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3月26日,曾擔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陳永貴在北京病逝。在他去世後,追悼會要採用什麼樣的規格,就成了家人最頭疼的一個問題。
其實,陳永貴臨終前就曾經囑咐他們葬禮一切從簡,但由於他擔任過國務院副總理一職,如果追悼會的規格太低,難免會引起別人惡意的揣測。如果舉辦得太隆重,又會被批評不遵守制度,無論是哪種情況,都是大家最不想看到的結果。
就在眾人進退兩難之際,鄧小平的一句話為他們指明了方向:陳永貴同志的追悼會應該按照副總理的規格進行。
陳永貴
這位農民副總理的追悼會為什麼會招致大眾的非議?一切還要從陳永貴本人的經歷說起。
1915年,陳永貴出生於山西省昔陽縣石山村的一戶農民家庭,由於家境貧寒,全家人只能靠幾畝薄田艱難度日,儘管父親每天都勤勤懇懇地到田裡幹活,但還是養活不了那麼多人。
他們的生活本就十分艱難,誰知屋漏偏逢連陰雨,山西突然遭遇了一場大旱,農民種下的莊稼顆粒無收,許多人來不及逃難就被活生生地餓死。
旱災
陳永貴的父親為了從地主手裡換取一些糧食,只好忍痛賣掉了自己的妻子和大女兒。
在那個蒙昧的年代,女人根本沒有自己的話語權。儘管她們並不想和親人分離,但還是擺脫不了被拋棄的命運。
最終,陳永貴的母親被賣到了隔壁縣,他的姐姐則是被賣到了昔陽縣的另一個村,成為了別人的童養媳,這讓陳永貴第一次意識到了糧食的重要性。
豐收的糧食
即使如此,陳永貴家裡的狀況也沒有得到絲毫改善,隨著旱災發展得越來越嚴重,很多人被迫逃離了家鄉,後來,陳永貴的父親就帶著年僅五歲的他逃到了大寨村,自此以後,父子二人相依為命,在大寨村安了家。
雖然離開了家鄉,但陳永貴的父親從未忘記,自己為了活命狠心拋棄了妻子和女兒,在良心的譴責下,他最終決定通過自殺來尋求解脫。父親去世後,11歲的陳永貴就此成了孤兒。
為了活下來,小小年紀的陳永貴只能通過替人放羊來換取一點吃的。
放羊的孩子
生活的苦難並沒有摧毀陳永貴求生的渴望。雖然他失去了上學的機會,但由於陳永貴吃苦耐勞,干農活也是一把好手,不久之後,他就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一位貴人。
在新中國成立前,農村普遍實行的是農村合作社制度,每個村民都要靠自己的勞動換取工分,工分越多,分到的糧食就越多。
大寨村的村民賈進才十分同情陳永貴的身世,也看中了這個年輕人踏實能幹,就主動邀請他加入了自己的互助勞動小組。
人民公社遺址
加入小組之後,陳永貴就逐漸顯示出了自己的能力。為了提高村民們的生產效率,陳永貴就主動和組員商量工作分配計劃,確保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完成生產計劃。
在他的帶領下,互助勞動小組發展得越來越好,隨著組員人數的不斷增加,賈進才就提議讓他另外成立新的勞動小組。
組建了自己的團隊之後,陳永貴就更加賣力地勞動,他每天都在想方設法提高土地的產量。就這樣,陳永貴憑著出色的能力,在大寨村打出了自己的名聲。
陳永貴
1948年,在賈進才的推薦下,陳永貴成功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後來,賈進才看中了陳永貴身上的潛力,他就極力推薦陳永貴擔任大寨村支部書記。
陳永貴上任之後,就肩負起了帶著大家共同致富的重任。
他一邊帶著村民開墾荒地,研究提高糧食產量的做法,一邊組織大家修建水渠,創新了灌溉農田的方法。
在陳永貴的帶領下,村民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大寨村的面貌也煥然一新。
大寨村
就在他帶著大家齊心協力搞生產的時候,老天爺卻給陳永貴出了一道難題。
1963年,大寨村接連遭遇了洪水、風災、乾旱和泥石流災害,大家辛苦勞作的成果全都被毀於一旦,陳永貴根本顧不上難過,為了挽回大家的損失,他結合自己多年來的勞動經驗,不僅帶領村民將一個斜掛的山坡改造成了梯田,還把一大片鋪滿了亂石的土地開墾成了良田。
在他的帶領下,大寨村不僅熬過了接連不斷的天災,還向國家上繳了價值高達二十四萬的商品糧,這個消息引起了全國人民的注意。隨後,不少農民專門到大寨村向陳永貴請教提高糧食產量的方法。
陳永貴在成功改造了梯田之後,就開始思考如何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他在對全村的荒地進行了實地考察之後,最終向村民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他要在狼窩掌製造人工梯田。
狼窩掌總面積87912平方米,是大寨村裡荒廢已久的一條幹河溝,它不僅地勢陡峭,而且水土流失問題嚴重,難以種植莊稼。
但這些問題在陳永貴面前根本不值一提,他堅信人定勝天,為了充分利用這片廣袤的土地,陳永貴帶領村民一心投入到了製造人工梯田的大工程上,全村人三年造田150畝,這是一個相當了不起的成果。
狼窩掌大壩
為了保證這片土地可以收穫莊稼,陳永貴又帶著大家修建大壩,但卻兩次都被洪水衝垮,直到1957年,大寨村民再次合作修築大壩,還灌注了厚厚的石灰漿,終於修建了一條沖不垮的大壩。
憑著這些新增的土地,陳永貴帶領全村實現了畝產量從130斤到800斤的巨大飛躍。
