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2年,陝西省咸陽市韓家灣,一群身穿志願者背心的人,在村子裡到處轉悠著,遇上村子裡的老人時,還會彎著身子詢問著什麼。
在志願者的中間,有一個西裝革履的中年男人,十幾個陌生人組成的隊伍在這個鮮為人知的小村莊里,顯得格外扎眼。
「老人家,你知不知道幾十年前,有一個13歲的男孩,曾經往博物館送過一個玉?」一位志願者看見了樹下坐著的老人家,彎腰問道。
老人家眼神一凝,頓了頓,說道:「不知道,不知道。」
沒有得到想要的答案,志願者告別了老人家,轉身離開了。老人家望著他們離開,知道看不見志願者的身影,老人家步履蹣跚地往家趕,一邊走一邊喊。
「小寶!小寶!快去找你表叔,告訴他有陌生人來尋你表爺,是為了幾十年前的玉,讓你表爺千萬別說是他撿的啊!」
聽完,一個小男孩飛快地跑了出去,很快便不見了身影。
真不知道,幾十年沒因為那玩意找上門來,現在找上來是為了什麼。停在原地的老人家想著,手裡的拐杖跺地「咚咚」響。
這群人來到韓家灣的目的是什麼?那塊被撿到的玉又是什麼呢?
補貼家用的孝順男孩
1968年,陝西省咸陽市韓家灣,一個十幾歲左右的少年,跑進家門,飛快地將書包甩在桌子上。
「爸!我出門啦!」少年清脆的聲音在農家小院里響起。
「注意安全啊良子!」回應少年的,是渾厚的男音。
「誒!我曉得啦!」少年的聲音漸漸遠去,只剩下些許迴音,在小院回蕩。
少年名叫孔忠良,是陝西省咸陽市韓家灣的一名中學生,今年13歲了。韓家灣的人家大多是侍奉田地的人家,多數人的家境都算不上太好,孔忠良家也是一樣。
孔忠良是個孝順孩子,幾年前,在放學途中孔忠良發現,在離家不遠的一個小水渠里,可以撿到不少泡釘子和銅麻錢。這些不值錢的小東西,積攢起來,也能給家裡減輕一點負擔。
這天,放學後的孔忠良一如既往地拿著自己的小簍子,往水渠走去。一腳下去,接觸到的,是沁人心脾的涼爽。除了能夠補貼點家用之外,小水渠的涼爽,也是孔忠良孜孜不倦地理由。
他哼著小曲兒,在水渠里撿著自己的「小寶藏」們。突然,孔忠良看見了一個白花花的東西。那東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在灰撲撲的石頭堆里格外顯眼。
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孔忠良撿起了那個東西。拿起來才發現,除了孔忠良看見的一角,其餘部分都被污垢包裹著,孔忠良拿著那東西,在水裡涮了涮,又用手扣了扣,最終,那個中西的全貌,展現在他面前。
它的整體呈正方形,物體上方是一個像老虎一樣的生物,老虎身下則是一個底座,底座下凹凸不平,十分硌手。
但是它通體雪白,還掛著一些紅色的線條,拿在手裡清涼溫潤。潛意識告訴孔忠良,這是個好東西。於是,孔忠良把它小心翼翼地放進自己的小簍子里,又找了些泡釘子和銅麻錢,直到太陽落山,他才踏上回家的旅程。
回到家後,收穫頗豐的孔忠良將小簍子放下,按照往常的習慣,坐在桌前完成作業,等到太陽徹底落山,夜幕籠罩大地,做完活兒的孔爸爸,這才收拾好喊孔忠良吃飯。飯桌上,吃得正香的孔忠良總覺得自己忘記了什麼,他的視線在家裡轉啊轉啊,直到看見角落裡的小簍子,他這才想起來,今天的額外收穫。
孔忠良急急忙忙扒完碗里的飯,衝到小簍子邊,掏出那個看著就不凡的東西,放在孔爸爸的面前。
「爸,你看,我今天去撿泡釘子、銅麻錢的時候,撿到了這麼個東西。」
說完,孔爸爸拿起了孔忠良獻寶似遞出來的東西,在燈光下仔細地看著。一旁的孔忠良咽了口口水。
能讓老爸這麼嚴肅,看來不是一般的東西啊。
過了一會,孔爸爸小心翼翼地放下手裡的東西,對一旁好奇的孔忠良說道:「兒啊,這個東西,應該是個文物啊。」
「文物?」孔忠良有些震驚。對於他們這些出生在陝西的孩子來說,古時候的東西他們早就已經見怪不怪了,像他今天下午撿的那一簍子銅麻錢,就是一些古代的錢幣,不值錢不說,還滿水渠都是。
但是,文物可就不一樣了啊,文物可是價值連城的東西啊!
