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漢族,字季高,一字朴存,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晚清政治家、軍事家、民族英雄,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與曾國藩等人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左宗棠曾就讀於長沙城南書院,二十歲鄉試中舉,雖此後在會試中屢試不第,但留意農事,遍讀群書,鑽研輿地、兵法。後由幕友而起,參與平定太平天國運動、興辦洋務運動、鎮壓捻軍,又主持平定陝甘同治回民起事、收復新疆並推動新疆置省,其間他歷任閩浙總督、陝甘總督、兩江總督,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中法戰爭時,自請赴福建督師,1885年(光緒十一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四歲。清廷追贈太傅,謚號「文襄」,併入祀昭忠祠、賢良祠。
左宗棠著有《楚軍營制》、《朴存閣農書》等,其奏稿、文牘等在晚清輯為《左文襄公全集》,建國後又輯有《左宗棠全集》 。
歷史評價:
賀熙齡:左子季高,少從余游,觀其卓然能自立,叩其學則確然有所得,察其進退言論,則循循然有規矩,而不敢有所放軼也。余已心異之。
郭嵩燾:左宗棠才盡大,無不了之事,人品尤端正,所以人皆服他。
潘祖蔭:國家不可一日無湖南,即湖南不可一日無宗棠也。
曾國藩:論兵戰,吾不如左宗棠;為國盡忠,亦以季高為冠。國幸有左宗棠也。
李鴻章: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爭,唯先生知我;焜耀九重詔,文以治內,武以治外,為天下惜公。
蕭一山:國藩以嚴謹勝,宗棠以豪邁勝。
軼事典故:
自比諸葛
左宗棠自負,自詡為諸葛亮,常以「今亮」、「老亮」(與被稱為「新亮」的郭昆燾相對)等自稱,時人也常以諸葛亮比之。
《清稗類鈔》記載,左宗棠在陝甘總督任內,藩司為林壽圖,能詩善飲,性極詼諧,二人常飲酒談論。某日,林與宗棠正笑談間,前方捷報至,林盛稱宗棠妙算如神,佩服不已,宗棠拍案自誇道:「此諸葛之所以為亮也。」 隨即二人又談論人物,宗棠痛責時人自稱諸葛者之多,林拍案道:「此葛亮之所以為諸(豬)也。」左宗棠以為林是在諷刺自己,二人由此結怨。
按,左宗棠確曾在書信中自稱今亮,甚至曾在致郭崑燾的書信中說:「以今方古,則今亮似猶勝於古亮矣。」 然自誇之餘,左宗棠也自知有「氣質粗駁」的缺點,曾以「寡言,養靜二條實下功夫,強勉用力」。
結識陶澍
1836年(道光十六年)的春天,兩江總督陶澍回鄉省親。途經醴陵,縣公館的一副對聯讓他怦然心動:「春殿語從容,廿載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翹首公歸。」這副對聯,表達了故鄉人對陶澍的敬仰和歡迎之情,又道出了陶澍一生最為得意的一段經歷。走進公館,迎面是一幅山水畫,上有兩句小詩:一縣好山為公立,兩度綠水俟君清。意思是醴陵縣那傲然屹立的山峰,皆是仰載陶公一腔凜然正氣而生。小小醴陵,居然有我的知己!這位年近60歲的封疆大吏,當即提出要見見這詩文作者。而作者,便是左宗棠。
湘江夜話
左宗棠布衣時,林則徐就已聞其名。1850年(道光二十九年末),林則徐途經湖南,兩人終在長沙舟中得見。《清稗類鈔》記載,左宗棠早慕林則徐大名,急於相見,不料慌忙之間落入水中,一身濕衣爬上林則徐的船,行過禮後說:「聽說古時對待士人有『三薰三沐』的禮節,『三沐』已然拜領,不過『三薰』還沒有。」林則徐笑道:「還打什麼文語?快去更衣,別著涼。」兩人相談達旦。說到新疆局勢,林則徐忽然用手拍左的肩膀,嘆道:「他日完成我的志向的人,大概是你吧!」林則徐還於舟中手書一聯贈左宗棠:「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在落款時林自稱「愚弟」,稱左為「仁兄」。左宗棠極為感動,晚年猶懸此聯於齋壁。
按,《清稗類鈔》顯有演繹色彩。「湘江夜話」之事,胡林翼、左宗棠等都有相關記述。左宗棠晚年為《林文忠公政書》作序時還曾回憶說感慨說:「軍書旁午,心緒茫然,刁斗嚴更,枕戈不寐,展卷數行,猶彷佛湘江夜話時也。」
前後對聯
二十三歲時,左宗棠曾自寫對聯:「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三十年後的同治五年三月,左宗棠在福州寓所為兒女寫家訓時,也是寫的這副聯語。
