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毛主席在軍事、政治、思想等各個方面都有顯著成就,對於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毛主席獨樹一幟,提出了諸葛亮犯了三個錯誤導致他無法統一三國,並一針見血的提出自己的見解。
毛主席所說的這三個錯誤都是什麼呢?
毛主席一生嗜書如命,在古文上也有不淺的造詣。其中最愛讀的就是史書,資治通鑒,二十四史,眾多歷史書籍總是讓主席流連忘返。
根據貼身警衛和護士所說,毛主席不論去哪,都要帶很多書去,床上經常是一半擺著一摞摞的書,另一半才是睡覺的地方。
晚年時,毛主席的身體狀況大不如前,不僅很難長久站立,就連久坐一會都會渾身疼痛,即便如此,主席也沒有放棄讀書,他總是叫秘書讀書給自己聽,每天不斷。
大量歷史資料的掌握,讓毛主席對很多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都有自己的獨到的見解。
諸葛亮作為我國歷史上智慧的代表,其在經濟、政治、軍事上是一個全才,針對諸葛亮的分析和記載數不勝數,毛主席自然也不會錯過這樣的傳奇人物。
諸葛亮參與的多場戰役被奉為經典,火燒赤壁是我國歷史上經典的以少打多取得勝利的戰爭,空城計諸葛亮膽大心細,憑藉幾個殘兵和城內老弱婦孺成功抵禦司馬懿百萬大軍,他撰寫流傳下來的出師表等文學作品也令人稱道。
除了謀略,諸葛亮還極為忠心,劉備死後諸葛亮用心輔佐劉禪,為了保住蜀國江山也為了光復漢室,諸葛亮完美詮釋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意義。
諸葛亮的成就頗多,但毛主席對其評價確實悲觀的、偏向負面的,因為他並沒有完成自己的終極目標,完成北伐、光復漢室,從結果上看,諸葛亮並不是一個完美的領導者。
一代謀士諸葛亮火燒赤壁、空城計、改造弩箭,眾多成就加身,卻沒有完成光復漢室的終極夢想,偉大領袖毛主席一針見血,明確指出諸葛亮犯下的三個錯誤。
用非其人,關鍵時刻用人失誤,導致戰爭失敗,這是諸葛亮的第一個錯誤。
諸葛亮的北伐行動是站在正確的立場上的,劉備死後,諸葛亮沒有安於現狀,他知道魏國終有一天會對蜀國動手,而劉禪能力不足,一旦自己死後,蜀國面臨的很可能是分崩離析,到時內外憂患,蜀國延續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諸葛亮預見到了蜀國未來的難題,解決之法就只有向北征討曹軍,如果能夠實現漢室一統,天下擁護正主,劉禪還有延續家族的機會。
當時魏國勢大,蜀國不是對手,諸葛亮選擇了用兩年的時間休養生息,重整旗鼓。等有了一定生產能力,蜀國周邊少數民族也平定下來之後,北伐才被提上日程。
雖然做足了準備,但面對實力的巨大差距,即便是諸葛孔明也無力回天,對於他的失敗,很多文學作品包括當時百姓都歸咎於天命、歸咎於玄學,這都是因為諸葛亮之前的光芒太盛,人們不相信這樣一個近乎神的人也會失敗。
作為唯物主義的信奉者,毛主席主張實事求是,用事實說話,諸葛亮的失敗不是命運使然。
毛主席曾在與衛生組長交談的過程中表示,諸葛亮用錯了人,這是他的一大失誤。毛主席的分析中,諸葛亮不但不會用人,而且多次用錯人,致使很多關鍵戰役的失敗。
三國爭鋒之際,為了蜀國完成統一大業,諸葛亮多次領兵北伐,但仍失敗身死。作為著名的謀略家,諸葛亮的失敗在毛主席看來由三大失誤必然導致,其一便是關鍵戰役上用人有誤。
