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金秋送爽,書香潤心。黨的二十大即將召開,人民日報出版社新媒體推出「書里的黨史故事」欄目,和讀者、網友一起,翻開那一本本有溫度的圖書,品味那一段段有情懷的故事……
1920 年 9 月 出 版 的《 共 產 黨 宣言》,一級文物,中共一大紀念館館藏(圖片由該館提供)
相信每一位共產黨員對《共產黨宣言》都不會陌生。毛澤東說,正是《共產黨宣言》這部馬克思主義著作,使他樹立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鄧小平講,「我的入門老師是《共產黨宣言》和《共產主義 ABC》」a。正因為這本書的巨大號召力,革命戰爭年代的反動政府視其為洪水猛獸,不斷進行封禁和銷毀。然而,依然有一批革命志士在白色恐怖中用生命守護這本信仰之書,使革命的火種得以傳播和延續下來……
山穴藏文獻
中共一大紀念館陳列著兩本早期的《共產黨宣言》中譯本,其中一本「9 月版」的淡藍色封面上,「張靜泉(人亞)同志密藏山穴二十餘年的書報」一行字格外引人注目。這行小字的背後,是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
《共產黨宣言》最早的德文版出版於 1848 年。1920 年 8 月,由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首個中文全譯本在上海正式出版。這是中文印行的第一本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發行後立刻被搶購一空,當年 9 月出版了第二版,立刻又銷售一空,後來又經過多次出版。《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的出版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也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提供了理論引導。
當《共產黨宣言》在上海火熱發行時,22 歲的張人亞正在上海積极參加工人示威遊行活動。他和其他年輕人一起貼布告、發傳單,從事社會政治活動。由於工作積極,1922 年 11 月,張人亞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被黨組織安排到商務印書館,從事中共中央機關刊《嚮導》的出版發行工作。他得到《共產黨宣言》中譯本後,立刻將其收藏起來。
1922 年 7 月,黨的二大在上海秘密召開。會後,中央將會議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和決議等重要文件印在小冊子上,秘密發給黨內同志。張人亞深知這些文件的重要價值,拿到後進行了妥善保管。
1927 年 4 月,「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爆發,中國革命形勢急轉直下,國民黨反動派大肆搜捕、殘害共產黨員。當時,在中共江浙區委宣傳部工作的張人亞為他手裡收藏的這些黨內珍貴文獻憂心忡忡。1927 年底,他秘密回到了寧波老家,將這批文件交給父親張爵謙保管,隨後匆忙離開。如何在一片白色恐怖中保護好兒子鄭重託付的文件呢?張爵謙想到了一個好辦法。
就在第二年春天,張家後山上多了一座衣冠冢。張爵謙告訴鄉親們,兒子已經在上海犧牲了。他順利瞞過了附近的村民,沒人懷疑墳冢里是什麼。事實上,衣冠冢里埋藏的,正是用油紙層層包裹好的文件。張爵謙默默地將這個秘密埋在心底,只希望有朝一日兒子回來,能夠「物歸原主」。
誰知道,這一等就是幾十年。1932 年,張人亞接受組織安排,在中央蘇區擔任印刷局局長。由於長期的艱苦工作,他積勞成疾,不幸於當年冬天去世。由於當時信息不暢,張爵謙並沒有收到這個消息。新中國成立後,已經耄耋之年的張爵謙依然沒有等來兒子的任何消息,他決定將共產黨的東西交給共產黨。於是,他打開了當年的墓穴,取出依然完好的文件,由三兒子張靜茂帶回上海交給有關部門。
張靜茂回到上海後刻了兩枚紀念章,長方形印章上書「張靜泉(人亞)同志秘藏山穴二十餘年的書報」,蓋在各種書報上;另外一枚正方形的印章上書「張靜泉(人亞)同志秘藏」,蓋在一些重要的黨內文件上。後來,這些珍貴文物分別捐獻給了上海工人運動史料委員會和上海革命歷史紀念館籌備處。
除了早期版本的《共產黨宣言》中譯本和部分書報,這批文物中最珍貴的要數黨的二大通過的第一部《中國共產黨章程》和二大文件集,這是至今唯一存世的中共二大中文文獻,目前珍藏於中央檔案館。現在,張人亞留存下來的大部分文物都已作為國家一級文物,保存在中央檔案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中共一大紀念館,成為中國共產黨百年歷程的重要見證物。
鄉村傳聖火
山東東營市歷史博物館珍藏著另一個早期版本的《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已經褪色的水紅色封面隱約可見馬克思半身肖像,上面是印錯的「共黨產宣言」幾個字。這就是 1920 年 8 月版的《共產黨宣言》中文首印版,那印錯的書名也成為這一版本的重要標誌。目前,全國發現的「八月版」可能只有十幾本。這麼珍稀的版本,為什麼會出現在山東東營市歷史博物館?
