念。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南亞研究所執行所長 樓春豪:
「『一帶一路』倡導共商、共建、共享,它其實是一個開放的,能夠給各個國家提供紅利的倡議,它歡迎更多的國家參與到『一帶一路』倡議里來。但是『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它有一個固定的或者一個小圈子成員國,它並不是一個開放的倡議。中東地區很多重要的國家,比如土耳其、埃及、伊朗就都被排除在外,所以從本質上來講,兩者就是開放性和排他性的區別。」
近年來,美國和其他主要西方國家一直熱衷於以國家安全為由,與中國「脫鉤」或稱「去風險」。在「一帶一路」與「印歐經濟走廊」也有部分重疊國家,這些在美國和中國之間搖擺不定的經濟體,也面臨著一系列的機遇和挑戰。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 錢峰:
「中間地帶的國家,還是想多元化的選擇,從維護自己國家利益出發的情況下,平行不悖地發展與中國、美國之間的關係。」
美國希望通過經濟提升影響力的策略正在全球延伸。此前的G7峰會上,美國聯合歐洲盟友宣布了投資2.5億美元,跨非洲的「洛比托走廊」建設鐵路線計劃,以連接安哥拉洛比托港和剛果民主共和國之間礦資源的運輸聯繫。美國聲稱,這種合作方式具有在全球各地的其他戰略走廊上複製的潛力。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 錢峰:
「紙上布局,美國更擅長於喊口號會空手套白狼,更擅長於畫大餅來圈住別人,想通過它自己既有的一些影響力,在中國和一些國家中,打入一些分化的楔子。」

除了地緣政治、巨額資金、龐大的基建等問題、更為重要的是,2024年是美國總統大選年,拜登政府是否有精力持續推動「印歐經濟走廊」項目,而拜登一旦敗選,項目又該何去何從。
全球化智庫副主任 高志凱:
「美國2024年的選舉,將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憲法危機和政治危機。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國內。它說的非洲、印度、阿拉伯、歐洲的交通設施,到時候沒人會付一分錢,這就是這個項目悲慘的地方。」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 錢峰:
「共和黨或者特朗普本身對參與這個多邊計劃就不感興趣,如果他們上台後,政局的變化也是這些重大國際基建項目計劃非常大的一個變數。」
連通大洲之間的大型基建計劃是人類改造自然的巨大努力,它是一場龐雜的物質搬運和建設,它不只關乎意圖、意志,更關乎能力、資源和錢以及勤奮和決心,絕不容易。它應成為人類的福祉,而不是淪為割裂團結、政治操弄的工具。

製片人:何冀寧
編導:張萌
編輯:王津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