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北狄、西戎是哪些民族,最終去向如何?

2022年09月27日09:35:05 歷史 1283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北狄、西戎是哪些民族,最終去向如何? - 天天要聞

隨著華夏文明的融合和中原政權的變化,這些稱謂也在逐漸消失。那麼我們今天就去了解一下這幾個稱謂所代表的意義,其指的是古時候哪些民族?這些稱謂所代表的民族最終又都消失去了哪裡?他們在歷史上都有哪些影響?

概況

東夷、南蠻、北狄和西戎是古代中原王朝對中原周邊各族的稱謂,並將其合稱為四夷,亦泛指除中原統治中心的其他部族。

《尚書·大禹謨》:「無怠無荒,四夷來王」。

《孟子梁惠王》:「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禮記·王制》:「東曰夷、西曰戎、南曰蠻、北曰狄」。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北狄、西戎是哪些民族,最終去向如何? - 天天要聞

從歷史資料記錄可以看出,古漢族自稱華夏,便把華夏周圍四方的人,分別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以區別華夏。

《禮記王制》:「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粒食者矣;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有不火食者矣,衣羽毛穴居。」

在先秦時期,中原民族政權對於四夷的稱謂比較籠統,其戎狄不分家,蠻夷常相伴,只是在地域上對中原地區以外的民族的一種稱呼,用以區別於中原地區,這一時期的稱呼還有諸夷、諸夏等。

至於漢朝則有了一定的概念,形成了完整的夷夏之防理論,並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出針對這些地區民族的統御政策。

這一概念在這之後才逐漸有了更詳細的地域區分,甚至很多時候其指的是某個地區的所有政權,而非某個民族政權。這種概念在之後更加明確,並得以發展。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北狄、西戎是哪些民族,最終去向如何? - 天天要聞

如果說,《史記·五帝本紀》所記的「五帝」時代,是中華民族的多支遠古祖先通過戰爭、遷徒、融合等多種形式實行重新組合的一個重要階段的話,那麼在距今4000年前至2000年前之間,中國歷史則進入到了華夏與諸夷分野,並通過各種形式相互作用、重新整合的另一個重要歷史階段。

下面我們以時間線為主導,從多方面去尋求四夷之說的發展和演變,並探究所謂「四夷」的去向。

一、上古時期,東夷有太昊;五帝時代,黃帝戰蚩尤

上古時期就有流傳東夷之說,而將五帝時代歸入這一時期,通過上古之戰,對東夷和南蠻這兩個流傳久遠的部族進行一個單獨的了解。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北狄、西戎是哪些民族,最終去向如何? - 天天要聞

(一)黃帝與炎帝,炎黃子孫的華夏基礎

黃帝是傳說中上古帝王軒轅氏的稱號,其姓公孫,生於軒轅之丘,故稱為軒轅氏。

黃帝的部落最早居住在我國西北方的姬水附近,他打敗了蚩尤,統一了中原各部落。

  • 黃帝統治中原之時有許多發明和製作,如文字、音樂、數學、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

相傳堯、舜、禹、湯等都是他的後裔,因此黃帝也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相傳三月初三是黃帝誕生的日子,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

每年的三月三和清明節是今人祭祀黃帝的日子。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北狄、西戎是哪些民族,最終去向如何? - 天天要聞

炎帝是傳說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又稱赤帝、烈山氏,和黃帝共稱為華夏民族的祖先。其部落最早居住於今陝西岐山東部。

  • 炎帝制耕種之具,種五穀,開闢市場,治麻為布,作五弦琴,削木為弓,製作陶器等,對我國早期農業的發展和民族的繁衍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 炎帝還立曆日,定星辰,分晝夜,明日月,月為三十日,11月為冬至。

《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今陝西關中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今陝西關中清姜河)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

史料記載,黃帝和炎帝是起源於渭河流域的兩個血緣關係相近的部落的首領。後來,兩個部落相互競爭。

在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後世將黃帝和炎帝稱為華夏民族的始祖,並自稱為炎黃子孫。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北狄、西戎是哪些民族,最終去向如何? - 天天要聞