後來,毛主席偶然間得知了他帶著村民開墾荒地戰勝天災的事迹,為了表示自己對他的欣賞,毛主席不僅邀請陳永貴到北京做農業生產的專項報告,就連生日宴上也讓他坐在自己的身邊,這是別人夢寐以求的殊榮。
陳永貴與毛主席合照
在中央的賞識下,陳永貴的仕途越來越順,他從大寨村一個小小的村支書,一步步坐上了山西省委書記的位置。
或許陳永貴自己也想不到,他文化水平雖然不高,但卻受到了國家如此的重用。更讓他意外的是,省委書記這個職位並不是他人生的終點。
1975年1月,周總理特地找到陳永貴,告訴了他一個重磅消息:中央決定讓陳永貴擔任副總理,分管農業生產工作,希望能藉助他的經驗,幫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
工作中的陳永貴
陳永貴得知了這個消息之後,就極力推託,因為他覺得自己的文化素養和理論知識都存在很大不足,並不能勝任這個職位,但在毛主席的勸說下,陳永貴最終還是毅然決然地扛起了這個重擔。
1975年9月,經毛主席提議,中央政治局決定,在山西省昔陽縣大寨村舉行全國第一次農業學大寨會議,正是在這次會議上,陳永貴與鄧小平有了第一次近距離的接觸。
農業學大寨運動
鄧小平作為中央工作的主要負責人,在大會開幕式上發表了重要的講話。他不僅高度評價了大寨的生產運動,還提出了學習大寨生產經驗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學大寨,請大家注意,不要只看到糧食產量。要研究大寨、昔陽的一些具體政策。」他的這次講話讓陳永貴備受鼓舞。
會議結束之後,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鄧小平,與陳永貴密切配合,極大地推動了全國農業學大寨運動。據資料記載,隨著農業學大寨運動的開展,全國農田的有效灌溉面積每年遞增110萬公頃,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大提高。
灌溉農田
就在鄧小平支持陳永貴抓緊生產運動的同時,一場有預謀的政治運動卻讓鄧小平陷入了艱難的處境。
在當時一邊倒的輿論風向中,陳永貴卻始終堅定不移地尊重和支持鄧小平,儘管他自己也因此受到了排擠,但陳永貴卻從未動搖過自己的立場。
風波平息之後,對於是否支持鄧小平復出主持工作這個問題,陳永貴認為:毛主席周總理百年之後,能夠支撐中國這個大廈的,只有鄧小平。因此,他堅定地投出了贊成票,在鄧小平成功復出之後,兩人在工作上的配合也更加默契。
鄧小平與陳永貴合照
1978年,安徽省鳳陽縣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個符合生產實際的勞動模式迅速得到了中央的支持,隨著生產力水平的發展,人民公社制度解體,依託公社制度而生的農業學大寨運動因此被終止。
與此同時,接近尾聲的昔陽西水東調工程也被迫中止,陳永貴對此十分痛心,因為一旦工程修建完成,就可以徹底解決昔陽水源匱乏的問題。
令他沒想到的是,自己還沒來得及向中央請求重啟昔陽的工程,社會上就突然出現了一大批對他的誹謗和污衊,昔陽的一些幹部因此受到了排擠,這讓陳永貴十分自責,認為是自己連累到了他們。
陳永貴到鄉村視察
更讓陳永貴心寒的是,當他陷入輿論的壓力之後,一些曾經被他提拔的官員居然趁機落井下石,編造各種「揭發」信件向中央舉報他在工作中的問題。
鄧小平得知了這個情況之後,就當著陳永貴的面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學大寨沒有錯,我有機會還要去大寨,他們罵他們的,我去我的,一定要實事求是地對大寨……儘管當時陳永貴一言不發,但他的內心也因此得到了安慰。
1980年9月,陳永貴主動向中央請求辭去國務院副總理一職,中央再三挽留也沒能改變他的想法,只好同意了他的請求。
晚年的陳永貴
陳永貴辭職之後,鄧小平特意和他暢談了兩個小時,儘管當時社會上還存在一些對大寨運動表示質疑的聲音,但不久之後,鄧小平就對農業學大寨運動做了深入客觀的總結。在他的影響下,輿論界對陳永貴的評價逐步走向了公正。
在對陳永貴辭職後的生活安排上,鄧小平堅持保留陳永貴之前的待遇不變,不僅每個月照常發給他數目不菲的生活費,還安排組織上把他和家人的戶口轉入北京。
陳永貴一生質樸,他感恩中央對自己和家人的照顧,但在辭職之後,陳永貴就堅持搬離了擔任副總理時居住的房子,他還把家人的戶口重新遷回了老家。
陳永貴故居
1985年,陳永貴被確診為肺癌晚期,鄧小平得知了這個消息之後,就立即安排最好的醫療團隊進行會診,還時常派身邊的工作人員前去探望他。
1986年3月26日,陳永貴的生命終於走到了盡頭,他在臨終前特意叮囑家人,葬禮一切從簡,隨後便溘然長逝,享年71歲。
陳永貴逝世的消息一經公開,就激起了全國人民的關注,老百姓感念他曾經對農業生產的奉獻,都對這位農民副總理的離去感到痛心。
陳永貴追悼會
在舉辦追悼會的時候,陳永貴的家人又犯了難:雖說要一切從簡,但如果太冷清的話,難免會招來好事者的冷嘲熱諷,如果舉辦得太隆重,又會被人指責不遵守規格。
鄧小平得知了這個消息之後,僅用一句話就替他們做出了決定:陳永貴同志的追悼會應該按照副總理的規格進行。
雖然陳永貴已經離開了我們,但他將自己畢生的心血全都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也始終牽掛著人民,這位農民出身的好總理,將會永遠活在大家心中。
陳永貴在大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