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9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紐約會見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王毅祝賀博士將迎來百歲誕辰,表示博士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好朋友,為中美關係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歷史性貢獻。基辛格回顧了當年同中國領導人達成「上海公報」的歷史經緯。
推動中美恢復邦交,並推動中美領導人簽署「上海公報」,是基辛格任美國國務卿時的重要貢獻。為了推動中美關係正常化,基辛格曾於1972年2月21日、1975年10月21日覲見過毛澤東主席。
在最後一次接見基辛格時,年邁多病的毛澤東把基辛格比作風雨中飛行的燕子:
「燕子低飛,山雨欲來風滿樓。你不得不忙。當風雨來襲時,燕子就忙了。」
毛澤東還幽默地說:
「這個世界並不平靜,而暴風雨——風和雨——來了。隨著風雨的來臨,燕子也開始忙碌了」。
毛澤東肯定和讚揚基辛格為中美關係破冰、促成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所作出的努力:「你跑中國跑出了名嘛,頭一次來(指1971年7月的基辛格秘密訪華)公告發表以後,全世界都震動了。」
基辛格深為毛澤東的人格魅力所嘆服,「我從來沒有遇見過一個人像他具有如此高度集中的不加掩飾的意志力」,他在回憶錄中寫道,「他身上發出一種幾乎可以感覺到的壓倒一切的魄力。毛澤東的確能讓人體會到力量、權力和意志的共鳴」。
毛澤東在接見基辛格時引用的「山雨欲來風滿樓」這句詩,出自晚唐著名詩人許渾的《咸陽城東樓》。
許渾(約791-約858),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州安陸,寓居潤州(今江蘇鎮江),是一代女皇武則天的宰相許圉師六世孫。大和六年(832)進士,大中三年(849)任監察御史,歷睦、郢二州刺史。晚年歸潤州丁卯橋村舍閑居,自編詩集《丁卯集》。
許渾擅長創作格律詩,以對仗工切、詞句清麗見長,五、七律尤多,句法圓熟工穩,聲調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謂「丁卯體」。其詩多寫「水」,故有「許渾千首濕」之諷。其詩在他生前,就受到杜牧、殷堯藩、韋莊等著名詩人的稱讚。從晚唐到北宋,許渾詩曾經風靡一時。
許渾一生歷唐德宗、唐順宗、唐憲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等八代。縱觀他生活的時代,社會矛盾複雜錯綜:中央集權與藩鎮割據矛盾的加深,這集中的表現為削藩與反削藩的鬥爭;皇帝和支持他的大官僚與宦官的矛盾,這往往表現為朝臣與宦官的鬥爭;朝臣之間激劇的朋黨之爭;唐王朝與少數民族的矛盾,這主要是吐蕃、回紇、党項上層統治者內侵與唐王朝反內侵的鬥爭。
當時社會潛伏著的巨大而複雜的矛盾,尖銳的階級鬥爭,即將發展為整個社會動亂,農民起義有一觸即發之勢,唐王朝大廈面臨傾覆的危機。面對這種現實,許多志士和在政治頭腦清醒的人,想在政治上有聽作為是極難的。
許渾是一個充滿正義感的詩人。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在暴風驟雨來臨的前夕,他以其詩人特有的敏感,觸摸到時代脈搏的異常現象,看到了唐王朝這個垂危的軀殼正在死亡線上掙扎。他的一些詩歌里,透露了對當時社會前途不祥的預感以及內心的殷憂,表現了一個正義的封建文人對國家前途命運的關注,併流露出無法挽回頹勢的無可奈何的情緒。他創作的著名的七言律詩《咸陽城東樓》寫道: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抒發了詩人深秋傍晚登咸陽樓遠眺時的深沉感慨。首聯寫詩人登臨送目,產生了一層深深的憂慮。頷聯描摹大自然即將發生的急驟變化,形象地寫出了暴風雨來臨前的徵兆,用以象徵唐王朝處於大變動前夕的政治形勢,補足了首聯所寫的心境沉鬱的原由。頸聯和尾聯在對曾經建都咸陽和長安的秦漢王朝的憑弔中,對唐王朝的氣息奄奄日薄西山,發出了惋惜而又無可奈何的哀嘆。全詩在歷史的灰燼中感受到興廢之嘆、黍離之悲,唱響了唐王朝悲涼的輓歌。在對凄清寥落景象的描摹中,浸潤著詩人濃重的黍離麥秀之悲。
明代高棅《唐詩品彙》評這首詩云:「其今古興廢,山河陳跡,凄涼感慨之意,讀之可為一唱三嘆矣。」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是千古傳唱的名句,特別是對句「山雨欲來風滿樓」,歷來被視為末世社會的寫照。雲生溪上,日落西閣,急風颯然而至,雨勢迫在眉睫。「雲」「日」「雨」「風」四個名詞連用,「起」「沉」「來」「滿」四個動詞連用,層層推進,給人一種肅殺之感。特別是「風滿樓」之「滿」,兼虛實之妙:曰「風滿」,實則空無一物;而空無一物,則益顯其愁緒滿懷。明末清初金聖嘆《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云:「雲起日沉,雨來風滿,如此怕殺人之十四字中,卻是萬里外之一人獨立城頭,可哭也。」
從七律句法上來看,「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體現了許渾的「丁卯句法」,突出之處在「耐吟」。按照格律,頷聯應作「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但許渾卻改為「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日」「欲」兩字,音調小拗,而以「風」字相救。既本句自救,又對句相救,形成峻峭奇拔的音響。清代梅成棟《精選五七言律耐吟集》評這兩句說:「一片鏗鏘,如金鈴千百齊鳴。」
毛澤東對許渾苦心孤詣所鑄就的這句詩情有獨鍾,曾在文章和談話中多次引用。
1943年7月2日,毛澤東親筆為新華社撰寫了一篇消息——《中共「七七」宣言在重慶被扣》,文章結尾中說,國民黨「關於撤退河防,包圍邊區,準備進攻一事,原來是秘密進行的。但因調兵遣將,運輸絡繹,造成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張形勢,已經鬧得中外皆知,國民黨宣傳機關雖然還是諱莫如深,但是已經無法掩蓋雲」。
毛澤東恰當地引用了唐詩名句「山雨欲來風滿樓」,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國民黨反動派調集軍隊企圖圍攻邊區的跡象和緊張局勢,把國民黨軍隊進攻邊區的陰謀簡練地揭露出來了,賦予詩句以鮮活的內涵。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常被用來比喻重大事件發生前的緊張氣氛。毛澤東對這聯詩所表達的哲理思想是非常欣賞的。上世紀70年代,毛澤東在與外賓的談話中,經常引用「山雨欲來風滿樓」來描述當時風起雲湧、瞬息萬變的國際局勢。
1973年7月29日,毛澤東會見剛果總統恩古瓦比談到全球形勢時說:「現在的局勢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但是這個山雨要來,還沒有來,可是風來了,而且風很緊。」在引用了「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後,他對「風」和「雨」作了精彩的辯證分析,啟迪人們要聞風知雨,見微知著,對複雜動蕩的國際局勢要有準確的預見。
毛澤東在《注釋唐詩三百首》中圈畫過許渾的兩首五言律詩。一首是《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殘雲歸太華,疏雨過中條。 樹色隨山迥,河聲入海遙。帝鄉明日到,猶自夢漁樵。」另一首是《早秋》:「遙夜泛清瑟,西風生翠蘿。殘螢棲玉露,早雁拂金河。高樹曉還密,遠山晴更多。淮南一葉下,自覺洞庭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