華夏後世的所有帝王均聲稱他們是黃帝的後裔,而所有的姓氏都將自己的遠祖追溯到炎帝、黃帝或他們的臣子。

甚至接受了華夏文化的少數民族(如匈奴、鮮卑等等)也聲稱自己是黃帝子孫、炎黃子孫

遼朝大臣耶律儼《皇朝實錄》稱契丹為黃帝之後。

《遼史·太祖紀贊》和《世表序》則主張契丹為炎帝之後。

在雲南發現的契丹遺裔,保存有一部修於明代的《施甸長官司族譜》,卷首附一首七言詩,詩曰:「遼之先祖始炎帝……」其自認為契丹是炎帝苗裔。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北狄、西戎是哪些民族,最終去向如何? - 天天要聞

(二)伏羲裔太昊,太昊建東夷

相傳,東夷部落的祖先是太昊,而太昊是伏羲的後裔,其也被稱為東帝或青帝。

太昊生活在公元前4000多年前,由於黃帝與太昊同為伏羲的後裔,因此也可以說華夏與東夷自一開始的神話時代就屬於一個血脈

《後漢書 東夷傳》:夷有九種。曰: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

這裡說的就是東夷的部落劃分,其以圖騰信仰為基礎,並誕生了多個部族,甚至黃帝、蚩尤、少昊都出於此。

後來,黃帝聯合炎帝打敗蚩尤,並以中原地區為居住之地,發展出華夏民族。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北狄、西戎是哪些民族,最終去向如何? - 天天要聞

而蚩尤敗走南方,自此有了九黎蠻苗

至於東夷則因為長期遠離中原地區,逐漸發展出與華夏不同的部族特點。

說到底,傳說中華夏起於東夷,而蠻苗也起於東夷,這是華夏與諸夷關係的起點。

(三)黃帝與蚩尤,華夏與蠻苗

九黎是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一個族群,又稱「黎」,其族中有一支叫羽人或羽民的部落,他們信仰、崇拜鳥、獸圖騰。

也有學者將良渚文化視為羽人或羽民發展而出,而從各種習俗上看,九黎很可能是來源於南方駱越後裔。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北狄、西戎是哪些民族,最終去向如何? - 天天要聞

譯音「黎」在壯語中是「蛇」的稱呼。

蚩尤是九黎部落聯盟的首領。

《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孔安國曰:「九黎君號蚩尤。」

《國語·楚語》注中說:「九黎,蚩尤之徒也。」

《書·呂刑釋文》、《呂氏春秋·盪兵》、《戰國策》高誘注,都說蚩尤是九黎之君,所以,稱之為「蚩尤九黎」或「九黎蚩尤」。

九黎在遠古時代是一個部落聯盟,民族比較集中。其起初居住並發展於黃河中下游一帶,為中國最早進入農業時代的民族部落

最早提及九黎的現存文獻是《國語》:「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

後來隨著遷移發展,其定居於長江流域,今湖北、湖南及江西一帶,也有人認為上古之時,長江、漢水流域都是九黎之地。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北狄、西戎是哪些民族,最終去向如何? - 天天要聞

九黎有九個部落,每個部落有九個氏族,以蚩尤為首,共八十一個兄弟,都是酋長,而蚩尤是大酋長。

他們信奉巫教,雜拜鬼神,並編有刑法。

距今約5000年前,炎帝與黃帝結盟,與蚩尤在涿鹿大戰,蚩尤以失敗告終,九黎遷徙向更為偏遠的南方山林。

《風俗通義》說:「顓頊有子曰黎,為苗民。」同時,古代《苗經》及苗民《姓氏歌》都說古代苗民大姓的首領是「紋黎夠尤」,即「九黎蚩尤」。

「蚩尤九黎」也是苗族最早的先民,「九黎」更是華夏古史傳說中的三大部落聯盟集團(黃帝、炎帝、蚩尤)之一,其首領蚩尤是苗族世代崇拜的英雄。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北狄、西戎是哪些民族,最終去向如何? - 天天要聞

