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俗語說:女兒是父親的貼心小棉襖;反之同理,父親更是女兒堅實的後盾。
若得知女兒在外工作或生活時受到委屈,父親必定會挺身而出,竭盡所能替「小棉襖」解憂。
可就是有這樣一位「不通情理」的父親,面對女兒一個簡單的要求,他不但不同意,還出言回懟了過去。
這個不講道理的父親,居然是新中國傑出的經濟工作領導人——陳雲同志。
1968年冬,陳雲的女兒陳偉華在冒雨連續走了30多里山路回家。 剛一見到父親,陳偉華就對父親提出一個小小的要求。 陳雲當即臉色鐵青,甚至嚴厲呵斥了陳偉華一頓!
陳偉華到底向父親陳雲提了什麼要求,會讓他大發雷霆呢?
圖|陳雲
一、出身貧苦,陳雲重視學習
1905年,陳雲出生於江蘇青浦縣(今上海),家庭條件貧困,兩歲喪父,四歲喪母,從小由舅父舅母撫養長大。
8歲時,他被舅父送到鎮上的私塾接受啟蒙教育,一年後,陳雲進入位於練塘城隍廟的貽善國民學校學習。
不久後,在舅母一位親戚的資助下,陳雲到青浦縣立乙種商業學校學習簿記。
他天資聰慧,加上勤學苦練,在很短時間裡就掌握了珠算,初步學會記賬。
可惜,僅僅一個多月後,舅母親戚家裡發生變故,陳雲再次輟學。
後來,在章練塘公立顏安國民小學杜衡伯校長的保薦下,陳雲免費去高小班讀書。
兜兜轉轉,陳雲終於以優異的成績念完了小學課程。
1919年12月,為了生計,14歲的陳雲前往上海商務印書館當學徒。
雖已失學,陳雲卻從未放棄自學。在學徒期間,除了繁重的勞動,他不忘刻苦學習文化知識。
據工友回憶,每天清晨天還沒亮,陳雲就起身讀書、寫字、學英語;晚上下班後,他不管多累都要讀書寫字到深夜,暑往寒來從未間斷過。
20世紀20年代,黨的地下組織在北京、上海、武漢、廣州各地積極開展革命宣傳。 受到黨組織的影響,陳雲積极參加工人罷工,學習俄文,研讀馬列主義和蘇聯革命的進步書籍。
1925年,20歲的陳雲在上海商務印書館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青浦縣委書記、中共江蘇省委滬寧巡視員、中共上海閘北區委書記。
1930年和1931年,陳雲先後在中共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
1933年,陳雲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遵義會議結束後,陳雲冒著生命危險,肩負黨中央重要使命,從貴州穿越1000多公里的國民黨封鎖線,經由上海前往蘇聯莫斯科,向共產國際彙報紅軍長征與遵義會議的詳細情況。
完成任務後,陳雲留在莫斯科,進入列寧學院中文部學習。
期間,陳雲系統地閱讀了馬列原著與學院編寫的教材,還有世界其他各國無產階級的革命歷史書籍。
從蘇聯回到延安後,陳雲任中央組織部部長。由於工作異常繁忙,陳雲想盡一切辦法,「擠」出時間堅持讀書學習。
他的這一自學辦法得到了毛主席的讚揚:「陳雲同志有擠的經驗,他能在百忙之中擠出時間看書開會,是學習的典範。」
新中國成立後,陳雲主持全國財經工作,需要經常去出差,但始終保持勤奮學習的精神,不管多忙都會抽時間讀書。
陳雲是這麼認為的:國家經濟建設對我們來說是一項新工作,由於之前沒有經驗可供對照,必須要努力學習,不然就會出現大亂子。
在陳雲擔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時,他統一全國財政,使得經濟迅速穩定,結束國民黨政權留下長達10多年「惡性通貨膨脹」的爛攤子,積極恢復國民經濟。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同年10月,第一批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陳云為保障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對全國糧食、棉花等主要農作物實行統一安排。
在制定和實施發展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中,他從實際情況出發,提出了一系列謹慎現實的方針政策。
圖|陳雲一加七口合影
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的國民經濟遭受嚴峻考驗,陳雲受毛主席委託,與劉少奇、周總理、小平同志一道動員城鎮2,000萬人下鄉,提出對農村實行「包產到戶」的政策。
