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有很多的頂級謀士,他們鬥智斗勇,造就了三國這段精彩的歷史。三國是個亂世,這就註定有很多人壯志難酬,結局悲慘。我們來看看三國6大頂級謀士都是誰?他們的結局如何?
一、諸葛亮
水鏡先生司馬徽評價說:「卧龍鳳雛,得一人可得天下。」
卧龍,指諸葛亮。
諸葛亮是我國古代最好的謀士之一。漢末天下大亂之後,他並沒有急於尋找主公,輔佐他們爭奪天下,而是隱居卧龍崗,坐觀天下局勢,等待明主出現。劉備是漢室宗親之後,漢室衰微後,他四處奔走,想要匡扶漢室,但是戎馬半生,由於缺少頂級謀臣輔佐,最終還是一事無成。
依附於劉表的時候,徐庶前來投奔劉備,並幫助劉備多次擊敗曹軍,讓劉備認識到謀士的重要性。
不久之後,徐庶的母親被曹操得到,出於孝道,他必須去曹魏營救母親。徐庶離開之前,向劉備推薦了自己的好友諸葛亮。這才有了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諸葛亮被劉備的真誠所打動,跟隨劉備下山了。到劉備帳下後,諸葛亮根據他在隆中對中為劉備所獻計策,幫助劉備和孫權結成了同盟關係,以及奪取了荊州、益州和漢中,從而和曹操、孫權分庭抗禮,實現三分天下。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又率兵北伐,但困於蜀漢國力,最終失敗了,他病逝於北伐途中。
二、司馬懿
司馬懿是個能臣,才能可比肩諸葛亮,但卻不是個忠臣,因為奪取了曹魏江山,留下了一世罵名。
司馬懿也是個頂級謀臣。
建安十九年,劉備拿下益州之後,曹操擔心劉備壯大,恐成自己的心腹之患,也率兵去爭奪漢中。司馬懿對曹操說,趁劉備剛剛奪下益州,人心不穩之際,趁機攻打益州。曹操覺得司馬懿太貪心了。對司馬懿說:「已經得到了隴西,還想得到蜀。」這就是得隴望蜀的典故。曹操沒有聽從司馬懿的建議,拿下漢中之後去爭奪益州,反而是劉備穩定益州後,又將漢中搶去了。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率兵攻打襄陽、樊城,他水淹七軍,氣勢如虹,讓曹魏震動。曹操想遷都暫避關羽鋒芒。司馬懿審時度勢,建議讓曹操聯手孫權對付關羽。孫權是劉備的盟友,司馬懿之計,猶如天方夜譚,但分析當時局勢,恰恰能證明這是一條可行之計。曹操、劉備、孫權都想爭奪天下,劉備和孫權聯手,是因為曹操太強,兩人聯手以自保。如果關羽滅掉了曹操,劉備會一大獨大,孫權就會面臨危險,所以孫權並不希望關羽滅掉曹魏,讓劉備太強。因此,司馬懿才建議曹操聯手孫權對付曹操。結果也如司馬懿所料,孫權願意和曹操聯手對付關羽。
關羽和曹魏交戰時,孫權乘機奪取了荊州,這讓關羽軍心大亂,被曹軍擊敗。撤退時,又遭到江東兵馬圍追堵截,導致關羽兵敗被殺。
曹操手下謀臣、猛將如雲,他並不依賴司馬懿,到了曹丕、曹叡時期,大部分謀臣、武將去世了,這逼著他們只能重用司馬懿。諸葛亮北伐時期,司馬懿抓住了諸葛亮的弱點,蜀漢國力不如曹魏,耗不過自己。同時,祁山路途艱辛,諸葛亮運輸糧草不易,所以他採用了拖的策略,堅守不戰,最終耗盡蜀軍糧草,逼迫諸葛亮撤軍,這使其在和諸葛亮的較量中,贏了諸葛亮。
曹芳當上皇帝之後,司馬懿的本來面目逐漸暴露了出來,他發動高平陵之變,奪取了曹魏江山。
三、賈詡
賈詡是個頂級謀臣,但因為其計謀狠毒無比,因此有「毒士」之稱。
起初,賈詡是董卓的謀士。董卓被呂布殺害後,其手下的李傕、郭汜等將領,想解散士兵逃回西涼去。賈詡對他們說,如果這樣逃走,一個亭長就能抓住他們,還不如帶領士兵反攻長安,如果失敗了,再逃也不遲。李傕、郭汜聽了賈詡的話,帶領大軍向長安殺去,他們擊敗呂布,攻破了長安。佔領長安後,李傕、郭汜為給董卓報仇,在城中大肆殺戮,導致很多百姓慘死。
