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蔣介石,大家都再熟悉不過了,他妄圖建立蔣家王朝,並放任官僚地主集團盤剝百姓,對帝國主義委曲求全,最後敗逃台灣造成兩岸至今未能統一,可以說是遺毒很深。
但蔣介石在晚年的時候,也是思鄉心切,常讓人到大陸採買竹筍腌制,以緩解思鄉之苦。蔣介石不僅生時延續在大陸的生活習慣,而且死後的安排也是有些考究。
1975年,在蔣介石的葬禮上,人們意外地發現,原本身材消瘦的蔣介石在棺殮中卻變得十分臃腫。原來,蔣介石在死後穿了七層內衣和七條褲子。
而時至今日,蔣介石依舊沒有下葬,他們父子的棺材都停放在桃園縣大溪鎮的慈湖,並且在棺材下墊了三塊青磚使其懸空。這種種做法其實都是有原因的,而謎底的揭開卻是後來的事情了。
1975年,這一年的蔣介石已經八十七歲了,並且身體狀況很不好,他本身患有肺炎和前列腺炎,幾年前又遭遇了一次車禍,致使心臟瓣膜受損,所以晚年的他一直被病痛折磨著。
在此情況下,蔣介石只能靠藥物維持生命,偶爾病情發作,就會使他的情緒很不穩定,還伴有精神恍惚。
這一年的4月5日,蔣介石的情緒突然失控,變得十分暴躁,稍有不如意就會對身邊的人發脾氣。但此時,所有人都沒有意識到,蔣介石的生命已經進入了倒計時。
在護士的勸導下,蔣介石終於在下午的時候休息了一會兒,但似乎他的心情並沒有很大的改觀。
傍晚的時候,蔣經國來到了府邸,他們在一起說了說閑話,還一起吃了頓晚飯。
當天的交談中,蔣介石囑咐蔣經國要辦好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百歲誕辰紀念活動,說完後,蔣介石還笑了起來,身邊的人很久都沒有看到他這樣笑了。
晚飯後,蔣經國就離開了,而蔣介石則在聽了一會廣播後,在護士的料理下吃了幾片鎮痛葯,便再次睡了過去。
在蔣介石安睡後,蔣介石的貼身衛士翁元因為不值夜班也回到了寢室睡覺去了。
就這麼迷迷糊糊地打了一會盹,突然間翁元就被長官吵醒了,他揉揉眼睛爬起了床,滿臉狐疑的看向領長官,然後他就聽到了一個讓他頓時清醒的消息:蔣介石去世了。
那個時候還沒到午夜,而蔣介石是在23:50分因為心臟病發作去世的。
事實上,此次蔣介石心臟病發作並非毫無徵兆,早在3月26日的時候,蔣介石就已經因為心臟病發作去鬼門關闖過一回了,在醫護人員長達三小時的努力下,他才被救了回來。
自那以後,蔣介石也是自感時日無多,開始做身後事的安排,而他的兒子蔣經國從那時起也是每次至少來看望他三次。但這次,時值清明節,蔣介石終究是沒有挺過去。
一時間,整個士林官邸都亂作一團,聽到消息的蔣家親屬還有國民黨軍政要員都趕了過來,嚴家淦在蔣介石死後第一時間組建了治喪委員會。
但蔣經國作為國民黨一把手,卻掌握了實際上的大權,關於治喪的安排其實也都是他的授意。
很快,島內廣播了蔣介石的死訊,並發布了蔣經國的三條行政命令,分別是:自4月6日起,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喪期,各地一切娛樂活動都要叫停;島內軍公教人員都要穿素服,並佩戴黑紗;蔣介石的遺體將在紀念館停放五天,供民眾瞻吊。
除了這些,蔣經國還要求電視台和廣播站必須放哀樂和黑白畫面、以節省紙張為名要求暫停紅色印刷、所有報道喪典的文章都要以「蔣公」來報道、以前從來不放假的清明節也被命名為「蔣公紀念日」並放假一天。
蔣介石死後三個半小時,他的遺體首先被安置在了榮民總院,工作人員在這裡布置了靈堂,八十八根蠟燭環繞著他的靈柩,正中還供奉著他的遺像和遺囑。期間,包括軍政要員和台灣民眾,都來到這裡進行了憑弔。
在4月9日移靈到紀念館前,蔣經國親自為他的父親穿上了七層衣服,包括內衣、褲子和長袍馬褂。在遺體的貼身,還包著一層絲棉,一直到脖子位置。然後,蔣經國又為遺體穿上了黑皮鞋。
最後,在蔣介石的胸口,還佩戴了勳章。除此之外,宋美齡還在棺槨里放置類《三民主義》、《聖經》、《荒漠甘泉》和《唐詩》四部書,另有氈帽、小帽、手帕、手套、拐杖等蔣介石的貼身用品各一件。
在完成了這些工作後,蔣介石的棺槨啟程前往紀念館,沿途以蔣經國為代表的蔣家後人一直在長跪致哀,甚至還有國民黨要員和台灣縣市長官隨行祭拜。
