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赤著上半身,背著荊條,坦然走來。
隨著身軀晃動,尖銳的荊刺,將他的背脊划出一道道血線。
漸漸地,血線變成了淋漓的鮮血,順著背上密密的刀疤流了下來。
路上的行人紛紛側目,無不悚然動容!
藺相如聽到風聲,連忙趕去迎接。
廉頗一見到他,「撲通」一聲跪倒在地:
「上卿!」
藺相如趕緊攙住:
「將軍,快快請起!」
廉頗並不起來:
「你抽我吧!」
藺相如驚呆了,想了想說:
「將軍若信得相如為人,相如願與老將軍結刎頸之交!」
刎頸之交,指兩人同生死共患難,如果一方有難,另一方可以豁出自己的生命去幫助對方。
廉頗一聽大喜,這才站起來,兩人執手共舉,異口同聲喊出:
「廉頗、藺相如生死同心,刎頸無悔!」
廉頗
01
大家還記得課文《將相和》嗎?
在《將相和》里,廉頗是一個有點傲嬌,而又知錯能改的可愛老頭。
歷史中的廉頗,是個保持著不敗紀錄的軍事家。
他一路摸爬滾打,為趙國立下赫赫戰功。
藺相如
誰知,藺相如「動動嘴皮子」,憑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就做了上卿,位次還在廉頗之上!
廉頗不爽了:
「哼!別讓我碰到藺相如,否則我一定要狠狠教訓他!」
藺相如知道後,就天天躲著廉頗。
他的手下無語極了,問道:
「您幹嘛要怕他啊?」
藺相如搖搖頭,說了一句千古名言:
「將相不和成何樣,二虎相爭必有傷。」
緊接著,他又解釋道:
「我並不是怕廉頗將軍。只是,如果我們二人不和,秦國必然會乘虛而入。」
這話傳到廉頗耳中,他羞愧萬分。
於是,就有了開頭的「負荊請罪」。
負荊請罪之後,兩人摒棄前嫌,成為生死之交。
他們一將一相、一武一文,成為趙國雙壁。
在趙惠文王的重用下,這對雙壁開始了「東擴計劃」——
兩人通力合作,打下了齊國、魏國的幾座城邑,將趙國的東方邊界向前推進,為趙國奪得了不少領土!
02
然而,隨著一代明君趙惠文王的去世,趙國的國運開始走下坡路。
他的兒子趙孝成王即位後,天下掉下一個大餡餅——
上黨歸順了趙國。
趙孝成王想都不想,就接受了這個大餡餅。
而上黨原本劃入了秦國的版圖,秦國當然不幹了,嚷嚷著要打趙國。
公元前260年,秦國大軍和趙國大軍在長平遭遇,戰國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爆發!
面對強大的秦國,廉頗不敢輕敵。
他認真分析了雙方形勢:
秦軍遠離本國作戰,物資供應是個大問題,經不起長期消耗;
趙軍不適合野 戰,且損傷較重,宜休養整頓。
於是,廉頗選擇了消耗敵軍的戰術。
他修築壁壘、堅守不戰,試圖拖垮對手的糧食後勤。
於是,秦趙在長平對峙著。
幾十萬人馬要吃要喝,慢慢地,雙方都消耗不起了。
就在這時,秦國開始用計——
他們在空倉嶺,建了大量空穀倉迷惑趙軍。
與此同時,他們還來了一出反間計,到處散布謠言:
「趙國的廉頗膽小怯懦,縮在城中,不敢應戰。秦國最害怕的就是趙奢的兒子趙括,趙括若為將軍,秦軍必退。」
趙括是個紙上談兵的典型,連他爹趙奢都說:
「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則罷,若要拜他為將,他定會將趙國的軍 隊葬送掉啊!」
但是,趙孝成王本來就對廉頗閉關不戰、消耗糧草感到不滿。
如今,他又聽信了秦國散播的謠言,認定廉頗膽小怯懦。
於是,打到一半時,趙孝成王臨陣換將,要把廉頗換成趙括。
此時,藺相如正在病中。
秦與趙兵相距長平,時趙奢已死,而藺相如病篤。
他拖著病體,不惜觸怒趙王,趕到宮中勸諫:
「趙括用兵,就像膠柱鼓瑟一樣不會變通。他只會紙上談兵,哪裡知道真正的用兵之道啊!大王,您不能任用趙括啊!」
可是,趙孝成王不顧藺相如的苦口婆心,執意命趙括為將。
藺相如氣得吐血,病得更重了!