由於是兒子撿到的東西,所以孔爸爸謹慎地問:「兒子,這東西,你打算怎麼辦?」
一旁的孔忠良斬釘截鐵地回答:「那肯定是上交給國家啊!」
孔爸爸聽到這話,十分欣慰,他摸摸孔忠良的頭,說道:「明天爸爸就帶你去博物館,咱們把東西交上去。」
善良男孩的西安之旅
第二天一早,父子二人帶著包裹好的文物,踏上了前往西安的旅途。
在1968年,從咸陽前往西安的交通並不便利,父子二人一早出發,花費三個小時,抵達西安。
到達西安的父子二人沒有一刻停歇,他們立刻趕往當時的陝西省博物館,也就是今天的碑林博物館。
西安碑林博物館1944年成立,隸屬陝西省文物局,是一座專門收藏、研究、陳列歷朝歷代的碑石、墓志銘以及石雕石刻的地方專題性博物館。
父子二人一進館,就被大量的館藏文物所震驚。
在歲月的沖刷下,它們不復當年模樣,卻依舊憑藉著自己的內涵,在千百年後的展館裡散發光芒。都說「歲月從不敗美人」,對於這些歷史的奇蹟,也是如此。
孔爸爸不由得抓緊了背包,一想到裡面放著的東西,可能是和這些館藏一樣有價值的東西,他的內心就不由自主地緊張起來。
他們在館裡四處張望的樣子,被一旁的工作人員看在眼裡,熱心的工作人員走上前來,問道:「您好,需要藏品講解嗎?」
聽到工作人員的話,孔忠良父子連忙擺手:「不是不是,我們想找你們館長。」
「是我們的服務有什麼不好的地方嗎?」一聽要找館長,年輕的工作人員也有些慌了手腳。
「不是的。」年幼的孔忠良說:「我們是想上交一個東西。」
開國初期,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盛行下,家家戶戶都種上了屬於自己的農田。在陝西一帶,農民們開墾土地時,經常會出現挖出文物的現象。但是在早年間,沒有人注意到這個方面,所以大量的文物在那個時期流失或是消亡。
後來,政府發現了這一現象,便派人在各地宣傳《文物保護法》,在長時間的宣傳下,不少民眾在發現了珍貴文物時,都會聯繫博物館等機構。
聽到孔忠良父子所言,工作人員將他們帶到了博物館的休息室。
「你們稍等,我去叫館長出來。」
很快,一個中年男人從門後走了進來。那男人,正是當年的博物館館長。簡單地打過招呼後,孔忠良父子才將背包里的東西拿出來。
「館長,這是我兒子從水渠里撿回來的,看著像是個文物。我們今天就是來把它上交的。」孔爸爸一邊說,一邊把手裡的東西遞給館長。
館長接過孔爸爸手中的東西,打開包著的白布,館長看見了裡面包著的東西。初步判斷應該是一個有年代的印章,拿在手上溫潤異常,原材料應該是玉,具體是什麼玉,現在館長還無法判斷出來。
這個印章的上半部分,是一隻匍匐著的螭虎,螭虎眼睛突出,十分雄偉,在它的身上還有一些殘留的紅色顏料。下半部分,則是一個白玉底座。既然是印章,就肯定會出現需要印上的文字或圖案。
在檢查完這個印章的表面後,館長將其翻轉,底部四個篆書大字,十分清晰,看到大字的館長,突然激動起來。
「館長,這上面寫的啥?」看到館長如此激動,年幼的孔忠良好奇地問。
館長顫抖著雙手,撫摸那清晰無比的四個大字——皇后之璽!
「這,這是皇后之璽吶!」
傳世國寶:皇后玉璽
玉璽,是皇帝的專印,是古代王權至高無上的象徵。根據史書記載,玉璽的使用最早始於周朝,到秦朝時,秦始皇一統天下,對於玉璽的應用,才有了璽和印之分。自秦朝起,璽為皇帝、皇后、太后專用,臣民使用的統一稱作印。
在孔忠良父子上交的這塊印章上,印有「皇后之璽」四個大字,就證明了這塊玉璽,是歷史上某位皇后的御用印章。一國之後所用的印章,這塊玉璽價值非凡,已經可以說得上是國寶了!
館長將這塊「皇后玉璽」收起,握著孔爸爸的手,對他們父子表示感謝。這時,得到消息的館內專家們都趕到了現場,他們觀察著這塊玉璽,雖然一時沒有辦法確認這塊玉璽的主人,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塊玉璽是一塊貨真價實的國寶!
為了表示感謝,館長當場宣布,要給孔忠良父子頒發榮譽證書,並向政府申請獎金。上交國寶的獎金可謂不少,足足有一千塊。在當時那個年代,足以改變孔忠良的一生!