蔣介石的遺體在紀念館停留了七天,到4月16日舉行了大殮儀式,在中國傳統的喪葬儀式之外,治喪委員會還為其按照基督教的儀式進行了安靈禮。
隨後,被二十萬朵黃色菊花簇擁著的靈柩才被搬上靈車,再次在浩大的隊伍護衛下前往桃園縣慈湖進行暫厝。
所謂暫厝就是指暫時停放,一般老人死後不下葬被稱之為厝。也就是說,即便是到慈湖,也不是要將蔣介石下葬,還是暫時進行安放。
在中國人的觀念中,一旦老人去世,都是要入土為安的,為什麼治喪委員會卻不把蔣介石及時下葬呢?這主要是蔣介石自己的意願,因為他一直想要落葉歸根。
在蔣介石的遺囑中這樣說道:「我死了以後,靈柩暫時厝在慈湖,那裡的風景很好,跟我們奉化老家很像.....棺材不落地,將來有朝一日,回大陸安葬。」
蔣介石是浙江奉化人,他的母親叫做王采玉,曾按照父母的意願嫁給一戶姓竺的人家,結果遭受了喪夫喪子的厄運,悲痛至極的王采玉選擇了出家。
沒多久,王采玉的堂哥因為在蔣肇聰的人店鋪里做夥計,得知自己的東家喪偶後,便主動為兩人撮合,王采玉便因此嫁入蔣家,並在次年生下了蔣介石。
蔣氏在當地是名門,蔣肇聰經營著酒鹽生意,家底很是殷實,給予了王采玉母子很好的生活,而王采玉後來又接連生下了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
但在1895年,蔣肇聰因病去世,而蔣介石的弟弟也夭折了,但這還沒完,他的妹妹蔣瑞蓮因為一場洪水被困在了家裡,結果因為沒人搭救而喪生。
自那以後,蔣家家道中落,王采玉母子孤苦無依,時常受到鄉里的欺凌。
對此,還是少年的蔣介石很是憤慨,他嫉恨於世態炎涼,更感慨天道不公,自此他的性情大變,從一個富家少爺成為頑劣子弟,經常打架鬥毆,為此氣得王采玉幾度崩潰大哭。
但王采玉還是在悉心教導著自己的兒子,並希望能夠通過送孩子讀書來讓他走上正路。
1906年,時年十九歲的蔣介石東渡日本求學。熟悉近代史的朋友應該了解,近代中國的很多革命者都有日本遊學的經歷,孫中山等元老先驅也都有在日活動的背景,甚至於中國同盟會都是在日本建立的。
因此,蔣介石很快就被在日活動的革命人士影響,他與陳其美成為拜把子兄弟,還在陳其美的引薦下結識了孫中山,並得以加入到了同盟會中。
而後,也是在陳其美的引導下,蔣介石在革命黨內部的地位不斷上升,在陳其美被刺殺後,蔣介石又被孫中山引為肱骨,其為孫中山奔走效勞,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這是他後來得以掌握大權的重要基礎。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在蔣介石的心中,母親王采玉和孫中山有著重要的地位,他曾想要在死後要麼安葬在母親身邊盡孝,要麼陪伴在孫中山陵旁。
但是,以蔣介石的名聲,死後葬在中山陵這一條顯然不太現實,所以蔣介石最後似乎只有陪在母親身邊這一個選擇了。
1949年,蔣介石離開大陸前夕,曾拜祭過自己的母親,期待有朝一日能再次回家看望她。此時的蔣介石,還做著反攻大陸的美夢,寄希望於美國人幫助他打敗共產黨。
但很快,蔣介石就失望了。首先是新中國抗美援朝的勝利,讓蔣介石意識到了解放軍的強大力量。而後,金門炮戰的進行也讓蔣介石看到了美國人的別有用心。
等到大陸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更是給蔣介石極大地打擊,蔣介石曾黯然神傷地說:「如果這顆原子彈是由我們試爆的,那該多好啊!」
從那時開始,蔣介石漸漸就對反攻大陸不再抱期望了,而寄希望能夠維持在台灣長居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
但是,蔣介石聽到了他最不願意聽到的消息,1971年的聯合國大會上,新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
不久之後,基辛格和尼克松接連訪華,更是讓蔣介石的迷夢徹底破碎。
據說當時消息傳來的時候,一陣風吹走了蔣介石的帽子,他的副官在幫他撿起來後,發現蔣介石已經淚流滿面。此後的蔣介石不得不面對現實了,他還能回歸故里嗎?
