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有上下五千年,雖然上面五千年的歷史東西不是很多,但下面五千年的歷史卻有很多內容。
這讓研究中國歷史的人無比痛苦,但在痛苦之餘也無比的自豪。
然而中國燦爛的上下五千年文明史,到了美國的歷史書中卻只有20頁。要知道美國的歷史教材書可是有1000多頁的,這讓很多人詫異。
那麼美國歷史書中的中國史究竟有那些內容,為何只有短短的20頁?
孔子
其實,美國所使用的歷史課本記錄中國的部分,除了四大發明、中國地理環境等,還重點介紹了6位歷史人物,他們分別是:
孔子、嬴政、劉徹、李世民、武則天、鄭和。
孔子能作為第一個出現在美國歷史課本上的中國人物,他的思想在中國乃至世界範圍的影響可想而知。
不過,由於文化、政治、經濟、思想的不同,中國人所認為的孔子和美國人所認為的孔子有一定的差別。
中國人學習孔子,更多會學習他的《論語》,以及學習他「禮」與「仁」的核心思想。
但美國顯然更看重孔子的官職。
孔子開始出現在美國教科書上,是在19世紀上半葉。
書中重點描述了他曾經擔任過魯國「司寇」的職位,從今天的職位來看,這個身份就相當於法官,也是美國的司法部長。
當時孔子的職位內容為,抓捕盜賊和據法治理大臣等,他在擔任「司寇」之後,將善於通過語言蠱惑人心的少正卯誅殺,並將此人曝屍三天,這是「魯國大治」時期發生的事,在史書中就能夠查到。
可見,美國人所認可的孔子更多的是代表「秩序、法律」的化身,而並非儒家思想開創者這一點。這與適應社會和維護社會秩序有關,更符合美國社會發展的思想。
除此之外,美國還將孔子人物形象刻在最高法院的門楣上,其餘兩個為猶太人的民族領袖摩西、古希臘雅典立法者梭倫。
因此,如果我們從美國人的角度,換一種方式對孔子進行了解,那麼最後得到的結果也是出乎意料的。
秦皇漢武,帝王功績
除了孔子之外,美國歷史課本中描寫了秦始皇嬴政和漢武帝劉徹兩位皇帝。
中國人學習秦始皇嬴政,更多學習他的遠見卓識、橫掃六國的決心以及他在統一中國的文字、度量衡、貨幣等方面做出的貢獻。
中國更崇尚團結和整體,介紹秦始皇時,也會描述他身邊的臣子對他所作功績的影響。
此外,歷史書中對於秦始皇的評價,有功有過,從兩個方面看待他。
而美國歷史課本中對秦始皇的描述,幾乎都是讚美之詞,他們認為秦始皇是一個大英雄,不論是個人能力,還是人格魅力都是非常出眾的,這非常貼合美國所崇尚的「個人英雄主義」。
有一位美國人曾經說過:在美國的歷史中,從來沒有出現過如同秦始皇一樣的人,他像上帝的使者一樣,拯救群眾於苦難之中,給群眾帶來安定和幸福。
這並不只是一個美國人的想法,美國的歷史教科書上所描述的秦始皇,都是個人能力極其強大的,而輔佐他的有功之臣,基本上都被秦始皇個人強大的光芒給掩蓋住了。
美國人不在乎秦始皇統治後期的大興土木、勞民傷財等對普通群眾造成的傷害,他們認為相比於秦始皇的功績,其他都是無傷大雅的。
因為對美國統治階級而言,普通群眾所擁有的喜怒哀樂,比起他們自己的利益來說,根本無足輕重。
歷代帝王的功績中,能媲美秦始皇的莫過於漢武帝了。
在中國人的認識中,漢武帝劉徹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他堪稱開拓哲學和對外政治理念的先驅和大師,具有雄才大略。
漢武帝在位五十多年,經過二十多年的征戰,解除了匈奴的威脅,開拓疆土面積,穩定國家政權,還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絲綢之路,促進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往來。
同時,漢武帝也是第一個用「罪己詔」進行自我批評的皇帝,雖然有史料證明,他之後並未改過,但這份認錯的態度和魄力,卻是之前的統治者所沒有過的。
而美國人歷史課本中描述的漢武帝劉徹,是一個派遣張騫出使大月氏,打通影響歐亞大陸數千年歷史的絲綢之路的人。
漢武帝劉徹通過強硬的用兵政策,將匈奴等游牧民族打得四散而逃,據說有一支游牧民族在西遷時,為了生存而戰鬥,讓西羅馬帝國名存實亡,讓歐洲的歷史都改寫了。
可以說,歐洲人對漢武帝的印象極其深刻,他是「一手絲綢珍寶給歐洲一顆糖,一手西遷的匈奴打歐洲一巴掌」的人。
因此,漢武帝不僅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對歐洲歷史也有巨大的影響,美國人絕不可能忽視這麼一位手段強硬的中國君主。
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之治」
如果說,秦朝和漢朝的兩位皇帝都崇尚武力征服,那麼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則更加籠絡人心,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個空前繁榮的朝代。