但是,孔忠良父子拒絕了館長申請獎金的建議。
在這對樸素的父子看來,這「皇后玉璽」本來就是國家的東西,只不過是意外流失,讓他們在水渠里撿到而已,既然不是自己的東西,又何來伸手拿錢一說呢?在祖祖輩輩都是農民出身的孔家父子看來,只有依靠自己的雙手,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的東西,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
但是,無論是館長還是在場的專家,在經歷過許多文物被賣掉的事件之後,大家一致認為,樸實善良的孔家父子值得這一筆獎金。
幾番推脫之下,孔家父子使出了緩兵之計,他們以孔忠良還要上課為借口,準備啟程回家。拗不過孔忠良父子的專家們,只好打消為他們申請獎金的念頭。
但是,他們並不打算讓孔忠良父子空手而歸。1968年的陝西,交通還不是特別便利,從孔家所在的咸陽趕到博物館所在的西安,需要花費20元錢。這在當時看來,並不是一筆小數目。
於是,在場的專家們一塊湊了湊,給孔家父子湊夠了回家的路費。確實,來回40的車錢對於不是特別富裕的孔家來說,算得上是一小筆巨款。這時的孔家父子沒在推脫,收下了這滿懷感謝的20元錢,踏上了回家的路。
從那以後,孔家父子的生活一如往常,孔忠良在10年後也接過父親手裡的鋤頭,矜矜業業、勤勤懇懇,平淡地生活著。彷彿已經忘記了曾經上交過國寶這麼一件令人驕傲的事情。
但是,被孔家父子送去博物館的「皇后玉璽」,經歷就沒有那麼平淡了。
來歷:呂后的象徵!
在送走孔家父子後,碑林博物館的專家們便開始對「皇后之璽」的來歷進行考察。
這枚皇后之璽是用玉材雕刻而成,整體溫潤如玉,入手清涼,經過專家的鑒定,這玉璽的原材料,乃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和田玉。
和田玉,中國四大名玉之一,在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候,和田玉由於盛產於昆崙山,被當時的人們命名為「崑山之玉」,直到清朝年間,光緒皇帝在新疆設立和田直隸州,和田玉才被正式命名為「和田玉」。
而在現在,和田玉中獨一無二的名品,就是孔忠良發現並上交的「皇后之璽」。
從新石器時期開始,我國便有了關於和田玉的應用歷史,因此,光從玉璽的材料上看,並不能找出玉璽的來歷。於是,專家們將視線放在了玉璽上刻印的「皇后之璽」四個大字上。
「皇后之璽」四個大字是以篆體刻印,無論是書寫之人還是篆刻之人,技法都十分高超。文字的整體布局疏朗大方,字體結構方正有序,與漢代印章平方正直的特點一致。
後來,專家們又發現,在史書《漢宮舊儀》中有記載:「皇后玉璽,與皇帝的玉璽文字一樣,皇后的玉璽,上面有螭虎作為象徵」「螭虎」以及「皇后玉璽」與史書所記一模一樣,可以說,這枚皇后玉璽,應當就是漢代的皇后玉璽。那麼,這塊玉璽,是哪一位漢代皇后所持有的玉璽呢?
經過專家考證,這枚玉璽,正是古代有名的「毒後」,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呂雉所持有的玉璽。
這呂雉,又是什麼人呢?
呂雉是山東人,她的父親與沛縣縣令是好友,在好友的介紹下,呂父認識了在沛縣泗水亭做亭長的劉邦。呂父對劉邦頗為賞識,便將女兒呂雉,嫁給了劉邦。
劉邦即位後,呂雉成了史上記載的第一位皇后,地位非同一般。後來,漢惠帝劉盈即位,呂雉又成了歷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皇太后。
但是,在漢惠帝即位後,呂雉身為皇帝之母,在漢朝廷中的地位水漲船高,野心勃勃的呂雉不甘心居於人後,在她的一番運作下,她成功地在朝廷當中獨攬大權,成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性。在歷史上與武則天並稱「呂武」。
呂雉的掌權,可以說是有弊有利,她的統治,為後來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她過分偏心自家人,在朝廷重用呂家子弟,開啟了歷史上外戚專權的先例。
影視劇照
破解了這枚皇后玉璽的來歷之後,專家們欣喜若狂,這枚玉璽不僅是我國最早被發現的皇后玉璽,也是歷史上第一位有記載的皇后所使用的玉璽,其研究價值之高不言而喻。
真相大白:時隔半個世紀獲得表彰榮譽
時間飛逝,一轉眼來到了2012年。
在2012年4月,陝西的一個文物保護髮展基金會的會長王京平,在當年碑林博物館的老人口中得知,現存在碑林博物館裡的「皇后玉璽」,是45年前一位13歲的少年與父親一共前來上交。
熱愛文物的王京平備受震撼,決定尋找當年的那位少年,給那位少年一個正式的表彰和感謝。於是就出現了開頭的那一幕。
是的,那群志願者們正是文化保護髮展基金會的成員們。最終,誤會解開,他們找到了已經年過古稀、頭髮花白的孔忠良,為他頒發了保護遺址的「先進個人獎」。
在表彰大會上,孔忠良顯得十分激動,他高興地說:「沒想到,今天還有人想到我。雖然我的日子過得不算很好,但我沒有為我無償捐出這樣的無價之寶後悔過,我還會一如既往地為保護國家文物做貢獻。」
參考資料:
[1] 百度百科 西漢皇后玉璽
[2] 百度百科 孔忠良
[3] 新華社 皇后之璽:泥窩窩裡摳出的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