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王朝時期,皇子之間的奪嫡鬥爭是十分殘酷的,親兄弟之間痛下殺手的並不在少數。如唐朝時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之間的奪位之爭,最終秦王對太子痛下殺手。還有清朝時康熙一朝的九子奪嫡,最終奪嫡失敗的八阿哥不僅被改成賤名,還身死獄中。但就是在這樣一個極為殘忍的皇室之中,卻也有讓人意想不到的例外。同樣也是在唐朝時期,唐玄宗李隆基與哥哥李成器互相謙讓帝位的故事,就堪稱皇子之間的模範。
事情要追溯到唐睿宗時期,但此時李家江山不穩,朝中大權集中在武后手中。而見到這個場面,不少老臣和藩王都坐不住了,進言的進言,起兵的起兵,但最終都失敗了,還落得一個身首異處的下場。見到武后的這般手段,朝中重臣也再沒有敢出頭之人了。
雖然早期為了大權必須使用雷霆手段,但在之後,武則天也憑藉自己的政治才幹折服了眾人。之後,眼看朝中眾臣已對自己再無二心,她便逼皇帝退位,自己成為了第一位女皇帝。當時李成器還是已被冊封的太子,父皇退位後,他這個曾經的太子和其他的皇子沒少受武氏族人的欺負。
但無論何時,他總是維護著弟弟妹妹們,他雖年幼,卻也深知家庭親情的可貴。在他心裡,自己受侮辱無所謂,但不能委屈弟弟妹妹。也正因為他的這種做法,在其他皇子心中,他威望極高。世事無常,後來因為唐隆政變的爆發江山又回到了李氏手中,唐睿宗也重新坐上了皇位。
在一切塵埃落定之後,大家又開始討論皇太子的人選,很多老臣都認為應恢復李成器的太子身份。但他卻當眾拒絕了這個提議,並要將太子之位讓給三弟李隆基。他的理由是,在這場奪權的政變之中,三弟發揮的作用最大,是他誅滅了韋氏集團,為李家重回巔峰掃清了障礙。
聽聞哥哥這樣說,李隆基也不願意了。他表示自己只是做了應做之事,太子的位子本來就該是大哥的,這是眾望所歸。二人謙讓來謙讓去,誰都不肯坐這太子之位,最終還是在君臣商議之後,才同意了李成器的建議,讓更有能力的李隆基做了太子。
面對至高無上的皇位,兄弟二人不爭不搶反而相互謙讓,這件事在當時傳為了一段美談,而朝中眾臣也因此更加欽佩李成器的胸懷。面對眾人的誇讚和美言,李成器不以為然。在他心裡,他知道三弟的才幹更適合做一國之君,如果自己繼承大統,那麼面對繁重的政務自己完全應付不來。如果因此誤了大唐的國運,那自己也怕是要成為千古罪人。還是偏安一隅,與詩書為伴更適合自己。
而後面事情的發展也證明了他的選擇無比正確,他的三弟登基後大顯身手,創造出了大唐最後一個盛世,他本人則逍遙自在的過完了下半生。不得不說,有時候,看清自己的能力,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真是一件不容易卻也無比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