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戰國歷史進入後半程。
秦國一家獨大,山東六國俱弱,秦國一統華夏,兵出六國,已經被秦王政提上了日程,畢竟建立不朽功業的誘惑,對秦王政來說是無法抵擋的。
然而,秦王政卻忽略了一個人,此人可以說是秦國攻滅六國路上最大的絆腳石。
他就是趙國的李牧,史載」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可見李牧這個一生無敗績的常勝將軍,確實不可小覷。
先來看看李牧有多猛——
一、自籌資金組建邊軍
自古以來,軍餉是一支部隊存在的基礎,而中央政府一定是龐大軍餉的供給者。
這條規則,在李牧這卻不靈了,他不要趙王一分錢,自籌資金為趙國組建了一隻戰無不勝的到邊軍。
這一切的前提條件是,李牧要求邊防的事務自己一切做主,有點後像後世的屯軍制,駐屯軍與邊民一起搞生產,一起出資組建軍隊自保家園。
當然,這對於國勢日衰的趙國來說,那是求之不得的,而飽受匈奴迫害的邊民對此也全力支持,畢竟相比被匈奴劫掠,向李牧繳納的「保護費」簡直不值一提。
就這樣,由李牧提議,邊民、趙王和李牧三方一致同意,趙國邊軍就此成立。
二、打造長城情報系統克制匈奴
經過胡服騎射改革的趙軍,戰鬥力本不比匈奴差。
奈何匈奴人全民皆兵來去如風,而趙人則務農為主,在機動性上無法相提並論。
於是,李牧開始建立最早的情報系統。以趙長城為基礎,建立烽火台傳遞信息,保證匈奴每次南下李牧都能第一時間得到信息,並馬上命令百姓和士兵帶著牛羊等貴重物品,退守在城中。
久而久之,匈奴面對李牧,絲毫撈不到好處,紛紛大罵李牧是縮頭烏龜,不敢出戰,李牧倒也不在意。李牧通過幾年的麻痹匈奴,讓匈奴徹底放鬆了戒備,然後利用大批牛羊為誘餌,佯敗為手段,引誘出了匈奴的十萬主力大軍,完成了漂亮的全殲。
三、逆轉長平之戰頹勢打破秦軍
李牧在北境打破匈奴之時,強秦卻在長平大敗趙軍,最終以坑殺40萬趙軍結局。
要知道,這40萬趙軍,可是趙國幾乎全部的青壯年,也就是說趙國在一段時間內將無兵可用。
幸虧有李牧的邊軍,這支獨立於趙國體系外的特殊軍隊。
公元前233年,秦軍再攻趙國,一路連戰連捷,直逼趙國都城邯鄲。情急之下,趙王命令李牧率領邊軍支援,抵抗秦軍。面對邯鄲的危局,李牧立即揮師南下,與秦軍在宜安地區相遇了,本以為兩軍相遇,會分外眼紅,立即開戰,但李牧面對強秦,權衡之下又玩起了當初對付匈奴那一套方針,修築堡壘固守宜安。
面對固守不出的李牧,秦軍焦急萬分,只得轉而進攻宜安附近的肥下地區,意圖引誘出李牧進行決戰。李牧將計就計,乘機進攻秦軍大本營,打破秦軍。接著設計伏擊進攻肥下的秦軍主力,結果秦軍十萬精銳被李牧擊敗,成功遏制了強秦東進的勢頭。《史記》中形容這次戰爭的結果是:大破秦軍。
趙王自毀長城,秦國終將一統——
不論李牧有多猛,畢竟只是軍事層面的勝利。而秦國綜合國力上的優勢,是山東六國無法相提並論的。秦始皇嬴政的雄才大略之下,一統六國是必然,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派王翦進攻趙國。
王翦是秦國名將,戰功赫赫,他深知李牧的厲害,也知道要滅趙國必先敗李牧。然而王翦卻不願正面挑戰李牧,因為與李牧相戰,無論戰勝或戰敗,秦軍傷亡必定慘重,而一旦戰敗,勢必影響自己的名聲。
於是秦國重金賄賂趙王的寵臣郭開,郭開曾經詆毀過廉頗,使廉頗不能回到趙國,陷害人是郭開的特長。於是,郭開誣陷李牧、司馬尚想造反。趙王竟相信了讒言,趁李牧不備逮捕了他,並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其誅殺,一代名將竟落得如此下場,令人唏噓。
李牧死後三個月,王翦猛攻趙國,趙國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