東營市歷史博物館
由於當初印數十分有限,加上反動政府的長期封禁,最早期版本的《共產黨宣言》在新中國成立後已經難覓蹤跡。
1975 年 1 月,《共產黨宣言》首個中文全譯本的翻譯者陳望道在北京開會時,受北京圖書館之邀來到善本組參觀,工作人員拿出幾種《共產黨宣言》的早期版本,請他幫忙鑒定。陳望道從中選出一本,認定該版就是 1920 年 8 月印刷的首版。遺憾的是,這一版本缺少封底和版權頁,屬於殘本。
就在同一年秋天,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劉集村一名叫劉世厚的老人,將一本水紅色封面的《共產黨宣言》捐獻給了廣饒縣博物館。當時正值「文革」,博物館對這件文物沒有足夠重視,一直將它放在庫房裡。一直到1985 年,這本陳舊的冊子才引起相關部門重視。消息傳到北京,權威研究人員立刻來到廣饒,經過仔細考證,揭開了這本書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1921 年夏,黨的一大代表王盡美、鄧恩銘從上海歸來時,也帶回了《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主義著作和宣傳品。在王盡美、鄧恩銘的領導下,山東成立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研究會學習的主要文獻就是《共產黨宣言》。這本書在山東各地輾轉,從一個黨支部到另一個黨支部,從一名黨員到另一名黨員,到 1926 年,出現在廣饒縣劉集村黨支部書記劉良才的手裡。
廣饒劉集黨支部成立於 1925 年春,當時整個支部只有六七個黨員。支部書記劉良才經常在晚上召集大家學習《共產黨宣言》,宣講革命道理和文化知識。大家聽得津津有味,親熱地把這本書封面上的馬克思叫作「大鬍子」。
革命的星星之火很快由劉集村燃到廣饒全縣,1928 年 12 月,中共廣饒縣委成立,劉良才擔任縣委書記。大革命失敗後,敵人加緊了對廣饒共產黨組織和黨員的搜捕。在白色恐怖下,劉良才和劉集黨支部不得不銷毀黨的機密文件和學習材料,但這本《共產黨宣言》被保存了下來。劉良才把它包裹好,藏在家裡。
後來,劉良才被省委調往其他地區,臨行前,他把這本《共產黨宣言》交給劉集村支部委員劉考文保管。1932 年 8 月,廣饒黨組織受到嚴重破壞,劉考文估計自己隨時有可能被捕,就把它轉交給忠厚老實、不太容易引起敵人注意的村民劉世厚保存。
抗戰時期,日軍和偽軍曾三次「掃蕩」劉集村,全村房屋幾乎被燒光,但這本《共產黨宣言》在劉世厚的保護下卻安然無恙。解放戰爭時期,由於國民黨部隊的侵擾,劉世厚仍不得不到處藏匿這本書,一直到 1975 年秋,他才放心地把它拿出來捐給了廣饒縣博物館。如今,這本書已被評為國家一級革命文物,珍藏在山東省東營市歷史博物館。珍藏它半個多世紀的廣饒縣劉集村也建起了《共產黨宣言》紀念館,以更加豐富多彩的形式,繼續為村民們講述那個「大鬍子」的故事。
劉集村的《共產黨宣言》紀念館
文章摘自:人民日報出版社《自從有了黨 : 文物背後的家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