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萬簡介:
張之萬(1811年-1897年),字子青,號鑾坡,直隸南皮(今河北省滄州市南皮縣劉八里鄉雙廟村)人,張之洞堂兄。晚清大臣,著名書畫家。是清朝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元老。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進士第一名(狀元)。光緒二年(1876年),任河南巡撫,移督漕運,歷任江蘇巡撫、閩浙總督。光緒八年(1882年),任兵部尚書,後調刑部。光緒十年(1884年),到軍機處,兼任吏部尚書。升任協辦大學土、體仁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因年邁請辭回鄉。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壽終,年八十七歲,贈太保,謚文達,入祀賢良祠。
2021年6月16日,被南皮縣人民政府列入「著名人物」
張之萬像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七月初八,張之萬出生於河北南皮。
嘉慶十九年(1814年), 4歲的張之萬開始讀書。
道光八年 (1828年), 進縣學為秀才。
道光十七年(1837年),時逢每十二年(逢酉年)一次的選貢生,張之萬被選拔為貢生,送京城國子監讀書。
道光十九年(1839年), 以七品京官分發到刑部浙江司學習行走。
道光二十年 (1840年), 應鄉試中舉人,中舉後仍在刑部任職。
初入仕途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 ,張之萬入京會試、殿試,中進士第一名狀元(中進士的「金榜」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授翰林院修撰.。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任湖北副考官。
咸豐元年(1851年),任河南正考官。
咸豐二年(1852年)八月,出任河南學政,由侍讀,遷升為內閣學士。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對策,以一甲第一名狀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
靜海之戰
咸豐三年(1853年),林鳳祥、楊開芳率太平軍進攻河南,攻破歸德、睢縣一帶,進逼省城開封。張之萬請求調直隸、山東、陝西、安徽四省軍隊鎮壓,親自帶頭捐獻軍餉,致太平軍北伐受阻。
咸豐四年 (1854年),太平軍進攻直隸,連克交河、南皮、滄州、青縣、靜海等地,前鋒逼近天津,大敗納爾經額於臨銘關。張之萬請求在靜海、獨流一帶圍攻太平軍北伐軍,北伐軍彈盡糧絕,又無援軍,突圍南下。張之萬因此有功得到嘉獎。
督辦團練
咸豐六年(1856年),調入北京,充日講起居注官,又由愛新覺羅·奕譞推薦入值上書房。
咸豐八年 (1858年),教授愛新覺羅·奕詒、愛新覺羅·奕譓兩郡王讀書。
咸豐九年(1859年),補授翰林院侍讀,任會試同考官。七月,英法聯軍進攻大沽口,張之萬奉命與軍機大臣焦祜瀛、御史陳鴻翊督辦團練。張之萬聘張克明、黃四海為部下武官。
咸豐十年(1860年),任會試同考官。
平定捻軍
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豐帝去世,同治繼位。咸豐去世前,給同治留了八位輔政大臣總攝朝政。慈禧不滿,張之萬參與發動辛酉政變,八大輔政大臣被剷除。事後,張之萬受到慈禧重用,署工部侍郎,提為內閣學士。
同治元年(1862年),擢禮部右侍郎,兼署工部左侍郎。三月,奉召與太常寺卿許彭壽等編纂《治平寶鑒》。書成,深得慈禧歡心和賞識,賞賚珍物甚多。
十一月,張之萬授河南巡撫。不久,先後數次上疏,力主變通折漕、改革地方稅收辦法,得清廷信任。
