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歷史,旱災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災難,給中華文明造成的破壞,要遠比其他災害嚴重得多。就災害的後果而言,旱災引發重大饑荒的頻次以及由此導致的人口死亡規模,更非其他災害所可比擬。
遼州某醫院門前,聚集著前來尋求築路工作及食物救助的災民
1920年,河北、山西、陝西、山東、河南發生罕見旱災,災情遍及五省317個縣,幾千萬災民離鄉背井,逃荒逃難,死亡人口約50萬。面對天災,中外人士紛紛慷慨解囊救濟災民。在山西,晉東南半壁尤為死亡枕籍,為救助災民,美國紅十字會、華洋義賑會合作實施捐款賑濟築路計劃,用「以工代賑」的辦法,召募沿途災民修築平定縣陽泉鎮――遼縣(今左權縣)的平遼公路。築路民工不但一日三餐有了著落,還可領取一定量的食物如高粱面或蛤蜊粉等,此舉既使得災民安然度過饑荒,又促進了山西交通的發展。1921年9月23日,總長121公里的平遼公路正式通車。
1927-1928年,濟南,饑荒難民營的食堂內提供熱食,難民排隊進入。
圖為1927年,濟南,逃荒難民兒童。
1927年山東發生饑荒。年初魯西南暴雨成災,鄉間房屋多半倒塌,人民流離失所,各往城中避難,夏秋兩季,全省亢旱異常,繼而蝗蝻大起,夏麥秋禾殆盡。計60餘縣受災,災民達1000萬人以上,重災區曹、兗兩屬16縣顆粒無收,餓殍塞途,中4縣災情尤奇重,草根食盡,人煙斷絕。
旱災下的宜興。
1937年6月的四川南部發生嚴重饑荒,廣大農村居民無以為生,儀隴縣一名老農婦把家中僅存的農具和碗盤拿出來變賣,以換取救命的口糧,反映出農民的生活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1937年6月,四川省因天旱不雨,糧食歉收,導致爆發嚴重饑荒,災情蔓延川南十八縣,餓殍遍地,怵目驚心。照片里是一群饑民,衣衫襤褸,瘦骨嶙峋。他們多為老弱婦孺,結伴進城乞討。
以上內容及圖片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留言刪除!有喜歡的朋友請點擊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