(四)后稷之子舉族遷徙,遠離犬戎,建立周國

周朝的先祖不窋,是后稷的孩子,在夏朝太康失政時,帶領本族人到了現在的甘肅慶陽定居,與當地的犬戎雜居。

後來周人不堪戎狄的侵擾,從不窋的孫子公劉開始舉族遷徙,直到古公亶父時定居在陝西周原,通過在周原的發展,到周武王時建立了周朝。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北狄、西戎是哪些民族,最終去向如何? - 天天要聞

二、夏、商、西周之時,諸夏與四夷的融合逐漸形成華夏

上古時期,中國的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溫暖適宜,雨量適中,土壤肥沃,故較早便進入城廓農耕社會,此時以地稱為中國、人稱為華夏。

由於在當時的中原之外的邊區自然條件較差,多為遊獵畜牧之族所居,故稱為夷。夷者,帶弓之人也。

華夏之外為四夷

華夏兩字使用之初,是指中原(河南)一帶,或有中原地區生活方式的地方。

華與夏曾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覆,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在周朝時,凡遵周禮、守禮義之諸侯,稱為諸夏。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北狄、西戎是哪些民族,最終去向如何? - 天天要聞

古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夷」與「裔」作為四方,華夏又稱中華、中夏、中土、中國。

夷字有多重含義,其主要意思是「平」。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夷字「從大從弓」。據說東夷人最早發明弓箭,擅長射箭。 因此有所謂「東夷」為東邊的弓箭手的說法。

傳說和古典文獻記載認為射去九日的后羿是東夷領袖。

但商周時期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夷」實際是屍或者人字,和弓無關,因此以夷字「從大從弓」認定夷字為弓箭手之說可能是漢代人穿鑿附會而來。

此時的夷應有多重含義,泛指周邊所有民族,即四方之人的含義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北狄、西戎是哪些民族,最終去向如何? - 天天要聞

諸夏與諸夷

所謂華夏,即漢族的前身,其直接來源是夏、商、周這三個時代的民族。

諸夷,則泛指當時華夏周邊諸族。

華夏與諸夷的分立及其相互鬥爭、相互融合,最終奠定了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基礎。

歷史文獻和考古資料都充分說明了夏、商、周各有來源,如果從族系發展的角度來看,三者之間曾經存在著長期的獨立並存關係;而如果從建立中原王朝的角度上看,則有著先後繼承的關係。

不過,這三者其最初都不是以汾、渭、伊、洛流域為中心的中原地區的土著居民。而關於夏人的來源和先夏人民早期的居住地,目前則仍然很難說清。

因此,總體來說,早期的諸夷與諸夏是屬於一個不斷相互融合的階段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北狄、西戎是哪些民族,最終去向如何? - 天天要聞

(一)夏、商、周的起源與諸夏形成,諸夏的融合

1、夏朝

夏朝建立前夕,夏人的活動中心是在晉南地區大禹和夏啟創建的夏朝,則以晉南和豫西一帶為中心。

當時,我國境內南北各地分布著眾多文化族群,這些部族都同時經歷了由氏族向國家的歷史轉變過程,而由於夏人建立的國家地望居中,故稱中國。

2、商朝

商人來源於夏朝統治中心的東北方向的東夷集團,其起初臣屬於夏,至湯時,西商伐夏,建立了商朝。

商朝不僅佔有了夏朝的疆域,同時還繼承了夏朝的文化,使夏人和商人在文化上實現了融合。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北狄、西戎是哪些民族,最終去向如何? - 天天要聞

3、西周

周人興起於商的統治中心西部,其先後為夏、商的西部方國。

至商朝末年,西周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武王時,其聯合西方和西南各部族,東下擊敗商,佔領當時的中原,建立西周。

夏成為天下共主初期時,商人遠在東方,周人偏處西土。相對於商人和周人,當時的夏人居住於中央。

武王擊敗商以後,在夏朝的統治中心伊洛平原上營建洛邑,作為控制天下的中心。這不僅是一個重要的鞏固統治措施,同時也證明周人對夏、商以來傳統文化的認同。

當時周公制禮作樂,其就是以繼承夏、商優良文化傳統作為基礎的。

孔子頌揚說:「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北狄、西戎是哪些民族,最終去向如何? - 天天要聞