江蘇巡撫
同治九年 (1870年)閏十月,張之萬接到吏部「文件」調江蘇巡撫。冬天,張之萬與家人出發到蘇州出任江蘇巡撫,以拙政園為辦公場所,與家人生活在一起。十二月二十七日,顧文彬從京城回蘇州拜見張之萬,因故沒見到。
同治十年(1871年)正月初九日,蘇州織造部堂德靜山在湖廣會館宴請張之萬、顧文彬等十四人。十九日,張之萬回請顧文彬等同僚。九月初七日,張之萬即被朝廷任命為閩浙總督。十月,因年逾七旬,奏請回藉養親。冬,張之萬告養之後並沒有離開蘇州,他與弟弟張子京居住在拙政園會客,拙政園經過張之萬經營修治,漸復舊觀。
同治十一年(1872年)正月,張之萬將拙政園改為「八旗奉直會館」。
光緒三年(1877年)正月,張之萬母親病逝,蘇州官紳兩界的朋友們紛紛到八旗奉直會館弔唁。八月中旬,張之萬與家人從齊門坐船,扶柩離開蘇州,北上回南皮。
授大學士
光緒八年(1882年)一月,張之萬歸隱十年後再度復召入京,授兵部尚書(國防部長),賜紫禁城騎馬。
光緒九年 (1883年),補調刑部尚書。
光緒十年 (1884年)三月,中法戰爭爆發,清軍在越南北圻喪師失地,慈禧下令,軍機處全體下崗。由張之萬等組成的新的軍機處,處理緊要突發事件。這就是清史上的「甲申易樞」。張之萬兼署吏部尚書,協助慈禧向各省索款,籌建頤和園事宜。九月,充上書房總師傅。
光緒十一年(1885年)十一月,授協辦大學士,又入軍機處兼署刑部尚書。
光緒十二年(1886年),賞穿黃馬褂。十月,充會典館正總裁。
光緒十五年 (1889年),授體仁閣大學士,總理戶部事務。光緒帝大婚,授體仁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銜,賜西苑門內乘坐肩輿,僅有張之萬和愛新覺羅·奕譞有這種待遇。
光緒十八年(1892年) ,轉東閣大學士。
入賢良祠
光緒二十年 (1894年),以總辦慈禧六旬萬壽慶典, 賞雙眼花翎,賜用紫韁。以年邁免值軍機,甲午恩科殿試閱卷大臣。
樞衡介祉」匾額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85歲的張之萬因年邁四次請辭,才免值軍機回南皮家鄉養老。慈禧賜「樞衡介祉」匾額(藏於滄州市博物館)。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五月十五日,壽終,享年八十七歲。因生前鎮壓農民起義「功",賞陀螺經被,照大學士例體恤,贈太傅,謚文達,入祭賢良祠。
主要成就
政治
張之萬奉旨到河南按察,詳勘河南巡撫鄭元善及州縣官吏擅殺、罰銀、浮收、苛派等情形,回朝實奏,鄭元善降職為道台,知縣任桂、副將楊飛雄被革職、降級,此舉令張之萬名聲大震。同治元年(1862年),張之萬參劾功勛寵臣勝保,至同治二年(1863年)勝保被賜自盡。張之萬勤政不渝,剛正不阿,曾一日三本奏摺。
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張之萬族弟張之洞任湖廣總督主戰。張之萬因了解中日雙方實力和實情,堅持主和。甲午戰爭以馬關條約為結局。
軍事
同治元年(1862年),張之萬授河南巡撫。搜集軍隊的實際情況、審查地形、挑選騎兵。規定漕糧每石折銀4兩,以2兩轉部庫,1兩作為省軍餉,余為各級官吏辦公所用,解決了省財政困難,有了穩定的軍餉。河南省境內流竄於周邊六省的捻軍有五強,張之萬撫豫期間平了四強。
同治五年(1866年)八月,張之萬調任漕運總督,亦例兼兵部侍郎及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統轄「漕標」七營。十月,捻入徐州,張之萬以里下河為江淮財富,部署諸將嚴防之。
光緒十年(1884年) 朝廷詔書軍機大臣張之萬管理樞密。中法戰爭,張之萬奏請以兩江總督左宗棠舊部王德榜鎮守鎮南關,張之洞為兩廣總督,啟用馮子材攻克越南諒山,簽訂了《中法停戰條例》。自鴉片戰爭以來,「無一城之割,一粟之償」的戰爭,張之萬樞密之功也。
經濟
