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的歷史背景
蘇聯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曾經和美國一樣是個超級大國。那為什麼這樣一個強大的國家從1922年建立到1991年,不到70年就突然解體了呢?
我們先了解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
想了解蘇聯是如何建立的,還得從「十月革命」說起。這裡就不能離開一個人:那就是我們每個人在課本上都學過的,十月革命的領導者列寧。
列寧原本不叫列寧,他的真名叫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列寧」只是他的筆名。列寧就跟我們國家的陳獨秀、李大釗一樣,他也是一個知識分子。列寧學的是法律專業。從1892年開始研究馬克思主義,後來將《共產黨宣言》譯成俄文。
陳獨秀當時也是宣傳馬克思主義,並創辦《新青年》,列寧也在1900年12月創辦全俄第一份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報紙《火星報》。
列寧不光是做研究和創辦報刊,和陳獨秀、李大釗一樣,也建立了黨組織。
當時在他們國家分兩派,一派叫「布爾什維克」,是多數派的意思,另一派叫「孟什維克」,是少數派的意思。
1912年1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在布拉格召開了代表會議,決定把孟什維克驅逐出黨。從此以後,布爾什維克便正式成為一個獨立的政黨了。
就這樣,在列寧的領導下組建了以工人階級為主體的馬克思主義政黨。
這裡有一個知識點,就是十月革命,俄羅斯人的祖先為東斯拉夫人羅斯部族。公元15世紀末,大公伊凡三世建立莫斯科大公國。1547年伊凡四世自稱沙皇,1721年彼得一世被元老院授予「全俄羅斯皇帝」的頭銜,並建立俄羅斯帝國。從此對外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曾吞併歐亞多個國家,於18世紀中後期葉卡捷琳娜二世統治時達到鼎盛時期。1917年通過十月革命建立了蘇維埃俄國。
「十月革命」是發生在1917年11月7日,俄歷正是10月份,所以叫「十月革命」。
在十月革命之前,還發生了「二月革命」,二月革命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結束了君主專制的統治,就像我們的武昌起義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專制統治。
但是二月革命之後,出現了兩個政權共存的局面,一個是俄羅斯共和國和蘇維埃政權。
俄羅斯共和共是資產階級領導的政府,蘇維埃政權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政府。1917年11月6日(俄歷10月24日)晚,總攻開始,到第二天凌晨,起義隊伍迅速地佔領了首都,到了7日凌晨,專制政府的內閣總理克倫斯基逃出首都,,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權迅速控制了局面,布爾什維克黨便迅即接管了政權。
當天晚上,列寧提出了著名的《和平法令》與《土地法令》,成立蘇維埃政府,列寧為人民委員會主席,李可夫為內務人民委員,托洛茨基為外交人民委員,斯大林為民族事務人民委員——這樣,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從此就誕生了。
「十月革命」在列寧的領導下,一夜之間就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俄國「十月革命」成功秘訣是,依靠了工人階級。
那俄國為什麼有這麼多工人呢?這就不能不提到「工業革命」。18世紀中葉,英國的科學家瓦特改良蒸汽機,經過了80年,也就是1840年前後,英國人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
那時候的中國正在經歷屈辱的「鴉片戰爭」,但就在這個那時候,俄國就認識到以英國為首的歐洲領先了世界,於是,當時的俄皇彼得一世進行了改革,他派人到荷蘭和倫敦學習造船和航海技術。
雖然俄國沒有經過長期的資本主義發展,但是他們對外掠奪性戰爭就發動了無數次。戰爭促進了俄國在技術上不斷升級,而這時候是我們的清朝中期,由於我們的戰鬥力和技術水平已經很高,周圍也沒有作戰對手,所以在客觀上就沒有技術改革,也就沒有像俄國那樣就許多工人。