李傕、郭汜等人出現內鬥後,賈詡又投靠到張綉手下。
建安三年,曹操率兵攻打張綉,袁紹想趁機襲擊曹操的老巢許昌。曹操大驚,急忙撤軍救援許昌。
張綉要率兵追擊曹軍。賈詡覺得曹軍肯定有防備,不建議張綉追擊曹軍,張綉不聽,果然被曹軍擊敗。張綉兵敗回來後,賈詡勸說張綉現在去追擊曹軍。張綉不解,還是聽從賈詡的建議,追擊曹軍,順利擊敗曹軍。賈詡對張綉解釋說,開始,曹操頂會有所防備,讓精銳大軍斷後,這時進攻曹軍,很難打敗他。敗於曹軍後,曹操就不防備他們了,會讓精銳大軍先行,去救援許昌。這時去追殺曹軍,遇到的是老弱病殘,次一等的曹軍,自然就很容易擊敗他們了。
張綉實力較弱。袁紹和曹操爭奪天下時,張綉想投降袁紹,但賈詡覺得,他們投降袁紹,是錦上添花,袁紹未必會重用他們,投降弱勢一方的曹操,是雪中送炭,曹操定會感激他們,所以二人率領大軍投降了曹操。到曹操帳下後,賈詡也給曹操獻了不少計策。潼關之戰時,面對棘手的馬超、韓遂聯軍,賈詡給曹操獻上離間計,讓馬超、韓遂反目,幫助曹操擊敗了馬超。
曹操晚年的時候,還因世子問題煩惱不已,他詢問賈詡的意見。賈詡不願得罪曹丕、曹植中的任何一人,但又不能不說,於是他對曹操說,我想起了你的老朋友劉表、袁紹。劉表、袁紹,因為將世子之位傳給幼子,導致兄弟反目,被曹操逐一擊破。這讓曹操頓悟了,傳位給曹丕。賈詡暗中幫助過曹丕,讓曹丕內心很感激他,稱帝後,格外厚待賈詡,讓賈詡得以善終。
四、龐統
水鏡先生口中,得一人可得天下的鳳雛,就是龐統。龐統起初是周瑜的幕僚,周瑜去世後,因為長相醜陋,龐統不受孫權待見,孫權不肯重用他。龐統來到荊州後,劉備同樣以貌取人,不願用他,鑒於龐統名聲顯赫,給了他一個縣令當。這讓龐統不滿,任上整天喝酒睡覺,不務正業。
劉備得知此事後,非常氣憤,派張飛去調查此事。龐統只用了半天時間,就處理完了積壓數月的公務,這讓張飛大驚,也讓劉備認識到了龐統之才,開始重用龐統。隨後,龐德為證明自己,向劉備進獻了奪取益州的上、中、下三計,劉備選了中計。龐統在幫助劉備奪取益州的時候,因為立功心切,親自去指揮大軍攻城,不慎被敵軍弓箭射中,重傷不治而亡,享年36歲。
五、荀彧
荀彧是曹操手下的謀士,有王佐之才。荀彧到曹操帳下後,勸說曹操迎奉漢獻帝,使其得到了漢獻帝,得以挾天子而令諸侯。荀彧還給曹操推薦了郭嘉、荀攸、戲志才、鍾繇等眾多頂級人才。曹操和袁術、袁紹等強敵交戰時,荀彧給他獻上了不少良策,幫助曹操奪取了大片國土。
荀彧有王佐之才,是個很厲害的謀臣,但因為反對曹操進爵國公、加封九錫,遭棄用,鬱鬱而終。
六、周瑜
周瑜是個少年英才,二十多歲出頭的時候,幫助孫策連敗強敵,奪取了江東六郡,奠定江東基業。
建安五年,孫策被仇人殺害後,他又開始輔佐周瑜。曹操滅掉袁紹等強敵後,就率領20萬大軍南下,想消滅劉表、孫權,統一天下。恰好遇到了劉表病逝,其兒子投降了曹操。這更讓曹操志得意滿,覺得擊敗孫權,統一天下是不費吹灰之力之事。可惜,他遇到了少年英才周瑜。
雖然周瑜只有3萬多士兵,但他並沒有被曹操的二十萬大軍嚇住。他抓緊練兵,耐心的等待機會。
曹操的士兵,多為北方士兵,不善水戰,所以他將戰船連接起來,宛如陸地,方便士兵操練。這讓周瑜抓住機會,一把大火燒掉了曹操戰船,讓曹操損失慘重,只能灰頭土臉的帶兵回去了。
曹操撤回北方後,周瑜準備奪取益州,然後聯合西涼馬超對付曹操,這樣就可奪取天下,可惜不久後病逝了。周瑜去世後,繼任者魯肅沒有其才,開始以防禦為主,也讓江東失去了爭奪天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