中國人對唐太宗了解最多的是,他開創了「貞觀之治」,勵精圖治,使得唐朝成了歷史上最繁榮開放的象徵。
其實,唐太宗在武力上也是不可小覷的,毛主席曾稱讚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會帶兵打仗的皇帝,其次則是朱元璋。
唐太宗打仗對外擴張疆土,但並未像漢武帝那樣,多年征戰最後將國庫耗盡,百姓怨聲載道,而是一邊充裕國庫,一邊開疆拓土,從「治世」走向「盛世」。
史書上對唐太宗李世民的評價非常高,稱其為:「千載可稱,一人而已」,也就是千古一帝。
不過,雖然歷史書上也記載了李世民繼位的不光彩之事,被很多人所詬病,但是相比於他後來為唐朝的不斷強大所發揮的作用,這些缺陷也就不值得一提了。
而美國人描述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國家疆域開拓與種族交往中做出了極大地歷史貢獻。
美國學者菲茨傑拉德更是評價李世民:似乎是天命所歸的人物,好像沒有做不到的事情,他在社會和世界文明中貢獻極大,他的個性對周圍人影響極大,是一個傳奇人物,在中國古代的所有帝王中,都是無人可比的存在。
其中,我們最熟悉的外國華人聚集地,通常都稱為「唐人街」,而不是「漢人街」等,這足以說明唐朝的影響力。
武則天,歷史唯一女皇帝
而除了唐太宗外,唐朝還有一位皇帝被寫進美國歷史書中,她就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
在中國人的印象中,武則天能以一己之力,打破古代重男輕女的思想禁錮,還成為最高的統治者,在人們連想都不敢想的時代,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傳奇,是一位非常令人敬佩的皇帝。
就連毛主席都對武則天評價極高:絕不完全是野史中所寫的荒淫無道之人,她有治國之才、容人之量、識人之智、用人之術。
這麼一位在歷史上貢獻極大的女皇帝,美國人當然要介紹一下。
美國漢學家羅漢在自己所著的《武曌:中國唯一的女皇帝》一書中,有一句對武則天評價的話,非常惹眼——「她沒有性別,她是一位聖人」。
因為武則天從來沒有認為性別會對自己造成阻礙,她無視男權社會篤信的傳統慣例,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這種精神值得後世人學習。
此外,武則天治理下的唐朝,各方面都有了發展,很多數據表明,發展就是硬道理,只有不斷的發展才有可能打破舊的束縛,創造新的規律。
鄭和,七下西洋
除了以上介紹的思想家和偉大的皇帝之外,鄭和作為一個「三寶太監」,也在世界歷史上有著極高的影響力。
對中國人來說,只要一提起鄭和,就會想到他「七下西洋」的功績。
在後世學者來看,鄭和的後半生基本上都是在海上度過的,他7次奉命進行的航海活動,不論是在時間上,還是在地域範圍上,在當時只有他一個人做到了,是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巔峰。
在美國的歷史教材中,還一度認為鄭和的「七下西洋」屬於「半全球航行」,他帶著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海軍,從東方航行到西方,對已知的世界進行了探索。
鄭和在7次長達28年的航行中,共訪問過超過30個國家和地區,比歐洲的哥倫布、麥哲倫進行航海活動要早很多,美國曾經有一架環球飛機還以鄭和的名字命名。
實際上,美國一些學者對明朝海軍的評價很高,他們認為:當時的明朝完全可以建立一個強大的海洋帝國,應該去探索世界的前沿。
只是後來明朝政治繼承出現了問題,導致已經探索過的國家人文地理被埋沒被丟棄,自斷了手腳走向了不歸路,直到清人發現這段歷史,驚為天人。
雖然美國學者也認為,鄭和身處的時代,屬於「暮氣日增」,他所進行的航海活動,也不像漢朝開闢的絲綢之路一樣,實打實的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但是他的航海精神卻是美國人所敬佩的。
結語:
美國選用以上6位人物介紹中國歷史,是針對性地選擇了中國部分人物代表的部分思想,是進行粉飾後的"美式中國歷史",他們忽略真正的中國歷史整體文化,並未進行多元化的吸收,所以就發展成了美國如今的單邊主義。
實際上,美國自己的歷史並不光彩,其中最令人詬病的當屬美國「感恩節」的由來——「一個農夫與蛇」的故事。
據記載1620年,歐洲一些遭受迫害的移民前往北美大陸謀求生存,淳樸的印第安人及時送來食物救助他們。
後來這個拯救移民的印第安部落被滅族,首領死後被分屍,而且這場美國針對印第安人的屠殺計劃,幾乎持續了一個世紀。
當初美國人為了「感恩印第安人」而設立的節日,也因為印第安人的滅絕,逐漸變成了「感恩他人」,這個代表了美國偽善的節日,時至今日,仍然存在,有誰還記得這背後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