「十月革命」取得勝利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數眾多的產業工人手中有武器。你看,又有組織性,又有紀律性,手中還有武器,再加上列寧的正確領導,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俄國工人階級以摧枯拉朽的巨大力量,如秋風掃落葉一般推翻了資產階級領導的政權,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
俄國變成社會主義國家以後,周邊小國一看,這種模式非常好,就紛紛起義推翻了剝削階級的統治,建立了蘇維埃國家。因為列寧有領導工人階級的經驗,有些國家就請列寧親自指導,然後獨立,後來那些國家很感謝列寧,就紛紛投靠了蘇維埃俄國,在1922年12月30日正式成立了由15個國家組成的「蘇聯」。
(二)建立的過程
十月革命,布爾什維克,也就是蘇聯共產黨,奪取了政權,建立了蘇維埃俄國。這樣正式宣布俄國為工兵農為代表的蘇維埃共和國。
然後他們就從城市到農村,每個行政單位設立蘇維埃,並在全國實行土地國有化,土地國有化就跟我們三國時期的曹操屯田制一樣,就是將土地收歸國有, 並重新分配。收回國有後,土地就不能自由買賣了,這樣就可以避免人口自由流動了,這樣就可以避免因人口流動帶來的社會不安定,同時也從那些沒有土地的人獲得了政治資本。
這裡有個知識點,就是蘇維埃和布爾什維克的區別?
蘇維埃是通過俄語音譯過來的,意思是委員會或者代表會議。就相當於黨委。每個村啊,鄉啊,鎮啊,還有稍微大一點的單位啊,都設立黨委,設立蘇維埃。
十月革命以後,蘇維埃就成為俄國新政府的權力機關名稱,在城市和鄉村裡最基本生產單位都有蘇維埃。而布爾什維克呢,剛才說了,就是蘇聯共產黨。
十月革命之後,蘇維埃俄國把首都從聖彼得堡遷到了莫斯科,並將國名也改成了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俄。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雖然也有俄羅斯三個字,但它與之前的俄羅斯帝國不一樣,俄羅斯帝國的疆域比後來的蘇聯還要大,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它只繼承了俄羅斯帝國的大部分土地。就像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聯邦繼承蘇聯的大部分土地是一個意思。
那俄羅斯帝國剩下的土地,比如波蘭、芬蘭,就脫離了俄國自個獨立了,而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則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而烏克蘭以及外高加索,就是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這些地方,則建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也就是烏克蘭,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俄羅斯蘇維埃聯邦都成為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國家。
後來呢,他們兄弟幾個又開始打內戰,因為這個時候,白俄羅斯還沒有蘇維埃呢,這樣蘇共消滅了白俄羅斯的軍隊,就這樣,烏克蘭,白俄羅斯,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俄羅斯蘇維埃聯邦這些國家建立了蘇維埃政權。
這裡有個知識點是,儘管這些蘇維埃國家是各自獨立的,但黨的組織是統一的,都是歸屬布爾什維克,也就是歸屬俄羅斯蘇維埃統一領導的。
後面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的斯大林曾經起草過過決議,就是想兼并這些國家,但遭到了大部分國家的反對。
1922年12月30日,蘇聯正式成立,首批聯盟成員有蘇俄、烏克蘭、白俄羅斯、外高加索四個加盟共和國。
當時有個約定就是,各加盟共和國都有自由退出聯盟的權利。
但是,加盟容易,退出就難了,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也沒見誰退出過。就這樣,蘇俄通過「升級改造」,變成了蘇聯。
原來的蘇俄還是一直存在的,它只是變成了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後來蘇聯解體,它改名成為了俄羅斯聯邦,就是現在的俄羅斯。
這裡有個疑問就是,最初的蘇聯只有有4個加盟共和國,後來怎麼就發展成15個了呢?