張之萬關注民生,在河南巡撫和江蘇巡撫任內,都注重興修水利。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大決於銅瓦廂,全河分三股東北穿運河合流奪大清河入海。在此情況下,如何治理,議者不一。張之萬依自己的經驗,經過多方面調查,在掌握大量實際資料的情況下,提出了見解和解決辦法,故而於同治六年(1867)寫作了《治河芻言》,上奏朝廷,並作為專著出版。同治十年(1871年),兩江總督曾國藩、江蘇巡撫張之萬奏准大修寶山縣江西土塘石塘。同年,江蘇巡撫張之萬請設水利局,興修三吳水利。並用挖泥機船疏浚吳淞江黃渡至新閘一百四十丈。」(《上海市地情資料庫》)「同治十年(1871年)至同治十二年(1873年),江蘇巡撫張之萬設水利局,修元和、吳江、震澤三縣塘路泄水涵洞103處,建橋30座,修7座。」(《蘇州地方志》)造福人民,澤被蒼生。
思想
張之萬主張「以禮義治人,以廉恥立人。」知羞恥,就能講清廉,做事才能合乎道德。張之萬給子孫的格言:「教子孫兩條正路惟耕惟讀,遵先代三尺遺言克勤克儉。」以勤儉作為廉明的基礎。張之萬重孝悌,張之萬自道光十七年(1837年)選為拔貢生赴京,中狀元後久任京官;至同治元年(1862年)署河南巡撫,後又歷任河道總督和漕運總督。老母孟氏一直與其弟之京安居南皮縣。在這30餘年中,張之萬回南皮省親,與隨從人員回家,從來不許縣府官員迎送。夏季穿麻質夏布衣服,其他季穿棉質土布衣服,一副布衣宰相的平民形象。張之萬平時愛吃山藥和玉米面粥,雖有廚師可做酒席,只用來招待貴客,平時家人都是以素食為主。張之萬早在咸豐六年(1856年),時任日講起居注官,即上奏朝廷《請頒發孝經疏》,以廣教化。
張之萬重孝悌,61歲便主動辭去位高權重的閩浙總督一職,以孝敬84歲重病的老母為由,自請休致(退休)。其主動辭官的舉動,在古往今來的為官從政史上十分難得,在官場士林贏得極高的聲譽,眾口一辭讚揚他志趣高潔,事母至孝,頗令人敬佩。以清廉自勵的張之洞對這位堂兄更是欽仰不已。在中國歷史上兄弟二人同朝入閣拜相的只有張之萬、張之洞二人。張之洞出任封疆大吏、治鄂18年,推行洋務運動,張之萬調京入閣為官給予了各方面的支持。
書畫
張之萬工詩詞、擅書畫,畫承家學,抽暇便寄情書畫,以文會友,與大學士李鴻藻為首的清流派潘祖蔭、吳大澂、陳寶琛等名人交厚,書畫往來。張之萬繪畫、書法、文章、詩、楹聯皆精。書精小楷,唐法晉韻,兼擅其勝。書法雄峻秀逸,畫得王時敏神髓,山水畫與戴熙志趣相契並齊名,有「南戴北張」之稱。《中國美術辭典》:「善畫山水,傾心於王翚,用筆綿邈,骨秀神清。晚年筆簡意淡,頗見蒼潤。與戴熙討論畫學,最為相契,時稱『南戴北張』。書精小楷,唐法晉韻,兼擅其勝。傳世作品有同治十二年(1873年)作《溪山幽遠圖》軸,圖錄於《名人書畫集》;光緒三年(1877)作《柳湖春靄圖》軸,圖錄於《神州國光集》。」「清季大臣,善書者首推翁同龢,工繪事者則推張之萬。」張之萬的小楷沒有字帖出版,存世於北京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張之萬1037本奏摺中,有486本硃批奏摺(原件)。傳世有《張文達公遺集》。
泊頭清真寺藏有張之萬書寫的 「清真垂教」匾額。洛陽民俗博物館藏有張之萬書寫的「義高恩享」匾額。西藏自治區檔案館藏有清朝慈禧賜給十三世達賴喇嘛親筆畫,長155厘米、寬53厘米。畫上有張之萬題詩:「在山為幽芳,出山為國香,茶蘭得相會,御筆友其祥。」
人物評價
報刊評價
人民網:清朝從順治三年(1646年)到光緒三十年(1904年),260餘年間一共產生了118個狀元。在118個狀元里,只有11人官居宰相,張之萬在當時的政治舞台和實業領域有過重大建樹,成為「狀元宰相」。
湖北日報:張之萬是晚清名臣,享年87歲,是中國歷史上最高壽的狀元。
文史精華:先有張之萬,後有張之洞。
名人評價
潘世恩:將來好傳我衣缽。
張亨嘉:張之萬於兵事,若有神授,儒臣治軍,風采隱然。
杜中州:研究張之洞離不開張之萬,張之萬是張之洞族兄。在從政方面兩個人互相扶持。張之萬在平定國亂,治理黃河上政績很大。在藝術上成績非凡。山水畫上號稱「南戴(熙)北張」,詩文成就之高當時公認。