而趙括上任後,很快落入秦軍的圍殲圈套,被圍困了40多天。
最終,他被秦軍亂箭射死。
趙國的40萬大軍失去主帥,又餓得失去戰鬥力,就投降了秦軍。
秦國將軍白起,根本養不起這些俘虜,將40萬降兵全部坑埋!
緊接著,白起圍攻趙國首都邯鄲,差點將其攻破。
幸虧有楚國和魏國前來援救,才解除了邯鄲之圍。
然而,趙國的青壯年已然損失殆盡。
元氣大傷的趙國,在亂世中搖搖欲墜……
03
因為長平之戰,藺相如和廉頗的人生,也發生了變化。
藺相如眼睜睜看著趙國走向衰敗,痛心疾首卻無能為力!
最終,他一病不起,鬱鬱而終。
如此,藺相如帶著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的傳奇,消隱在歷史深處……
而趙孝成王在付出四十萬生命的慘重代價後,終於知道善待廉頗。
廉頗再次被啟用,繼續著不敗戰神的神話——
他打跑了想趁火打劫的燕國,打得燕國乖乖投降,以五座城池求和,才答應停戰。
他率軍討伐魏國,並且成功地佔領了魏國的繁陽。
就在趙國有點轉運的時候,趙孝成王去世了。
他的兒子趙悼襄王,擔心廉頗功高震主,於是又鬧出了臨陣換將的事——
派樂乘取代廉頗,掌握趙國的兵權。
這次,廉頗徹底被激怒了!
他直接跟樂乘幹了一架,然後跟趙王決裂!
君疑將悍,兩敗俱傷。
之後,廉頗沒臉待在趙國,只好逃到魏國。
只是,魏王也不太敢用廉頗。
廉頗英雄無用武之地,很快就陷入了苦悶。
而趙國沒了廉頗,隔三差五被秦國一頓胖揍!
無奈之下,趙悼襄王便想把廉頗請回來。
不過,廉頗已經82歲了,趙悼襄王不知道他身體狀況如何,還能不能打?
於是,趙悼襄王派了使者,去看望廉頗。
廉頗為趙國付出了一輩子,自然想要報效回來趙國。
於是,他見到趙國的使者後,一頓飯吃了一斗米、十斤肉。
最厲害的是,他吃完後,還穿上沉重的鎧甲,帶著鎧甲上馬。
廉頗在拚命證明自己:
「我牙好、胃口好,身體倍兒棒、吃飯倍兒香!我老當益壯,我還可以為趙國征戰效勞!」
誰知,使者回去對趙悼襄王說了假話:
「廉頗將軍雖然年紀大了,還是很能吃,只不過……一頓飯的功夫,跑了三趟廁所。」
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
趙悼襄王一聽,廉頗終究是老了,身體不行了。
於是,馬上打消了再次起用廉頗的念頭。
那麼,使者為什麼說謊呢?
因為,他被廉頗的死對頭——郭開收買了。
郭開不希望廉頗回到趙國,於是囑咐使者詆毀廉頗。
就這樣,廉頗喪失這次報效趙國的機會。
後來,南宋的辛棄疾,用了廉頗的典故發問: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廉頗為趙國立下赫赫戰功,可惜被奸臣所害,離鄉背井,報國無門啊!
04
廉頗苦苦等待,卻沒有等到趙王的消息,只好再次陷入苦悶。
而楚國聽說了廉頗的遭遇,便偷偷將他接到楚國,做了楚國將軍。
只是,廉頗在楚國,沒能續寫輝煌。
他再也沒有立下任何可以載入史冊的戰功。
廉頗常常唉聲嘆氣,說:
「我還是希望能指揮趙國的士兵打仗啊!」
我思用趙人。
可惜,歲月不饒人,廉頗最終客死異國他鄉,再也沒能回到趙國。
廉頗、李牧、白起、王翦,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
司馬光曾經說:
廉頗一身用與不用,實為趙國存亡所系。此真可以為後代用人殷鑒矣。
可見,廉頗對趙國的重要性。
遺憾的是,趙國的君王,一代不如一代,竟然將廉頗棄之不用……
如今,「負荊請罪」「將相和」的典故,還在為後人所傳頌——
我們佩服藺相如的忍辱負重,也讚歎廉頗的負荊請罪。
只是,世人都知負荊請罪,卻不知長平之戰後,藺相如與廉頗的下場令人心寒!
一個在秦軍的包圍下,悲憤離世;
一個遠走異國他鄉,報國無門,客死他鄉。
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友友們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