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東梅
孔東梅是毛主席的外孫女,多年來她撰寫了大量跟外公生平有關的書籍。2003年12月,孔東梅在新書《翻開我家的老影集—我心中的外公毛澤東》中提到了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關於毛主席的原配。
長久以來,很多人都認為楊開慧是毛主席的第一任妻子,其實這是錯誤的。孔東梅是這樣描述的,「她是外公家庭中最不為人知的一位成員。然而,這又是一個不可以被歷史忽略、被後人遺忘的成員,她就是外公的原配羅氏。」
不僅如此,孔東梅在《韶山毛氏族譜·世系表》(竹溪支)齒錄卷十五中查到了毛氏家族對羅氏的記載:
「原配羅氏,清光緒十五年己丑九月二十六丑時生,宣統二年庚戌正月初二寅時歿,葬韶山南岸土地沖楠竹,酉山卯向。」
能出現在族譜中,足以說明毛氏家族對羅氏的認可,而這也是毛主席的特別要求。那麼,羅氏為何鮮為人知,她身上又有著什麼不為人知的故事呢?毛主席對羅氏又是什麼態度?這些問題都能在這篇文章中找到答案。
青年毛主席
在中國封建社會,男尊女卑,包辦婚姻成為常態。大戶人家如此,貧窮人家更是如此,而且當時遠房表兄妹之間結為親家的現象屢見不鮮。然而,這種「親上加親」的行為,往往讓男女雙方頗受打擊,女方很可能成為犧牲品。
很遺憾,毛主席和羅氏結為夫婦,就是毛主席父親毛貽昌一手包辦的結果。毛貽昌之所以要這樣做,是因為他跟兒子之間的矛盾難以調和,尤其毛主席整日痴迷讀書,讓父子間屢屢爭吵。
1936年6月,美國戰地記者兼任北平燕京大學新聞系講師埃德加·斯諾來到陝北,期間幾次跟毛主席徹夜長談。如今我們能了解毛主席童年、少年的經歷,絕大多數都是出自斯諾的採訪記錄,毛主席詳細跟他描述了自己在走出韶山沖前所經歷的點點滴滴。
在年少經歷中,父親毛貽昌的嚴厲,讓毛主席終身都難以忘懷。毛貽昌出生時家境貧窮,他早年去當了幾年兵,積累了一筆錢財。當毛貽昌回到家鄉後,不僅贖回了父親當年典當出去的田產,還購買了一些田地。
毛貽昌
毛貽昌當兵期間還漲了不少見識,靠著精明的頭腦和經營才能,使得家境逐漸好轉。顯然,毛貽昌在當時是一個既平凡又不平凡的農民,他身上集中體現了中國最普通勞動人民的克勤克儉、刻苦耐勞等優秀品格,這些寶貴的品質無疑對年少的毛主席產生了潛移默化影響。
關於自己出生時家境情況,毛主席是這樣對斯諾說的:
「我父親原是一個貧農,年輕的時候,因為負債過多而只好去當兵。他當了好多年的兵。後來,他回到我出生的村子,做小生意和別的營生,克勤克儉,攢積下一點錢,買回了他的地。這時我家有十五畝田地,成了中農,靠此每年可以收六十擔谷。一家五口一年共吃三十五擔—即每人七擔左右——這樣每年還有二十五擔剩餘。我的父親利用這些剩餘,又積蓄了一點資本,後來又買了七畝地,這樣我家就有『富』農的地位了。那時候我家每年可以收八十四擔谷。」
但是,相比孩子的未來,毛貽昌非常實際,並不期望他們飛黃騰達,只要能經營好這份家業就可以了。毛主席正式進入私塾讀書前,在外婆家生活了多年,受舅舅影響讀了很多書。南岸私塾塾師鄒春培認為毛主席前途不可限量,便對毛貽昌說:「令郎有朝一日定會名登高科,光宗耀祖。」
文七妹和三個兒子合影
毛貽昌只是笑了笑,他不以為然地說:「種田人家的子弟,不稀罕功名利祿,只要算得幾筆數,記得幾筆賬,寫得幾句來往信札,就要得了。」毛貽昌這樣看待讀書,出現的結果就是毛主席每天必須記賬,農忙時需要下田干農活。