4、夏、商、西周文化融合,是為華夏

鑒於西周對夏、商文化的認同,因此西周時期原來的夏人、商人和周人都可以稱為夏人。

夏人所居之地處於華山腳下,當時,這一帶的土著居民早在仰韶文化以來,便普遍流行以玫瑰花圖案作為族群標誌,因稱為華人。

至西周時期,由於三個時代文化的認同,所以接受西周分封的各個諸侯國及其所轄人口便得名為「諸華」,或稱「諸夏」,合稱則為「華夏」。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北狄、西戎是哪些民族,最終去向如何? - 天天要聞

(二)諸夷與諸夏,征戰與交流

1、西戎滅商後,犬戎復滅西周

西戎出現較早,殷墟卜辭已出現「戎」字,殷周之際,有鬼戎、余無之戎等

確定地以戎作為族稱始於周代,在滅商以前,戎主要用來稱呼周國附近與周國為敵的各部落,其集中於周國以西的隴山地區,故稱為西戎。

在西周興起時,西戎仍是在隴濟及涇洛一帶游牧的鬼戎,其實也是許多部落的總稱,並且其在不同時期也有著許多不同的名稱。

周文王曾經統御西戎諸部,就是打著「征殷之叛國以事紂」的旗號,即以商王的旗號對周圍各部落與方國的兼并,有所謂「三分天下有其二」,為滅商準備了條件。

而後,西戎諸國不斷強大,犬戎甚至滅亡了西周,這就是曾經的西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典故。(滅商時周王統御西戎,而西周滅亡也有西戎參與。)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北狄、西戎是哪些民族,最終去向如何? - 天天要聞

  • ①鬼戎
  • 這一族不是一個部落,而是有相同族稱的族群,他們已進入階級社會,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政權,在戰爭中各部落靠著一定的結盟統一號令進行協作。
  • ②犬戎
  • 犬戎又叫獫狁,其活躍於今陝、甘一帶,獫、岐之間。犬戎滅亡西周后,進一步壯大,此後,犬戎便成了華夏民族最大的敵人之一

2、北狄與西戎,此時不分家

北狄的稱謂最早起始於周代,是古代華夏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狄」有強悍有力,行動疾快等含義。

《爾雅·釋獸》說:「麋、絕有力,狄」。

《禮記·樂記》說:「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

考古文化證實,北狄在最初時以游牧為主,其曾至燕山以南、河套、陰山地區,並且受到商周文化影響較深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北狄、西戎是哪些民族,最終去向如何? - 天天要聞

其族姓為厘(同音),起初也稱山戎春秋時的北狄也源出於商周時期的鬼方、獫狁,屬於羌戎族系。

商代甲骨卜辭,常見「奚」的稱號,其指外來的被俘虜作為奴隸的人。加上南北朝時期的奚族的推斷,此時的奚就是北狄的一種稱呼

考古發現,到商代晚期與西周時期,陰山以北也進入了青銅時代,在南西伯利亞鄂畢河上游及哈薩克地區,分布著命名為卡拉蘇克文化的青銅文化。而其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北狄的起源,其與商有著很大的聯繫

3、南蠻多山林,於中原偏遠

南蠻的稱謂最早記載來自於周代的《禮記》,其描述指南方額頭有紋飾的族群即是南蠻,多喜歡吃生菜。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北狄、西戎是哪些民族,最終去向如何? - 天天要聞

  • 夏朝時期,南蠻主要為三苗。
  • 商朝時期,南方的蠻族有荊蠻、庸、濮、蜀、髳、微、越。
  • 周朝時期,南蠻的民族成分相當複雜,大體可分為百越、百濮與巴蜀三大族系。比較有名的有:揚越、荊越、百越、南蠻、荊蠻、巴、蜀、濮、閩等部落或方國。

周昭王時期,曾三征南方蠻族,導致天子六軍覆沒,周昭王本人也死在了南方,當時南方蠻族藉助地理優勢,其勢力發展非常強大。

4、東夷多沼澤,后羿篡夏,成康復國,淮夷稱雄

夷的族稱,最早出現是在以甲骨卜辭關於「屍」(夷)方的記錄。古籍記載在夏時代的東方有眾多夷人的方國部落

而九夷都見於古本《竹書紀年》關於夏朝與東方諸夷關係的記載。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北狄、西戎是哪些民族,最終去向如何? - 天天要聞