這裡,這個發展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22年形成的蘇俄、烏克蘭、白俄羅斯、外高加索這4個加盟共和國。
第二階段是,1924~1936年期間對中亞5國、外高加索3國的整合。
1925年,蘇聯整合了中亞的兩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土庫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和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後面1929年-1936期間,又整合了塔吉克、哈薩克、吉爾吉斯三個自治共和國,把他們升級成加盟共和國。
在這裡,又有一個知識點就是,自治共和國和加盟共和國的區別,加盟共和國是蘇聯的成員,而自治共和國只是加盟共和國的組成部分。
中亞五國土庫曼、烏茲別克,塔吉克、哈薩克、吉爾吉斯都是從俄羅斯分出來的,然後升級成加盟共和國,加盟了蘇聯。
這是中亞5國,再看外高加索3國。
1936年,把外高加索聯邦加盟共和國改組成3個共和國,就是喬治亞、亞美尼亞以及亞塞拜然,跟塔吉克,哈薩克,吉爾吉斯一樣,升級成加盟共和國,直接加入蘇聯。
這樣蘇俄、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外高加索4個加盟共和國,和中亞5國,和東歐的3國。加在一起,蘇聯就有了這15個加盟共和國了。
(三)解體過程
蘇聯以前作為我們的老大哥,想當年,那是何等的輝煌,但是,僅僅維持了69年的超級大國的形象,就突然一夜之間解體了,很多人不能理解,明明蘇聯這麼強大,那為何就突然解體了呢?
蘇聯為什麼會解體?前面我說了它建立的歷史背景,建立的過程,這說它是如何解體的。
蘇聯解體,原因很多,我覺得最有資格能回答這個問題的應該是他們自己人。
曾經任俄共主席的久加諾夫針對蘇聯解體的原因是這麼說的:蘇聯解體的核心原因是蘇共上層的腐敗,而葉利欽想搞垮蘇聯的最大原因,就是他本身已經思想腐化了,並且想從國家獲取利益。
久加諾夫
首先,我們先看看蘇聯解體的大致過程。
1955年,以蘇聯為首,成立了華約組織,這標誌了冷戰的開始,但到了1980年代初期,蘇聯經濟就就開始嚴重下滑,國力也逐漸落後於美國。在80年代末,蘇聯最後一位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就想進行自由化和民主化改革,但到最後卻失敗了。
雪上加霜的是,1991年8月,蘇聯國內又爆發了八一九事件,直到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把權力交給葉利欽,至此,蘇聯正式解體。
這裡有個知識點,就是,什麼是華約組織,這裡就離不開德國,1955年,聯邦德國,就是西德,因為西德是資本主義陣營,西德首先加入了北約,北約大家都知道是什麼組織了。
你想想,西德加了北約,那東德呢,而東德那個時候是社會主義陣營,
這個時候,包括所有歐洲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包含東德,就聯合簽署了一個對抗北約的組織,叫做《華沙公約》,簽署華沙條約的國家有,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波蘭人民共和國、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這個條約由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起草,1955年5月14日在波蘭首都華沙簽署,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除南斯拉夫之外,全部加入華約組織。就這樣,華約和北約就形成了對峙,這樣就形成了冷戰的局面。
雖然沒有和北約直接PK,但蘇聯為了推行全球戰略,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1979年12月24至26日,蘇軍出動8萬多人的現代化軍隊入侵阿富汗,將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巴布拉克·卡爾邁勒扶上了台,發動了長達10年對阿富汗入侵戰爭。
我們再看看蘇聯國內的情況,
蘇聯從斯大林時期開始,就變得非常集權化,基本上什麼都是斯大林說了算,這種制度在社會主義早期的時候可能有助於穩定局面,但同時又缺乏民主,缺乏民主就容易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腐敗嘛,對不對?