毛主席對此很不滿,他對斯諾說:「他是一個嚴格的監工,看不得我閑著;如果沒有帳要記,就叫我去做農活。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兩個弟弟。」據資料,毛主席在13歲到15歲停學在家,一有空就坐在房間里看書,毛貽昌大為不滿。
1906年冬天的一天,父子倆的矛盾徹底爆發。那天毛貽昌在家中設宴招待客人,因為來客很多,毛主席則在房間里看書痴迷,忘記出來幫忙。毛貽昌則推門而入大罵起來,毛主席則不顧一切衝出房間,一邊跑一邊大喊要離家出走。
母親文七妹嚇壞了,連忙呼喊丈夫一起追趕。在一口水塘旁,毛主席表示如果不讓他看書,就跳下去。或許看到兒子如此執著讀書,毛貽昌在妻子勸說下妥協了。毛主席對斯諾也提到了這一點:
「我跑到一個池塘旁邊,恫嚇說如果他再走近一步,我就要跳下去。在這種情況下,雙方都提出了停止內戰的要求和反要求。父親堅持要我磕頭認錯。我表示如果他答應不打我,我可以跪一條腿磕頭。戰爭就這樣結束了。」
文七妹
此事過後,毛貽昌越來越認為自己必須要做一些什麼,他想到了給兒子包辦娶妻,這樣兒子就能安心下來經營這份家業。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羅氏進入了毛貽昌的視野中,他認為這個女孩跟兒子很般配。
羅氏,全名羅一秀,1889年10月出生於湘潭縣楊林鄉赤衛村樓門前,她比毛主席大4歲。羅一秀家境較好,她的家族跟毛家關係密切。羅一秀的祖母是毛詠堂的大女兒,她跟毛主席祖父毛翼臣是堂兄妹關係。
羅一秀的父親羅鶴樓讀過不少書,加上有不少田產,一家人其樂融融。羅一秀是家中的長女,故稱為「大秀」。善於持家的羅鶴樓對孩子們教育嚴格,羅一秀也逐漸成為一位持家能手,當地有不少人上門提親。
毛貽昌得知後,多次前往羅鶴樓家,他對羅一秀非常滿意,兩家人商議後都認為這門親事門當戶對,便將親事定了下來。1907年,18歲的羅一秀嫁到韶山沖。那天,毛貽昌格外高興,他在家中大擺宴席,幾乎所有親朋好友都來到家中祝賀。
毛主席故居
然而,毛主席卻不高興,讀了多年的書,他早已對包辦婚姻不滿。可對於父親的安排,他無法改變什麼,只能默默承受這一切,唯一能做的就是配合完成這一個儀式。毛主席說:「可是我從來沒有和她一起生活過——後來也沒有。我並不認為她是我的妻子,這時也沒有想到她。」
羅一秀嫁到韶山沖後,生性善良的她很快得到公婆的認可,鄰居們也逐漸對她大為稱讚。文七妹身體不太好,羅一秀便承擔了所有家務活,她把家裡打理得井井有條,一有空還到田地里幫忙干農活。
這一切都被毛主席看在眼中,也深知羅一秀是一位好妻子,可他就是無法接受這樁婚事,整日把自己反鎖在房間里看書。毛主席對羅一秀的態度被父母看在眼中,原本毛貽昌希望兒子承擔起經營家庭的責任,如今兩人幾乎不說話,可他又無法改變兒子。
命運有時就是難以捉摸,羅一秀身體很快出現了問題。1910年大年初二清晨,羅一秀因病去世,年僅21歲。羅一秀英年早逝,這給毛主席極大的刺激,他對妻子充滿同情,他憎惡封建式的包辦婚姻,產生了改造這個社會的想法。
毛主席給父母掃墓
羅一秀葬禮結束後,葬在韶山沖楠竹圫一處山坡上,這距離後來的毛主席父母墓地不遠,可惜後來湖南軍閥派人來韶山沖破壞毛主席先祖墳地時,鄉親們為保護墓地,對毛主席家祖墳進行遷移,期間羅一秀墳冢被平掉,遺憾後來沒有恢復,便無法找到準確位置了。
在羅一秀去世當年秋天,毛主席開始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步,離開了閉塞的韶山沖,去了湘鄉東山小學堂讀書。孔東梅也認為這是外公命運改變的一步,「羅氏因病去世—有人說是患了痢疾,在缺醫少葯的農村,已是足以奪命的惡疾。當時她才21歲。這年秋天,外公做出了離開韶山去湘鄉讀書的決定,從此開闢了真正屬於他的人生新天地。」