左宗棠敬重陶澍和林則徐。林去世時,左曾題輓聯。若干年後他得以像陶、林二人一樣任職江寧(今南京),又給陶、徐合建專祠,並題聯:「三吳頌遺愛,鯨浪初平,治水行鹽,如公皆不朽;卌載接音塵,鴻泥偶踏,湘間邗上,今我復重來。」
在有關曾左失和的傳聞中,還有一些涉及對聯的故事,例如「季子自命才高,與人意計時相左」對「藩臣以心為國,問伊經濟又何曾」,又如「看如夫人洗腳」對「賜同進士出身」(其中有的類似聯句還被放到左李之爭中),但經考證,其可信度較低。著名的「發上等願」聯亦非左宗棠原作。
左都御史
左宗棠在湖南巡撫駱秉章處為幕友時,深得信任,權柄遂大。《清稗類鈔》稱,駱秉章有時來到幕府,見左宗棠等高談闊論、慷慨激昂,只是靜聽,不置可否;又《歸廬譚往錄》稱(《清稗類鈔》並載),駱秉章終日飲酒行樂,政務委諸左,左對他說:「您好似木偶,沒有我牽著,哪裡動得起來呢?」駱秉章也只是笑笑罷了。《庸盦筆記》則稱,世傳駱秉章一日聽聞撫署轅門傳來炮聲,趕忙問身邊人出了什麼事,回答說:「是左師爺在拜發軍報折。」駱點點頭,徐徐說:「要不把摺子拿來給我看看?」傳言雖有誇大,但左之「乾綱獨斷」亦可見一斑。當時巡撫駱秉章不過是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而湖南人戲稱左宗棠為「左都御史」,以示左的權力還要超過駱。
樊燮案
《世載堂雜憶》等稱,左任駱秉章幕僚期間,某次總兵樊燮來訪,發生爭議。一說樊燮拒絕行禮請安,左對輕慢於他的樊燮非常不悅,舉腳欲踢,大罵:「忘八蛋,滾出去!」 另說是左樊意見不合,左掌摑樊燮,此後兩人相互檢舉。不久之後,樊燮即被革職。
樊燮大怒,返鄉後,在先人牌位旁邊,寫下「忘八蛋滾出去」六個字之木牌,名為「洗辱牌」。並聘請名師教導其兩子,要求兩子在超越只有舉人功名的左宗棠,為父報復。且命令兩子有所成就前須身穿女裝:「考秀才進學,脫外女服;中舉人,脫內女服;中進士,焚洗辱牌,告先人以無罪。」後樊次子樊增祥高中光緒三年(1877年)丁丑科進士,焚燒洗辱牌以告慰當時已作古的樊燮。
按,研究者劉江華認為,左掌摑、腳踢樊燮諸事不可信。不過,樊燮確曾因事被駱秉章參劾(奏稿系左宗棠撰寫),為求反撲而控告左宗棠,意圖以此扳倒駱秉章,卻因潘祖蔭等人支持左宗棠而失敗,樊燮終被革職;樊燮之子也的確文采卓著,成就了一番功名; 至於左宗棠,則善待在樊燮案中營救自己的潘祖蔭,曾以大盂鼎見贈。
左公柳
左宗棠兩次率部西征,一路進軍,一路修橋築路,沿途種植榆楊柳樹。不出幾年工夫,從蘭州到肅州,從河西到哈密,從吐魯番到烏魯木齊,凡湘軍所到之處所植道柳,除戈壁外,皆連綿不斷,枝拂雲霄,這就是被後人所稱的「左公柳」。清代詩人肖雄等均曾吟詠, 而楊昌濬的七絕《恭頌左公西行甘棠》流傳尤廣:
上相籌邊未肯還,湖湘子弟滿天山。
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民國年間,羅家倫作詞的《玉門出塞》,首句即是「左公柳拂玉門曉」。
巡視上海
左宗棠在擔任兩江總督期間,為檢查江海防務,曾四次巡視上海。首次巡視時(1882年6月),左宗棠帶親兵數百人,有人(一說為工部局路警,另說為「租界工部局」 )告知左結刀持械通過須有照會。左宗棠大怒,說:「上海本中國地,外人只租借爾。以我中國軍人行中國之地,何照會之有?」他命令所有親兵槍實彈,刀出鞘。洋人不僅不敢阻攔,而且派巡捕沿途照料、清除道路,還換升中國龍旗,鳴炮十三響以迎接。 此後巡視,洋人愈加恭謹有禮。第四次巡視時(1884年2月),外國洋行人員和英、美、德、俄、奧等國領事均前往坐船晉謁。
按,羅正鈞《左文襄公年譜》將租界當局鳴炮十三響迎接左宗棠之事繫於1882年(光緒八年)首次巡視上海時, 然據左宗棠致親友的書信,此當為1883年(光緒九年)事。
左宗棠雞
著名菜式左宗棠雞是彭長貴於1952年「海軍總司令」梁序昭宴請美國時任海軍上將阿瑟·威廉·雷德福時(另說70年代招待蔣經國時 )發明,當客人問菜名時,彭因為自己是湖南人,希望菜名響亮又能與湖南有點關係,就隨口回答「左宗棠雞」。20世紀70年代,彭長貴赴美開辦「彭園」餐館,因媒體報道一次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彭園」品嘗「左宗棠雞」之事,這道菜名氣大震,逐漸成為美國人眼裡中餐「第一菜」。
來源:歷史人物傳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