「十年浩劫」期間,陳雲前往江西南昌工作。除攜帶的隨身物品之外,他還帶了三箱書,把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魯迅等人的著作認認真真地看了幾遍,結合自身參加革命以來的經歷,深刻反思了國家經濟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1972年4月,按照周總理的意見,陳雲參加國務院業務組工作,提出了:更好的研究當代資本主義,以便在世界市場中佔有中國應有的地位。
改革開放後,陳雲繼續統領全國經濟建設工作。
到了晚年,陳雲依然刻苦學習;1994年5月,他在生病住院期間,因為青光眼和白內障的影響導致視力模糊,還是一早一晚通過收聽廣播新聞關心黨和國家大事,及時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陳雲同志幾十年如一日,在繁忙的工作中擠出時間讀書學習,這是他長期在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取得重要成就的關鍵因素。
陳雲常常對自己的孩子說:「任何人都要老老實實做小學生,只有刻苦念書,才能更好地觀察與處理問題。
希望你們多念點書,好為國家多做貢獻。」
為了號召家人們學習,陳雲還將大家組織起來成立一個家庭學習小組,專門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
在陳雲的鼓勵下,全家閱讀氣氛濃厚,孩子們養成了熱愛讀書、學習哲學的好習慣。
二、好讀書,不搞特權
新中國成立後,陳雲主持中財委工作,經手錢財不啻天文數字,但他的生活卻十分簡樸。
陳雲有兩條毛褲,都穿了二十多年,有十幾個補丁;一件皮坎肩是遼瀋戰役的戰利品,一穿就是十年;
後來陳雲在醫院住院時,要求把他用過的點眼藥的棉花球都保留下來,消毒以後二次使用。
1949年,陳雲一家分到了北京西城區北長街58號的老房子,七口人在這裡住了整整30年。
由於房屋年久失修,經常漏雨,當時機關行政部門提出要大修,陳雲不同意:「房子大修要花許多錢,只要不漏雨就行了。」
有一年冬天,北京氣溫驟降。周總理去找陳雲,見他正披著棉被坐著辦公。周總理於心不忍,馬上表示特許這裡提前幾天供暖。
陳雲一再堅持說:「11月15日開始供暖,這個時間是我定的,我不能破這個例!」
「嚴於律己」是陳雲對子女的家風要求,早在解放戰爭時期,陳雲就向親屬子女提出極為嚴格的「約法三章」:不準隨便進出他的辦公室;不準翻看、接觸只供他閱讀的文件、材料;不準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車。
新中國成立初期,陳雲夫人于若木上下班和陳雲走的是同一路線。儘管順路,但她一直堅持騎自行車上下班,從沒有搭乘過陳雲的小汽車。
陳雲一生有五個子女,兩個兒子,三個女兒。他時常教育子女:「讀好書,做好人,你們在外面表現不好,那就是我的問題了。
絕不能以高級領導幹部的子女自居,參加工作後,更要服從黨和國家的需要和安排,在本職崗位上嚴格要求自己,為國家作出更大的貢獻。」
陳雲同志是這麼告誡兒女的,他同樣也是這麼做的。
圖|陳雲與大女兒陳偉力
1971年9月,他的大女兒陳偉力向單位請了假去江西照顧父親。
去江西之前,陳雲就說:「你來照顧我的這段時間裡,不能拿工資,要把工資退還給公家。」
1972年6月,陳偉力回到單位的時候,她就把這段時間的工資退還給了單位。
陳雲認為,國家發給你工資是讓你給國家做事,這段時間你沒有給國家做事,而是照顧我。
一碼歸一碼,不可以白拿單位的工資。
在江西的那段日子,陳偉力跟父親一起生活了九個月,陳雲跟她談了很多很多。
陳元,身為陳雲長子的他從小就被父親嚴格要求。陳元上小學時,父親陳雲就教他看報紙、看《參考》,知道世界大事、開闊眼界。
日常生活中,陳雲從不干涉陳元,只是讓他要多到基層工作,千萬不能搞特權。
1984年的一天,陳雲把已經在組織部門工作的陳偉蘭叫到辦公室談話。
陳偉蘭是陳雲的小女兒,向父親報告了自己的工作情況。陳雲問:「如果你在工作中有了一點兒別人認為做得不錯的地方,你怎麼辦?」
陳偉蘭回答道:「我就謙虛謹慎啊。」
陳雲又問:「你怎麼才能謙虛謹慎?」
「我時時記著,一定要在思想上保持警惕,謙虛謹慎。」
陳雲搖了搖頭,語重心長地對女兒說:「我告訴你,最重要的一條是你要擺正位置,工作是大家一起做的,是群眾和領導一起做的。
你不能把成績算到自己的賬上,要算到組織和群眾的賬上。」
他還問陳偉蘭:「如果工作有了缺點,別人批評了怎麼辦?」
陳偉蘭回道:「那我就找批評我的那個人詳細談談。」
陳雲笑了笑,滿意地說道:「這樣好,共產黨員要有自我批評的精神,有了自我批評的精神,才配做一個共產黨員。」
臨走前,陳雲還在對陳偉蘭大喊:「你要擺正你自己的位置!」
陳方是陳雲的小兒子,在他上中學的時候,為了學習游泳,有一次買腳蹼,從生活管理員手中要錢,超出了預算。
陳雲知道了這件事,就找陳方談話,問他的錢是從哪裡來的?