張哲蓀:中國考出了610位文狀元。其中,清代114位,河北省佔4位,張之萬是其中之一。在中國歷史上,兄弟二人同朝入閣拜相的只有張之萬、張之洞二人。張之萬是歷代狀元中最高壽者,歷事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
軼事典故
河北梆子
張之萬的母親去世,張之萬邀請孫葆元出任喪禮「點主官」,孫家戲班帶去《秦雪梅弔孝》,大受歡迎和讚譽。時而高亢激越、時而悲涼哀婉的唱腔,讓張之萬極為震撼,自此張之萬對梆子戲更加熱愛,並漸成票友。《清朝野史大觀》記載:「張相亦能自唱戲,花廳中無他陳設,帽架上置紗帽兩頂,欲演戲時,即自戴之。張相好梆子戲,京城梆子戲之盛,由張相始。」在張之萬的力推下,河北梆子走入宮廷,河北梆子自京津走向全國各地,風靡一時,形成了中國北方一個頗具影響力的劇種。
南皮窩頭
清末的一天,慈禧太后召見軍機大臣張之萬時,問及農村百姓經常吃什麼,張之萬答「窩頭」。慈禧便想嘗嘗窩頭的滋味,張之萬立即派人回老家南皮,精工細做,蒸好兩鍋窩頭,馳送京城,供呈太后品嘗。慈禧用後大悅,遂將南皮窩頭定為「御膳食品」。由此,南皮窩頭走進深宮大院,併名聲遠揚,成為名吃。2013年,祁家御膳窩頭被評為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子青之馬
張之萬養了一匹紅馬,非常神勇,曾經日行千里,卻沒有氣喘吁吁。有一個軍人看見非常喜愛,派人來買,張之萬不答應。那人一定要買,張之萬無奈,於是讓那人牽了去。沒過幾天,馬被送了回來,張之萬很奇怪,詢問緣故,那人說:「剛剛騎上去,就被馬掀了下來。連連換了幾個人,都被掀了下來。這匹馬是劣馬,於是退回來。」張之萬求之不得,於是退回了錢收回了馬。等到張之萬乘馬時,非常溫馴,和以前一樣。原來是這匹馬希望跟隨主人。
後世紀念
張之萬墓
據《南皮縣誌》記述:「清張之萬墓,雙廟北,1954年被盜,毀壞」。
張之萬宅
張之萬宅,位於江蘇省蘇州市拙政園內東部,保留完整。
張之萬的書畫:
中國歷史上的科舉制度自隋唐始,到清未止,沿用了1300多年。科舉制對於政治、經濟、文化、思想、民俗以至民族性格的深刻廣泛的影響,是很少有一種「制度」能夠和它相比的。它的出現,是社會進步的反映。在古代社會是最公開、公平選拔人才的一種制度。金榜題名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
該成語的本義是指科舉時代考生考中進士,榮登殿試錄取榜單之上。
自隋唐創立科舉考試以來,讀書做官就成了天下士子求取功名的一條正途。據統計,從隋唐到明清的一千三百年間,產生過百萬名以上舉人,十萬名以上進士,七百多名文武狀元。「狀元」一詞,在唐代曾稱為「狀頭」。殿試錄取後放榜,位居榜首者就是「狀頭」。直到明代初年,朝廷才明確規定「狀元」為一甲頭名進士的專稱。殿試是科考的最後衝刺,也是最榮耀的一場考試。按清朝規例,殿試之後,新科進士要身著公服,頭戴三枝九葉冠,立於百官之後候旨。皇上駕臨太和殿,宣讀考取進士的名次,稱作傳臚或臚傳,其實就是皇帝宣布登第進士名次的典禮。
以清代為例,讀書人在縣級考秀才。在省級考舉人,第一名叫「解元」。全國(會試)考試第一名叫會元。殿試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笫三名稱「探花」。其餘叫「進士」,前三名保送進翰林院,其他進士須通過考試選拔後,才能進翰林院再讀三年書。進入翰林院和狀元是同一待遇。在清朝做大臣、宰相,進士出身還不行,須翰林出身。古代科舉制度殿試後錄取進士,揭曉名次的布告,因用黃紙書寫,故而稱黃甲、金榜。多由皇帝點定,俗稱皇榜。考中進士就稱金榜題名。中國傳統文化中講」四喜「有「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指稱人生最大的四件喜事。
張之萬像
作者說明:會陸續發表介紹中國歷代〈金榜題名〉人物的圖文,有喜歡的讀者,可以在「今日頭條」搜索上輸入「林東加」三個字,即可查閱發表過的文章和圖片,也請關注和點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