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熊超然】當地時間5月10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在柏林參觀波茨坦會議舊址並發表講話——「戰後國際秩序必須維護、中國國家統一必須實現」。
「中國外長秦剛為何在波茨坦停留?它和台灣有什麼關係?」5月11日,香港《南華早報》以此為題發表文章,分析秦剛此次訪德期間的這趟特殊行程。作為形成二戰戰後國際秩序的一個「決定性地點」,波茨坦這座德國城市對中國和海峽兩岸關係具有特殊意義。
當年的《波茨坦公告》及《開羅宣言》等國際法律文件,構成戰後國際秩序的國際法基礎,寫明台灣回歸中國是二戰後國際秩序的組成部分,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這是台灣的歷史,也是台灣的現狀。
值得注意的是,自秦剛擔任中國外長以來,已多次援引這些國際法律文件談及台灣問題的歷史經緯,就是要以此回應美方,強調美國縱容「台獨」分裂活動,破壞戰後國際秩序,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中國人民決不答應。
同時,訪德期間參觀波茨坦會議舊址,秦剛也有另一層精心用意,中方希望得到德國的理解和支持。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辦主任王毅上月在北京會見德國外長貝爾伯克時所說的,中國曾支持德國實現統一,希望並相信德國也會支持中國和平統一大業。
《南華早報》文章截圖
回顧歷史,波茨坦這座城市以及《波茨坦公告》這份文件,對中國和海峽兩岸關係具有特殊的意義。
在德國首都柏林以南30多公里處,有一個波茨坦采西林霍夫宮。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美、蘇、英三國首腦在此召開波茨坦會議。中國作為戰勝國,其實也派員參加了波茨坦會議,只是首腦沒有出席,這一點往往被人所忽略。
資料圖: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會議召開
會議期間,中、美、英三國發表《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波茨坦公告》及《開羅宣言》等國際法律文件,構成戰後國際秩序的國際法基礎。《波茨坦公告》的簽署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戰爭勝利重要成果。
《波茨坦公告》第八條規定:「《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之其他小島」。也就是說,日本戰後必須歸還被其佔領的台灣和其他中國領土。
「剛才我參觀了波茨坦會議舊址,歷史和現實交錯,令人感慨良多。1945年召開的波茨坦會議對奠定二戰後國際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中國人民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秦剛5月10日說,我們要牢記歷史給我們的警示:戰後國際秩序必須得到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必須得到伸張!搞「台獨」分裂,挑戰國際公理和秩序,逆歷史潮流而動,註定是絕路一條。中國國家統一必須要實現!
圖自外交部網站
事實上,這並非秦剛履新外交部長一職後首次這樣說。4月21日,秦剛在上海出席「中國式現代化與世界」藍廳論壇開幕式並發表主旨演講時說:「台灣回歸中國是二戰後國際秩序的組成部分,《開羅宣言》白紙黑字寫著,《波茨坦公告》清清楚楚印著。」
圖自外交部網站
《南華早報》指出,過去20年里,許多中國領導人和高級外交官都曾來過波茨坦,談及台灣問題的歷史經緯,但秦剛本周訪問波茨坦時的這番話,則是明確向美國發出訊號。
「今天,美國口口聲聲要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卻把自己當年起草的《波茨坦公告》拋在腦後,支持、縱容「台獨」分裂活動,破壞戰後國際秩序,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中國人民決不答應。」秦剛這樣說道。
分析人士認為,秦剛的這番發言,正好回應了美國及其盟友針對中國大陸所謂「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和「挑戰美國領導的『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等無端指責。
四川大學的國際政治學者龐中英表示,在台海緊張局勢不斷升級的背景下,秦剛此次訪問德國期間參觀波茨坦會議舊址,也有特別精心的用意。他表示:「中方顯然希望得到德國的理解和支持。德國在二戰後分裂為東西德,也經歷了尋求統一的歷程。」
4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辦主任王毅在北京會見德國外長貝爾伯克時曾指出,中國曾支持德國實現統一,希望並相信德國也會支持中國和平統一大業。
圖自外交部網站
龐中英認為,訪問波茨坦是一個「善意之舉」,儘管在俄烏衝突的背景之下,德國和其他歐洲國家在很大程度上靠近了美國。「秦剛對相關國際條約的解釋,是中國與其他國家進行有意義討論的機會,真正的對話將有助於推進中方立場和利益。」
此次參觀波茨坦會議舊址,秦剛還在簽名簿上留言,重申並強調了「中國聲音」:維護戰後國際秩序、促進世界和平繁榮、實現中國國家統一。
圖自外交部網站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