《竹書紀年》所載,夏代還有淮夷、藍夷;《尚書·禹貢》記載兩河之間的冀州有鳥夷(一作島夷,字形近似致誤);青州在泰山以東至海有嵎夷、萊夷;青州南部至淮河有淮夷;淮南與淮海之間揚州也有鳥夷(一作島夷)。

「夷」這個字最早出現於西周金文,但在這之前以象形的「屍」「方」為主。古人認為,「屍」「方」就是東夷。

郭沫若先生說:「屍方當即東夷也。征屍方所至之地有淮河流域者,則殷代之屍方乃合山東之島夷與淮夷而言。」

西周金文正式出現了「東夷」的稱謂。

文獻記載周對東方的戰爭,其在不同時期出現了東夷、淮夷、南淮夷、南夷等不同的稱謂。而這些稱謂,實際上反映了周王朝不同時期對東方部族用不同地理方位的概括。

西周早期僅見有「東夷」,周公、成王東征的對象金文中記載都概稱為東夷。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北狄、西戎是哪些民族,最終去向如何? - 天天要聞

《史記·周本紀》說:「召公為保,周公為師,東伐淮夷,殘奄,遷其君薄姑。」

當時史料記載,東夷主要是在今山東省中南部,此為東夷起源之地,也是夏、商時東方諸夷的核心地區。

夏、商、西周與東夷的戰爭都很頻繁

夏啟殺有窮氏後益自立為後(王),傳至太康,發生了有窮氏后羿「代夏政」的大變革,接著寒浞代羿,前後40年,少康復國。一直到少康兒子後杼才消滅有窮氏,使夏朝得以鞏固。

在之後東夷的活動地點從今河南、山東、河北交界處轉移到泰山以東。

而夏朝滅亡時,即夏桀在鳴條之戰失敗以後,逃往南巢,就是東夷的地區

東夷與商朝也長期兵戎相見,其征伐時間延續較長,規模也較大,遠涉淮河流域。

史料記載:「商人服象,為虐東夷」,「商紂為黎之蒐,東夷叛之」。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北狄、西戎是哪些民族,最終去向如何? - 天天要聞

商紂王與東夷大規模的戰爭是商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紂克東夷而殞其身」。

西周建立後,封商王紂之子武庚為諸侯,在武王去世後武庚聯合東夷攻擊西周,引發了周公東征。

當時東征主要的兩個對象為:奄和薄姑

  • 奄在今山東曲阜縣舊城東,這是少昊集團的中心所在。
  • 薄姑在今山東博興縣東南。
  • 兩國都屬於少昊集團,是商代方國。西周初也是東夷勢力最大的兩國。

《孟子·滕文公》說:「周公相武王,誅紂、代奄,三年討其君,滅國者五十。」

周公,成王東征以後,東夷勢力一蹶不振,且周王朝封太公於齊,封周公子魯以鎮東方。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北狄、西戎是哪些民族,最終去向如何? - 天天要聞

到西周中期,淮夷在淮河地區興起,成為東夷中勢力最強的一支。而成康以後,周王朝與東夷最主要的對手就是淮夷。

而在之後成王又經過多次東征,才最終使得東夷徹底安靜下來。這期間,齊、魯方得以安穩立國。

西周晚期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歷史文獻中關於東夷的軍事活動已涉周雒邑畿甸地區,然而其分布範圍,都沒有超出海岱與淮河流域

周穆王(約為公元前976年—公元前922年)時,東夷勢力的中心轉移到了淮河流域,以淮夷概稱東夷。

史料中記載,南夷與南淮一同出現,應該指的是荊楚。而西周晚期,王室衰微,諸侯日強,南方的楚、東南的淮夷都成為周室的威脅。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北狄、西戎是哪些民族,最終去向如何? - 天天要聞