羅一秀雖然去世了,可毛主席對羅家充滿感情,始終關心著羅家情況。1911年春,毛主席要去省城長沙讀書。當時正值插秧季節,毛主席出發前專門來岳父家幫忙,這讓羅鶴樓非常感動。
1925年春節,毛主席攜妻子楊開慧回到家鄉養病,目的是「放火燒荒」,點燃家鄉農民革命的熱情,期間多次去看望「前岳父」,盡最大努力幫羅鶴樓解決了一些困難,還在一起吃了好幾頓飯。
毛主席和楊開慧
毛主席對羅家的關心一直持續到建國後,這是很多人沒有想到的。在中國各地,修族譜是一件無比重要的事情,韶山沖更是如此。毛氏家族來到韶山沖生活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需要全力解決生存問題,社會生活尚比較簡單,人們無多少時間訓練禮儀。
隨著毛氏家族壯大,編修族譜被提上日程。據資料,韶山沖毛氏族譜創立於乾隆二年(1737年),可惜該族譜早已遺失。光緒七年(1881年)毛氏二修族譜時專門制定了家規,其中第一條便規定:
「孝悌為百行之原,固人道之所當盡。凡為子弟者,務宜服務奉養以事親,遜順恭讓以盡弟。苟有不孝養父母,不弟事兄長,大則忤逆違悖,小則言語撞觸,族長傳祠,從重懲戒,訓之不悛,送官究治。」
新中國成立後,韶山沖毛氏族人準備再次修族譜。當毛主席看了初稿後,特意給領頭人寫信,叮囑他一定要將羅一秀寫入族譜中,儘管羅一秀已經病逝多年。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毛主席此舉就是對羅一秀的認可,於是就有了本文開始那一幕,孔東梅在族譜中看到了關於對羅一秀的記載。
毛主席
1950年1月,毛主席收到一封署名為黃譜臣的來信,信中他告訴自己目前在廣西柳州鐵路部門工作,希望毛主席能安排他回到家鄉工作。
毛主席對黃譜臣不陌生,他很快回信一封:
「一月二十四日來信收到,很高興。只在廣西鐵路方面工作,很好,希望你繼續努力此項工作,不必往別處,也不必回鄉。你的夫人是否仍是羅鶴樓先生的次女,如是,請替我向她致問候之意。」
毛主席這封信寫得很有原則,既關心羅家情況,又沒有搞特殊。1950年5月,毛主席派長子毛岸英回長沙,他專門叮囑兒子一定要代他回韶山沖看看鄉親們,這時羅鶴樓已去世多年。臨行前,毛主席反覆叮囑兒子要看哪些人、送什麼禮品等,尤其提到了要看看羅石泉。
羅石泉是羅鶴樓的胞弟,早年積极參加革命,後被敵人抓捕,直到1941年才出獄。羅石泉出獄後生活困難,毛主席得知後專門寄給一筆錢,助他度過了難關。毛岸英回到韶山沖後,謹遵父親要求,一一拜訪鄉親們,還特意通知羅石泉來見面。
毛岸英回到韶山沖
毛岸英詳細了解羅石泉生活情況、對政府有何要求等,分別時還送給他200塊錢以及一盒茶葉。羅石泉感動得熱淚盈眶,他當即給毛主席寫了一封信,表達了感謝之情。羅石泉還在信中表示自己希望去北京看看,希望毛主席能批准。
毛主席向來不允許搞特殊,對親人更是如此,他多次對身邊工作人員說:「凡是要求到北京來看我的,現在一律不準來。來了也不見。凡是要求安排工作的,一律謝絕,我這裡不介紹,不推薦,不說話。」
如今收到羅石泉的來信,毛主席猶豫了,最終他破例了。這顯然是因為羅一秀的緣故,羅石泉在北京期間,所有花費都是毛主席用工資來支付的,還專門陪著他遊覽了中南海。
縱觀羅一秀的一生只能短暫21年時間,無疑充滿著悲劇色彩。可毛主席一直沒有忘記羅一秀,即便他後來成為國家主席,反而更加關注羅家人的生活情況,還為她多次破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