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算明白李鴻章當年訪美後的心情,有多絕望了。
1896年,李鴻章奉旨訪美,當他滿懷期待地來到美國時,眼前的場景很快就給了他當頭一棒。
1877年,也就是光緒三年,位於美國紐約的洛克波特,就建成了首個區域性鍋爐房,並開始集中供暖。
在那個天冷基本靠抖的年代,李鴻章很難想像,有了暖氣的美國,竟然實現了冬天穿短袖的反向操作。
1912年,也就是清朝滅亡那年,美國一位名叫西德尼.拉塞爾的醫師,發明了電熱毯,實現了將電能轉化為穩定熱能的壯舉。
李鴻章很難理解,一塊薄薄的毯子,竟然比老家十斤的被子還暖和,關鍵它還能自己發熱。
1891年,也就是光緒17年,美國已經擁有1300個照明中心,能點亮超過300萬盞電燈,電燈已走進千家萬戶。
在那個連用油燈都是奢望的年代,李鴻章根本想不通,一盞電燈就能照亮幾間房,而且似乎永遠都不會滅。
李鴻章訪美之後的心情有多絕望,這種天差地別的距離,讓他難以形容。
1900年,也就是光緒二十六年,美國的汽車保有量為1.5萬輛,車水馬龍就已經成為現實。
對李鴻章而言,出門坐馬車就是頂配,他根本弄不清楚,為何四個輪子的汽車能日行千里。
1873年,也就是同治十二年,美國人就發明了打字機,並開始大規模推廣使用。
在李鴻章看來,活字印刷術已經是高科技,對打字機這種玩意兒,他除了好奇,更多的是羨慕。
1870年,也就是同治九年,美孚石油公司的前身標準石油公司,就已經成立,石油產品開始為各行各業服務。
對李鴻章來說,面對眼前黑乎乎的石油,他滿臉不解,不明白它有什麼價值,甚至還有些嫌棄。
眼前看到的場景,讓李鴻章一言不發,本想借著訪美重獲希望,沒想到看到的竟然是絕望。面對這種跨世紀的差距,李鴻章恐怕連自己都不敢相信,太平洋的另一邊,竟然會有這樣的世界。
1896年,李鴻章奉命訪美,港口歡迎他的人比肩接踵,但他的心情卻五味雜陳。
光緒二十二年,也就是李鴻章奉命訪美那年,美國的城市早已高樓林立,大理石建築巍然聳立,水泥路面平坦寬闊。
李鴻章不敢想像,原來房子可以建的這麼高,路可以修的這麼寬,而且遍地都是,這得花多少兩白銀?
1878年,也就是光緒四年,愛迪生成立留聲機公司,第一代商用留聲機進入市場,讓記錄聲音成為可能。
面對這台會說話的機器,李鴻章有些不知所措,在他的印象里,這個世界上還沒辦法讓機器開口說話。
1870年,也就是同治九年,美國科學家伍德提出了劃分時區的規劃,為人類科學計時方法奠定了基礎。
在李鴻章的概念里,天就是同一片天,黑夜與白晝各地同步,對時區這種新理念,根本就沒聽說過。
同一個地球,真的有不同的世界。如果李鴻章穿越到21世紀,看到如今的盛況,他又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