西周建立初期,武王曾封紂王叔叔箕子為箕子朝鮮的國王,此有時也被看作是東夷之一。

三、華夏四夷相分離,先秦四夷之說

西周建立以後,其分封區域以外的地方,稱之為「四土」亦或「四方」,這些地方的所居之民,統稱為「四夷」

華夏與四夷的分離形成的同時,雙方之間的較量和勢力也就同時處於此消彼長的狀況下。

西周晚期,周室衰微,四夷不斷侵入周室統治中心,最終滅亡西周。

而隨著西周滅亡,東周建立且進入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趁機迅速壯大,並不斷吞併各個小的國家,在此過程中,諸夷與諸夏的發展進入新的階段。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北狄、西戎是哪些民族,最終去向如何? - 天天要聞

戰國時期,在諸夏大國的基礎上,湧現出一批諸夏與諸夷融合的區域性中心。

  • 秦向西方和西南方發展,形成諸夏與西戎、羌西南夷各族的融合中心;
  • 燕、趙向北方和東北方向發展,形成諸夏與匈奴、東胡、林胡、樓煩的融合中心;
  • 齊向東南沿海地帶發展,形成諸夏與東夷、徐夷、淮夷等族融合的中心;
  • 楚向南方發展,形成諸夏與百越、百濮、西南夷等族的融合中心。

春秋以來進入中原的戎狄各族以及居住於各大國周圍的戎狄小國,紛紛被大國兼并和同化

至此,在夏、商、周三代傳統文化的浸潤下,先後進入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地帶的諸夏與諸夷,經過異化而又同化這樣一個漫長的、複雜的歷史發展過程,最終出現了趨向統一的歷史趨勢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北狄、西戎是哪些民族,最終去向如何? - 天天要聞

(一)戎狄不分家,秦國一統西戎八部。

西戎的稱謂最早來自於周代,是當時對西方少數民族的統稱,即以戎作為對西方所有非華夏族的泛稱

西戎也可以指春秋戰國時期一些西戎人建立的國家。

應劭《風俗通義》說:「戎者,凶也。」

古本《竹書紀年》載:「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

《詩經》中常有周朝與西戎戰爭的史詩,比如「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春秋中期以後,狄與戎在地域上有明顯的不同。

但整個春秋時代,乃至戰國中期以前,戎狄仍往往混稱,有些部落仍兼有戎與狄兩種稱號。

春秋北狄諸部的姓族,陝北、山西、河北諸地的戎狄文化遺存,都說明春秋時期的戎與狄只是地域分布有明顯區分,族類卻比較接近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北狄、西戎是哪些民族,最終去向如何? - 天天要聞

西戎興起

1、春秋初期時,戎有七種,即:己氏之戎;北戎,即山戎或無終;允姓之戎,即陰戎或陸渾之戎;伊洛之戎;犬戎,亦稱畎犬、昆夷、緄夷;驪戎;戎蠻。

2、秦興起時有西戎八國,即綿諸、緄(犬)戎、翟戎、鎔戎、義渠、大荔、烏氏、朐衍。這八戎大概位置原是在黃河上游及甘肅西北部,後隨著壯大而不斷東遷,迫使周室東遷。後西戎部族逐漸到達甘肅東部地區,距離秦國最近。

3、晉北有林胡、樓煩之戎

4、燕北有山戎,各分布山谷間,有許多部落,不相統一。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北狄、西戎是哪些民族,最終去向如何? - 天天要聞

西戎衰亡

由於秦國與西戎臨近,其交流最多,戰爭時有發生,義渠王為秦宣太后設計殺死,義渠戎被滅;秦厲公滅亡大荔戎;至秦穆公時,其得到綿諸戎派來的試探秦國情況的由余,並反過來了解西戎諸國情況,一舉統一西戎八國

同時,林胡、樓煩一同被趙滅亡燕國則驅逐東胡並設北邊與東北五郡;而山戎則消失於歷史之中。

西戎諸國還有一些比較弱小的附屬部族,如羌。

《說文》稱:「羌,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

《風俗通義》也說:「羌,本西戎卑賤者也,主牧羊。故『羌』從羊、人,因以為號。」

秦漢以後,整個中國古代,狹義的羌指氐羌諸部,廣義則是包括中國西部各民族。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北狄、西戎是哪些民族,最終去向如何? - 天天要聞