高度集權,就是國家讓你生產多少就生產多少,國家讓你賣多少就賣多少。什麼都中央管,當然,這在發展初期,是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的,
好處就在於槍杆子確實很硬,要不然二戰的時候怎麼能打過德國呢,對吧?缺點呢,當然是抹殺了生產積極性,產業結構嚴重失調。
特別是當時糧食大國烏克蘭居然出現了大饑荒,據說死了好幾百萬人。後來很多西方學者認為這其實就是蘇聯對烏克蘭的一種種族滅絕行為。
到了1980年後,蘇聯經濟就開始落後於美國後,腐敗繼續盛行。
作為蘇聯最後一任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就想著改革,加上新思維和公開化的影響,戈爾巴喬夫推行了一系列的自由化改革,戈爾巴喬夫想把權力從黨轉移到政府。
但1989年3月,開代表大會舉行選舉,很多黨內提名的候選人落選。到了1990年3月,又繼續廢除了《蘇聯憲法》中的第六條,保障了多黨制的合法性,這樣葉利欽就帶頭宣布退黨,結果引發了退黨潮,當時有數百萬人退黨。
由於戈爾巴喬夫放鬆了管控,民間組織也活躍了起來,不光提出批評,還舉行罷工遊行等等。同時各加盟共和國也要求要更多的自主權。
在這種民主和自由化改革後,很多保守勢力就不幹了,特別是軍方,
於是,1991年8月,蘇聯國內就爆發了八一九事件,就是以蘇聯國防部長德米特里·莫菲耶維奇·亞佐夫元帥、克格勃領導人弗拉基米爾·克留奇科夫等蘇聯共產黨強硬成員和保守派代表,他們認識到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太過分,並認為其他共和國的權利太大了。
這個時候呢,作為蘇聯的加盟國之一的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就拒不服從這些保守派的命令,舉行了罷工,抗議。
直到1991年8月21日,戈爾巴喬夫才控制局勢,此次政變在短短三天內便結束了,雖然恢復了戈爾巴喬夫的領導職務,但是,這個事卻大大削弱了蘇共的力量。
這個葉利欽啊,一開始也在蘇共就職,屬於被戈爾巴喬夫一路提拔起來的人,但是後來卻成了他政壇上最大的對手。
葉利欽屬於改革的激進派,他一直就覺得戈爾巴喬夫改革推進太慢,最後居然在大會上罵領導。
不過這種不畏強權的人設往往又能得到大眾的支持,由於葉利欽在819事件中的表現,他後來通過直選,當上了俄羅斯聯邦蘇維埃的最高領導。
這樣,葉利欽在上對聯盟中央,下對俄聯邦議會的鬥爭中,就擁有了更有力的地位和更大的權力。
你想想,這就不等於架空中央了嗎,葉利欽又是民選上去的,實際權利肯定比戈爾巴喬夫大了,就這樣,葉利欽得勢。
這是蘇聯國內,我們再看下外圍,
由於東歐許多國家在五十年代時,反對勢力曾經遭到了蘇聯的強力鎮壓,比如1953年民主德國的「6·17事件」,波蘭的的「波茲南事件」。
加上這些國家陷入了嚴重的經濟困難,東歐這些領導人就被迫放棄集權政治的道路,放鬆了對社會的高壓統治,實行政治多元化,減弱了對反對派的打壓,這樣後,反對勢力就大增加後,新政權的獲得只能像西方那樣,通過大選建立新政權。
1989年,最先從波蘭開始,後來擴展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等國家。
在柏林牆倒下後,東西德分裂45年後重新統一,巴爾幹半島的南斯拉夫也一分為五,包括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北馬其頓及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而捷克斯洛伐克則於1993年分為捷克及斯洛伐克。
東歐劇變,1991年9月6日,波羅的海三國宣布獨立,12月8日,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三國宣布組成獨立國家聯合體。
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辭去了蘇聯領導人的職務。
12月26日,蘇聯正式解體,分裂成了15個國家,而俄羅斯成了蘇聯最主要的繼承國。
雖然蘇聯解體了,政治格局變了,但是俄羅斯根本問題沒有解決,掀起了私有化的浪潮,導致俄羅斯貧富差距加大,社會保障又跟不上,情況越來越糟,直到後來普京上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