時間來到1975年,此時的蔣介石已經在台灣生活了二十七年,政治上的失意放在一邊,他的身體也出了很大的問題。
他得了前列腺炎,本來這不算什麼大病,宋美齡為他聯繫了一個美國名醫,只需要十分鐘的手術就能解決問題。
但是,那個醫生在聽說是給一個大人物做手術的時候,表現地過於緊張,以至於手術進行了四十分鐘才結束,此後的蔣介石還出現了尿血和小便失禁的癥狀,使他苦不堪言。
而在1969年前往陽明山避暑的過程中,蔣介石遭遇了車禍,雖然這起車禍沒有對他造成太大的直接影響,但此後他的身體卻是每況愈下,蔣介石自己說:「這場車禍至少讓我少活了十年。」
人到暮年,功名已成浮雲,而身體也大不如昨,不免產生悲秋之感,其對故土故人的眷戀也就更深刻了。
蔣介石在台灣生活的幾十年中,無時無刻不在想念著家鄉,這一點從一些小事上就能看出來。曾經有一個叫李鐵漢的人,在士林官邸為蔣介石服務,負責採購生活用品。
據李鐵漢回憶,每每逢年過節的時候,也是他工作最麻煩的時候。
蔣介石喜歡吃腌咸筍、醬瓜、小鹹菜、年糕等小吃,這些食物台灣其實也有,但蔣介石就是吃不慣,每每要求要從大陸採購,而且還得是從他的老家。
每年的春天,蔣介石都會讓人從他的浙江老家採購幾十斤竹筍回來,讓廚師腌好後儲存起來,然後每天都拿一些出來佐飯。
除了吃,在穿、用上蔣介石也有戀鄉情結。比如衣服,蔣介石最喜歡絲綢做的,還得是浙江杭州出產的絲綢,他在逃亡台灣的時候帶走了很多絲綢衣物。
很多年以後,舊衣物不能穿了,蔣介石甚至動用在香港的情報機構給自己從浙江採購絲綢。我們前文說的蔣介石在下葬時穿的七層衣物,就是用杭州絲綢製作的。
蔣介石還很喜歡景德鎮瓷器,當年他在南京使用過的那些個器皿,他都帶到了台灣。
而瓷器不同於絲綢和菜品,很難從大陸運出來,因此蔣介石帶過去的老物什都成了孤品,壞一件少一件。
台灣不是不能生產瓷器,但蔣介石就是對老物件有著特殊的感情。
一次,有一個下人打碎了蔣介石常用的茶杯的杯蓋,氣的蔣介石破口大罵,好幾天都沒個笑臉。下人們給他重新配了一個島內產的瓷蓋,但蔣介石就是不喜歡,那個杯子也就很少用了。
從這些事情上我們都能看出蔣介石的戀鄉之情,其愛之深切,及於微末。但最能反映蔣介石對家鄉的思念之情的,還是在六十年代發生的一件事。
當時美國為了偵查中國的原子彈研發進度,要派出很是先進的高空偵察機「U-2」去中國羅布泊拍照片。
而在飛機出發的時候,蔣介石特意給飛行員交待了一個任務,那就是飛到他的老家溪口上空拍幾張照片,尤其是要拍他母親的墓廬。
蔣介石對母親的感情很深,多年未曾拜祭母親的墳塋也是他最大的遺憾。毛主席在1956年開春的時候給他寫過一封信,信中說:「奉化之墓廬依然,溪口之花草無恙,歡迎蔣先生在祖國統一後回家鄉看看。」
蔣介石曾三次試圖破壞毛主席家的祖墳,所以他很擔心大陸也用同樣的辦法來報復他,直到收到這封信,蔣介石在長舒一口氣的同時,也對毛主席感佩不已。
儘管得知墓廬安然無恙,但蔣介石還是迫切地想要看一眼,足見他思母之情之深。
蔣介石如此眷戀故土故人,立下那樣的遺囑也就不足為奇了,而他的兒子蔣經國其實和他是一樣的。
蔣經國是毛福梅所生,儘管後來蔣介石拋棄了毛福梅,但蔣經國是由母親一手帶大的,對母親的感情也很深。
