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三段論識破詭辯?

2022年10月14日06:27:04 歷史 1815

針對古代中國 為什麼沒有產生科學?愛因斯坦楊振寧雖然研究領域不一樣,但對古代中國 為什麼沒有科學的看法卻產生了一致性,那就是,愛因斯坦和楊振寧都認為古代中國 缺乏 演繹推理邏輯

所以我們中國人經常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行你上,不懂就別裝,等等不符合邏輯的句子。

不過博主重點強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雖然在邏輯上存在黃金法則的邏輯悖論,但並不影響價值判斷。比如,張三是一個悲觀厭世,非常想放棄自我,時刻想著自己結束生命的人,但它又缺乏有勇氣,突然有一天,他見到了正在自殺的李四,那麼 他應該如何去做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不是就形成悖論了呢?

回到演繹推理邏輯,演繹推理指的是 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比如,所有的金屬都能導電,銅是金屬,所以銅能夠導電。這就是典型的演繹推理邏輯。

演繹推理的形式有三段論、假言推理選言推理等。主張進行有組織的研究演繹推理的第一人是亞里士多德,其中三段論是最簡單的演繹推理形式。

如何用三段論識破詭辯? - 天天要聞

亞里士多德


我們平時遇到的幾乎所有的詭辯,我們都可以拿三段論駁倒它,比如:

第一句,我大晚上不睡覺刷抖音的話,這個世界就屬於我。

第二局,我熬夜刷抖音就相當於我大晚上不睡覺。

結論:所以我熬夜刷抖音的話這個世界就屬於我。

再比如:空虛是需要喝酒的,我的生活很空虛,所以我的生活需要喝酒。

這種結構就是亞里士多德著名的三段論表達,古希臘的數學家歐幾里德,是 第一個將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形式的演繹法用於構建實際知識體系的人,接著斯賓諾莎,牛頓、麥克斯韋、愛因斯坦等等,他們在創建自己的科學體系時,無不都是 用這種方法。

我們該如何理解三段論呢?

三段論的結構 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三部分構成。

大前提就是 常識性原理,是規律、法則或者定理;比如,金屬都能導電;

小前提指的是 需要我們研究的特殊情況,而且必須附屬於大前提,比如,銅屬於金屬;

結論就是 前兩個前提形成的判斷。比如,銅能導電。

那我們該如何利用三段論來識破詭辯呢?

比如:人活了幾百萬年,而我沒有活幾百萬年,所以我不是人。

這裡面的詭辯在於,第一個「人」和最後一個「人」不是一個概念,第一個人是人類整體,是集合體,而最後一個人,是指人類的單一個體,也就是多出了一個概念。三段論里只能有三個概念,如果多出一個概念就是詭辯。

除了這一條規則,邏輯學中還規定了一共四條規則幫助我們判斷詭辯

第二條,在兩個前提中沒有公共詞。比如:一切信佛的人是吃素的,一切中國和尚是吃素的,所以一切中國和尚是信佛者。

第三條,小前提錯誤。比如:他是個男人,男人都愛女人,所以他愛女人

這個例子就是小前提錯誤導致了結論錯誤,小前提是「男人都愛女人」,現代社會我們都知道,男人不但可以愛女人,而且還可以愛男人。

第四條,大前提錯誤,比如,人活著是好事,我愛的人是人,所以,我愛的人活著是好事。大前提是,人活著就是好事,我們知道,如果活著的這個人是需要負刑事責任的殺人犯呢。

所以,運用演繹的三段論來還原推論的過程,不僅可以識破別人的詭辯,也可以用來檢驗自己得出的結論是否經得起推敲。

最後強調, 「符合符邏輯的事情不一定都是真理,但是真理一定符合邏輯」。這是因為,客觀規律不會有錯誤,但是我們對客觀規律的認知可能會出現誤差。

比如 有人說,男人花心,因為你是男人,所以你肯定花心。但是事實上,比如,還是有很多好男人是不會花心的。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武則天墓前61個石人都無頭,千年來難解,1971年2位農民提供線索 - 天天要聞

武則天墓前61個石人都無頭,千年來難解,1971年2位農民提供線索

1971年,陝西乾縣兩位普通村民在田間勞作時無意間挖出一個奇異石像頭像。而這不起眼的一鋤,竟成為破解千年未解之謎的關鍵線索——武則天陵墓前六十一尊無頭石像的秘密。乾陵,一座合葬唐高宗與武則天的皇陵,歷經千年風雨與盜墓者輪番「進攻」,卻始終無
逃台國民黨高級將領:大多晚景凄涼,窮苦潦倒 - 天天要聞

逃台國民黨高級將領:大多晚景凄涼,窮苦潦倒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讓國民黨政權徹底失去了大陸的控制權,隨之而來的,是大批國民黨高級將領跟隨蔣介石撤往台灣。那時候,誰也沒想到,這個島嶼會成為他們後半生的舞台,更沒想到,許多曾經風光無限的將領,到了晚年卻過得那麼艱難。
書香傳家——徐門景孺人的家族傳承故事 - 天天要聞

書香傳家——徐門景孺人的家族傳承故事

根據《大橋徐氏族譜》記載,景孺人生於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是大橋徐氏徐達三的原配妻子。她的父親是雍正元年恩科舉人景麟祥,叔父是康熙五十二年恩科進士景考祥,表兄則是乾隆年間進士、候選知縣景鴻賓。
在良渚老街,與宋代的月重逢 - 天天要聞

在良渚老街,與宋代的月重逢

潮新聞客戶端 高堅 暮色初垂時,良渚老街悄然披上一層流動的琥珀紗衣。三孔石拱的折桂橋枕著千年良渚港,四尊石獅望柱在暖黃壁燈下褪去日間風霜,輪廓被鍍成溫潤的剪影,彷彿凝望河面的古老守望者。橋....
從「對食」到「菜戶」,古代太監宮女的別樣愛情故事 - 天天要聞

從「對食」到「菜戶」,古代太監宮女的別樣愛情故事

在古代宮廷那紅牆黃瓦、巍峨壯麗的表象之下,隱藏著無數不為人知的故事。太監與宮女,作為宮廷中龐大的服務群體,他們的生活本應是單調而乏味的,每日忙碌於伺候皇室成員,在深宮中度過漫長而孤寂的歲月。然而,在這看似冰冷、等級森嚴的宮廷里,卻滋生出了一
朱熹:一位「古代網紅」的哲學人生 - 天天要聞

朱熹:一位「古代網紅」的哲學人生

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許多名人如星辰般閃耀,其中有一位既是哲學家又是教育家的傳奇人物,他就是朱熹。沒錯,今天我們要聊的就是這位「古代網紅」,不僅因其思想深邃,更因其個性鮮明,頗具幽默感,簡直是古代的「網路紅人」!一、初出茅廬,學海無涯朱熹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