諸葛亮在重大戰役上用錯人首先就要說派遣關羽留守荊州,關羽能力超群,指揮戰鬥也沒有問題,留下一員大將鎮守關鍵城池也是正確的,但諸葛亮沒有考慮到關羽的個人性格。
諸葛亮一直以用兵如神、決勝千里著稱,指揮戰鬥經常是不親自參與,而是進行預先推演,計算出可能會出現的問題,然後給守將留下對策,諸葛亮也是給關羽留下了錦囊妙計。
北拒曹操,東和孫權。諸葛亮的安排可謂兼顧兵力和局勢,北伐進攻曹操,必然要防備曹軍偷襲後方,而聯合孫權,保證了蜀國根基穩定,也為未來蜀吳聯合打下基礎。
電視劇中的諸葛亮形象
北拒曹操沒什麼問題,壞就壞在了東和孫權上,關羽性格極為傲慢,根本瞧不上其他人,恰逢孫權兒子和關羽女兒就要喜結連理,蜀吳聯姻對蜀國來說百利而無一害,在諸葛亮的安排下本應該順利進行。
但關羽生性桀驁,面對自己的女兒要被用作政治工具,他本無力阻擋,卻逞了口舌之快,竟然對手下說孫權的犬子配不上自己的虎女,這話被有心之人傳到了孫權耳中,經過大肆渲染,東吳此時再聯姻就是低了蜀國一頭。
暴怒之下的孫權直接停止蜀吳聯合,曹操也見縫插針,發來吳魏聯合的請求,此時荊州三萬人馬,在關羽加持下面對吳魏任何一方都有一戰之力,然而面對兩軍聯合,關羽只能敗走麥城。
文學作品為了讓關羽形象足夠正面,用了關羽大意的說法為他的失敗找理由,然而現實是由於兵力上的巨大差距,即便是關羽全力以赴,也完全敵不過,這是關羽人格上的缺陷導致的,然而國家對抗中,要將過錯歸咎於領導者的用人錯誤,也就是諸葛亮錯用關羽守備大後方。
電視劇中的諸葛亮形象
面對關鍵位置的防守問題,諸葛亮只參考了兵力上的對比卻忽略了將士的個人特色,誤以為人人都會一絲不苟地執行自己的策略,將固定的策略融合軍隊氣質,也是一個領導者必須具備的能力。
第二個錯誤是沒有親自臨陣指揮,毛主席認為優秀的軍事指揮應該根據戰場變化隨時變更軍事策略,根據敵我實力變化精準進攻和防守。
上面也提到過,諸葛亮決勝千里之外是他的指揮特點,但也正是這點,讓他無法成為一場戰場的優秀指揮官,七年時間裡,諸葛亮進行了五次北伐,全都以失敗告終,這和諸葛亮無法臨陣指揮是分不開的。
北伐過程中,蜀國魏延提出了應該集中兵力,直接進攻關中,而不和魏國比拼兵力多少,全面對抗對蜀國沒有好處。這是一條有益的建議,根據自身實力進行戰略調整。
電視劇中的諸葛亮形象
然而諸葛亮卻沒有採用,仍然固執於最初的全面北伐戰略,趙雲和馬謖分兵,這讓兵力本就不佔優的蜀國更加打起仗來捉襟見肘,而當蜀國陷入苦戰時,諸葛亮沒有臨時變陣親自指揮,讓蜀軍真正走向了失敗。
馬謖街亭之戰遭遇圍困,毛主席認為此時諸葛亮可以臨時一招圍魏救趙,直取魏國伺機決戰,重創敵人的同時,而起到了策應馬謖的作用,然而諸葛亮沒有親自上場指揮,者這讓蜀軍痛失街亭。
諸葛亮也許是個優秀的謀士,但戰場之上局勢瞬息萬變,必須根據形勢臨時改變策略,這也是毛主席提到的親自指揮的重要之處。
諸葛亮一生傳奇神秘,傳聞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治國理政,無所不通,但遺憾的是他沒能完成北伐壯舉,對此毛主席列出諸葛亮三個重大錯誤,直指諸葛亮軍事能力的缺陷,展現偉人視野。
毛主席說諸葛亮的最後一個錯誤在於軍事戰略的安排,具體戰鬥的指揮只能影響一時得失,而全局戰略的安排直接為結局定下基調,而諸葛亮的戰略安排並不符合蜀國實際。
諸葛亮用兵如神,決勝千里,但卻選擇了將蜀國兵力平分各處,關羽、劉備和諸葛亮身處三地,意圖是想各處開花,然而兵力上的匱乏並不能實現諸葛亮的規劃,只會讓三個地方全都陷入苦戰。