不幸的是,毛福梅在1939年於老家被日軍的飛機炸死,終年只有五十七歲。這件事對蔣經國打擊很大,也讓他對母親始終懷有愧疚之情,他也期望著能有朝一日回到母親的身邊。
蔣經國是在1988年的1月13日15時50分離世的,他晚年深受糖尿病困擾,以至於視網膜模糊,雙腿肌肉壞死,腎臟發炎,於是只能靠輪椅出行,甚至於開會的時候需要用膠帶把胳膊固定在座椅扶手上,以防手臂不自覺滑落讓人看出他已經病入膏肓。
在病痛中煎熬了兩年,蔣經國終於撒手人寰,而蔣介石的棺槨也在慈湖浮厝了十年,不僅蔣介石回歸故里的心愿沒有達成,連同蔣經國的安葬也成了一個新問題。
蔣經國在離世後,和他的父親一樣要求浮厝,希望死後能回歸大陸安葬在母親毛福梅的身邊。同時,蔣經國的葬儀也與他的父親類似,包括七層衣裝。
對於這一點,很多人都比較疑惑,而謎題直到宋美齡晚年才被揭曉,宋美齡說:「這是他老家的風俗。」據說,在浙江奉化,只有這樣才能讓死去的人魂歸故里。
後來,蔣經國的遺體也就被安置在了大溪陵寢,就在蔣介石的棺槨旁邊。
隨著時間推移,諸如蔣孝文、蔣孝勇、蔣孝武等能在台灣說上話的蔣家後人都相繼離世,其餘蔣家人大都淡出大眾視野,這件事的達成也就更加遙遙無期。
其實島內也有很多人不願意其移靈,因為大溪陵寢已經成為當地的一個景點,每年為當地帶來巨額的旅遊收入,他們當然不願意讓兩蔣移靈,甚至有人提議要把陵寢搬到台北他們都極力反對。
如今,時間已經過去快半個世紀了,這件事依舊沒有下文。可能有朋友會問:「他們的屍體不會腐爛嗎?」事實上,尤其是蔣介石的屍體,可能已經腐爛地不像樣了。
據蔣介石的貼身侍衛翁元回憶,蔣介石在下葬的時候,因為宋美齡反對破壞遺體,工作人員並沒有將其內臟取出,只是給屍體注射了福爾馬林。
遺體保存並非什麼新鮮事,蘇聯就曾保留過列寧的遺體,但遺體保存一般都是要去除內髒的,即便如此,列寧的遺體還是高度腐爛,以至於不得不將其首身分離,替換上一具假的身軀,防止腐爛蔓延至頭部。
而蔣介石的遺體一沒有摘除內臟,二沒有保存在恆溫恆濕的條件下,三沒有泡在防腐液體中,只是在給屍體注射防腐劑後保存在銅棺中,用翁元的話來說:「真的已經不能看了。」
除開屍體腐敗問題,蔣介石的陵寢現在還面臨著更大的危機,後來台灣島內打算以「兩蔣陵寢每年要耗費四千兩百萬台幣,再拖下去只是無止盡的浪費預算」為借口拆除其陵寢,但最終並沒有成功。
蔣介石對母親的感情很深,王采玉含辛茹苦地將他撫養成人,對他恩深似海,而蔣介石也始終對母親念念不忘,乃至到臨死的那一刻仍在追思母親的慈容和家鄉的風貌。
蔣介石父子遺體時隔近半個世紀依然放在台灣,可能這便是命運的捉弄吧,因為蔣介石頑固地發動內戰,造成成百上千萬人失去了家園與親人,數百萬人有家難回,如今他自己也再難看一眼故土,真是何其悲惋。
參考資料:
解密蔣介石葬禮:排場之大古今罕見——央視網
蔣介石葬禮秘聞——央視網
蔣介石下葬時為何身穿七條褲子七件內衣?——中國新聞網
蔣經國病情——中外文摘
排場空前的蔣介石葬禮——參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