陳方說:「從管理員那裡來的。」
陳雲又問:「管理員的錢是哪兒來的?」
陳方說:「是你的工資。」
「我的工資是誰給的?」
陳方回答說是人民給的。
陳雲問:「既然是人民給我的工資,你為什麼用呢?」
陳方畢竟年幼,不服氣地說道:「我是你的兒子,你是我爸爸,給我花錢難道不正常嗎?」
陳雲告誡陳方:「節約一分錢是節約人民的錢,我看你一點都不知道節約!」
圖|陳雲與長子陳元
三、一個小小的請求,陳雲對女兒陳偉華大發雷霆
陳偉華是陳雲同志的二女兒,小的時候她心裡有個夢想,那就是長大後成為一名人民教師。
1966年,陳偉華在北京師大附中念完高中,原本打算考一所師範類大學,卻被迫放棄高考,與同學們陸續奔赴崗位。
在找工作方面,父親陳雲不會給陳偉華提供任何幫助,只能靠自己。
陳偉華好不容易分配到北京丰台區一所學校工作。因為自己的身份關係,學校的幹部調閱學生檔案時發現了陳偉華是陳雲的女兒,就不敢接收她了。
後來陳偉華幾經輾轉,終於被分配到北京懷柔縣辛營公社,成為一名鄉村小學教師。
懷柔縣地勢較為古怪,一半是平原,一半是山區。按照一個女孩子的想法:她自然想分到條件更好一點的平原地區,回家也能方便一些。
陳雲似乎看出了女兒有些對現實不滿,諄諄囑咐:「你一定要做好到偏遠山區學校工作的準備,時刻保持艱苦樸素生活作風,與鄉親們同事們打成一片,堅決不能搞特殊。」
經過父親的一番教導,陳偉華暫時放下心結。到了懷柔之後,她看到那裡的小學條件非常簡陋,教室里桌椅破敗不堪,窗戶上沒有玻璃,用舊報紙與硬紙板擋起來。
黑板是用水泥砂漿抹成的,用的久了,多處地方破損,露出了白花花的牆壁顏色。
第一次走上講台,陳偉華髮現自己班裡的學生是兩個不同年級的孩子。
看著孩子們清澈的大眼以及憧憬學習知識的模樣,陳偉華很快投入到緊張的教學工作中。
這一年的冬天很快就來了,由於地處山區,加上學校窗戶沒有玻璃,給日常教學帶來極大困難。孩子們只能圍在爐子邊,不停地搓手,門外呼呼的大風順著窗戶的縫隙灌了進來。
此時的陳偉華感到十分孤獨,這裡沒有同學,甚至連一個認識的人都沒有,夜深人靜時,她想到了父親。
由於家人大部分都被送去外地進行勞動改造,只有父親一個人留在家裡,陳偉華如此的渴望見到他,看看父親的生活到底怎麼樣了。
這種思念家人的想法越來越強烈,有一天工作日,陳偉華沒有向學校請假,擅自跑回了家。
陳偉華原本以為父親陳雲會熱情地接待自己。可當陳偉華剛一踏進家門,她就看到了父親嚴肅的目光。
陳雲心裡十分清楚,肯定是這個丫頭遇上了什麼事情,於是開口詢問:「你怎麼這麼快就回來了?」
聽到父親的責問,陳偉華支支吾吾:「父親,我想你了,你能不能把我調回北京市區?」
圖|陳雲與幼子陳方
看到女兒這副窘態,陳雲當即嚴厲地說道:「你應該立即回到學校!」後來還說了很多不好聽的話,這讓一肚子委屈的陳偉華十分傷心。
她認為自己不是怕吃苦,只是想家,有些孤獨,為何父親就不能理解自己?