電視劇中的諸葛亮形象
而且,更為重要的是,當時荊州和益州相距太遠,並不能形成相互支援的作用,雙方孤立之下,給了敵人各個擊破的機會。
這個策略失誤並不是偶然出現的,早在諸葛亮隆中對時就做出了分兵制衡的概念,但諸葛亮沒能預見到蜀國兵力不足的可能。
相隔時間太久,誰也不能預測得如此準確,這不是諸葛亮能力不足,但面對兵力變化沒有適時改變就是諸葛亮決策失誤了。
除了三點關鍵失誤,毛主席也提出諸葛亮在文學作品和史實記錄上的的差別,我們經常聽到的諸葛亮是文學作品中描述的用兵如神的絕代謀士,然而真實的歷史上,諸葛亮的能力是值得推敲的。
赤壁之戰上三國演習中說諸葛亮借來東風,幫助聯軍火燒連營,擊潰曹軍,這顯然是有文學誇張的成分存在,即便是諸葛亮能夠根據物候現象推測出風情雨雪,正常戰役也是建立在火攻戰略的基礎上。
因此毛主席認為,赤壁之戰的功臣是周瑜,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史學家對諸葛亮的能力都給予肯定,但毛主席從軍事角度提出了不同見解,也讓如今我們對諸葛亮這一歷史人物的評價更為客觀。
毛主席對諸葛亮的軍事指揮能力大為詬病,但也沒有進行貶低,相反,毛主席在其他方面都對諸葛亮表示肯定,首先是國家發展上,諸葛亮輔佐劉禪之後,雖然急於北伐,但也看到了蜀國現狀,採取了眾多措施幫助國家發展。
屯田制、開荒就業讓蜀國快速發展,百姓安居樂業享受了兩年的和平生活,大力發展農業說明諸葛亮明白當時國家和百姓都需要什麼,這是一個優秀領導人必須掌握的。
其次在鞏固邊防上,諸葛亮也是很有智慧的,七擒孟獲讓少數民族在心理上認同了蜀國的領導地位,也沒有造成過大的民族摩擦。
在軍事技術上,諸葛亮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中國古代注重理論和戰略,輕視技術,但諸葛亮卻明白軍事裝備的重要性,改進弩箭,讓軍隊戰鬥力顯著提高。
在面對孟獲三千藤甲軍時,弩箭作用無法發揮,諸葛亮根據藤甲製作過程,發現其使用了大量油浸泡製作藤甲,進而使用火攻,這也是諸葛亮將軍事技術融入到作戰體系中的最好證明。
文學上毛主席同樣十分欽佩諸葛亮,作為文學大家,一篇出師表將諸葛亮的才華顯露無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毛主席對這種為國忠誠也十分讚賞。
電視劇中的諸葛亮形象
以史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毛主席十分懂得歷史對國家、對個人的重要作用,他倡導身邊的人多讀史書,自己也是身體力行,詮釋著一位領導者應該在歷史中汲取知識。
毛主席對諸葛亮鞭辟入裡的評價,看似是一種批評和否定,實則是同為軍事指揮者的心心相惜,誠然我們站在上帝視角可以看到諸葛亮犯下的各種錯誤,但處於特定的歷史時期,任何決策和戰略都是可以理解的。
因此,毛主席只說諸葛亮在某個事件上犯了什麼錯誤,並沒有對諸葛亮的才能和人品進行否定,這是一代偉人的胸襟和氣度。
作為建立新中國的領導人,毛主席同樣用兵如神,相比諸葛亮有過之而無不及,兩位在自己的時代輝煌絢爛的歷史人物。
毛主席對諸葛亮的評論是跨越千年的偉人接觸,相信如果諸葛亮也知道千年之後還有這樣一位後人實現了中華大地的大一統,也會含笑九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