過了一會兒,陳雲的情緒有所緩和,他用平緩的語氣對陳偉華說道:「家裡你放心,今晚住一天,明天就回去,孩子們的功課缺不得,安心教書吧。」
第二天一早,陳偉華返回了懷柔,為了不讓父親失望,她下定決心一定要在山區里好好乾下去。
就這樣,陳偉華安下心來認真教學。因為老師數量不夠,她先後教過孩子們語文、政治、歷史,課餘時間積极參加農業生產、上山砍柴;當過炊事員,挑水擔擔,不時地去學生家裡走訪。
時間長了,加上與鄉親們、同事們相處得更加融洽,陳偉華逐漸適應了農村生活,她在孩子們身上感受到了久違的歡樂,質樸的鄉親們更是成為了陳偉華的好朋友。
人都是將心比心,這一刻陳偉華才真正理解了父親為什麼要對自己那麼嚴厲。
那一句:「你們太年輕,沒什麼經驗,就必須去社會上闖一闖。特別是女孩子,要想在社會上站住腳跟,一定要先在心理和政治上成熟起來。」
此刻起,陳偉華終於明白了這句話的真諦。不久後,陳偉華從懷柔小學調到中學任教,離家更遠了,只能每半個月回一次家。
每次回家時,陳雲都把她叫到身邊,詳細詢問工作和生活情況。
陳雲尤其關心村裡的生產狀況和老鄉們的生活狀況,當聽說農村地區生產積極性非常高時,陳雲特別高興。
不過,當聽到老鄉們連手紙都用不起時,陳雲似乎情緒有些不高,他十分認真告訴陳偉華:「農民之所以用不起手紙,是因為他們的生活水平與城市居民還有很大差距。
你工資要省著點花,千萬不能脫離群眾。」
隨著時間的推移,陳偉華已經與老鄉們親如一家,徹底融入了農村學校的集體生活。每次回家,陳偉華還要為鄉親們代買東西。
20世紀70年代初,陳雲一家7口人分散全國各地,陳雲與妻子于若木分別前往江西與湖南接受「勞動改造」,5個孩子分別到了幹校、農村和部隊。
1970年12月,在北京懷柔農村任教的陳偉華給遠在江西南昌的父親陳雲寫了封信,詳細說明了自己的學習願望。
陳雲立即給陳偉華回信,在信中,他要求女兒首先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每天必須要看《參考消息》《人民日報》,父親的回信使陳偉華特別感動。
1971年4月,陳偉華到南昌看望父親。有一天吃過晚飯後,陳雲單獨把陳偉華叫到身邊:「你還要多了解世界大事。」
在南昌探親的20多天里,陳偉華與父親陳雲沒有出去轉轉,父女倆大部分時間都在讀書中度過的。
圖|陳雲與二女兒陳偉華
江西冬天濕冷無比,初春時還會颳起大風,溫度特別低。陳偉華看見父親陳云為了能更好地讀書,從入冬至初春時,每天晚上都要在屋裡放一盆炭火,堅持每日讀書到深夜12點。
(陳雲在南昌一共住了兩年零七個月,除了每天必要的勞動之外,其餘時間幾乎都用來讀書)
1973年8月7日,早已返回北京的陳雲給陳偉華寫了一封信,希望她參加由父親發起的家庭讀書會,首先學習的就是毛主席的《實踐論》。
陳偉華接到信後非常高興,按照父親的要求認真閱讀了《實踐論》,在父親的教育下,她迅速成長起來。
1974年10月,陳偉華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75年,陳偉華被懷柔縣教育局評為優秀教師。
當時,陳雲的手關節出現毛病,醫生除建議加強治療外,還建議陳雲平時能多增加手指關節部位的活動。
陳偉華得知父親生病,請懷柔的老鄉挑選兩顆核桃,利用回家的機會送給了父親。
陳雲一見這兩顆核桃就喜歡上了,放在手裡細細把玩。
1977年,全國恢復高等院校招生考試製度,陳雲非常高興,讓妻子于若木趕緊通知陳偉華備戰高考。
當陳偉華接到消息時,距離高考只有不到三個月的時間。何況自己平時還要上班,如何在短時間內複習好相關知識,這令陳偉華有些犯難。
她思來想去,給家裡寫了一封信,讓母親問一位在大學工作的好朋友,請他指導自己該怎麼複習。
陳雲聽到後又是發了一通脾氣,認為這是陳偉華利用父母的關係走後門。
於是,陳偉華只好自己想辦法,憑藉艱苦的努力和較為紮實的基礎,她最終如願以償考上了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
1982年,陳偉華大學畢業,組織上把她分配到了國家人事部,後被抽調到廣電部工作。
陳偉華把這些情況告訴陳雲時,他當即表示:「你要服從組織的決定,接觸的社會面要寬一些。」
後來為了起到帶頭作用,陳偉華在父親的授意下,來到母校北師大實驗中學成為一名中學歷史老師,從此紮根基層,直至退休。
圖|陳雲與小女兒陳偉蘭
結語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里,陳雲是一位嚴肅的政治家。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陳雲經歷了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各個歷史時期。
無論情況多麼複雜,無論處於順境還是逆境,始終堅守對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信仰不動搖。
對於他的5個子女來說,陳雲的一言一行影響和教育著子女。
陳雲對子女的嚴格要求,不僅體現在工作、生活上,同時還非常關心他們在思想上的成長和進步。
要求他們從小品行端正、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環境,保持發揚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
長大成人參加工作後,更要服從黨和國家的需要和安排,在本職崗位上嚴格要求自己,力爭為國家做出較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