(二)戎狄之分後,北狄融入東、西胡,匈奴南下

春秋時期,戎狄雖有區域劃分,但其稱謂仍然處於比較籠統的階段,兩者也處於時常交融的階段

狄作為對民族之稱,在《春秋》中記載其始於春秋中期;但《國語·鄭國》則記載其於西周末已經出現。

這一名稱是中原諸夏對北方一些部落與國家的稱呼,不是他們的自稱。

《春秋》在庄公三十二年記載:「冬,狄伐邢。」

此時,《春秋》中第一次出現狄的記載。這一時期,晉獻公與狄人的關係錯綜複雜,但戎與狄也仍常常混稱。

春秋初,在秦、晉、鄭、衛、邢等國以北,有許多部落,是對中原諸夏的威脅,但當時其仍與西戎及伊洛地區之戎統一稱為戎,只在方位上稱為北戎,是為後來的北狄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北狄、西戎是哪些民族,最終去向如何? - 天天要聞

至春秋中後期,出現了對狄的記載,因其在北,稱為北狄

在狄的族稱出現以後差不多100年間,又出現了赤狄、白狄、長狄等許多稱號

戰國晚期,胡人興起,胡人以東有東胡,胡人以北有丁靈

戰國末年及秦漢以後中國古代所稱北狄,都是指胡人、東胡族系各民族。

春秋時期北狄與羌戎族類相近,而戰國末年及以後北狄指胡人、東胡族系,與羌戎屬完全不同的族系。

進入戰國,他們有一部分在胡人南下後逐漸融入胡人之中,成為匈奴部族的重要組成部分

北狄在春秋時,其北方與燕為鄰的稱為山戎;戰國末由於分布在東匈奴以東,被稱為東胡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北狄、西戎是哪些民族,最終去向如何? - 天天要聞

戰國時胡人南下,陝北、山西、河北等地的赤狄、白狄應有相當多的部分已被同化於胡人之中。因此,春秋時的北狄與胡人、東胡族系既有區別,也有聯繫。

區別在於胡人起源於陰山以北,東胡人起源於大興安嶺山原,而羌戎起源於隴山地區不同;聯繫在於鬼方、獫狁及春秋時的北狄,有相當多的部落融化於胡人之中,成為胡人的重要來源之一,而他們的起源也都與商有著關係。

(三)南蠻多林沼,巴蜀、吳越、荊楚閩

南蠻地區環境濕熱,條件惡劣,以山林沼澤為主。

先秦時稱南蠻、荊蠻、荊越、揚越、百越、閩、庸、百濮、巴、蜀、僬僥、卉服島夷、有苗、三苗、和夷、裸國。

楚國一度也被稱為楚蠻,後來楚努力學習中原文化,並不斷在戰爭中兼并蠻族,從一個五十里的子爵國逐漸發展成為方圓五千里的南方大國。

楚國是消滅蠻族最多的諸侯國,大部分蠻族融入了楚國。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北狄、西戎是哪些民族,最終去向如何? - 天天要聞

(四)融入齊國成華夏,自此東夷多外國

西周后期,東夷又出現徐夷,其建國徐國,徐國在徐偃王發展下越來越強大,不斷威脅周邊國家。

周穆王與楚合擊打敗了徐偃王,再至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徹底滅亡徐國

同時,先秦的東北夷,還包括肅慎(息慎同音異譯)。

《史記·五帝本紀》敘述舜時「方五千里,至於荒服」。在來貢的諸民族中有息慎。

《集解》引鄭玄的註解說:「息慎,或謂之肅慎,東北夷。」

這一時期又有箕子朝鮮,其在商滅亡時由紂王叔叔箕子建立。

一直到春秋時期齊桓公稱霸後,其打敗了東夷,東夷逐漸融入齊國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北狄、西戎是哪些民族,最終去向如何? - 天天要聞

四、秦漢四夷多變化,秦皇漢武威加內外

(一)秦霸西戎,開疆拓土

隨著秦歷代君王對西戎的打擊,到秦穆公時已經將西戎基本統一,而大量西戎部族融入秦國,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在秦漢之際,除了融入華夏民族的大多數部族,還有犬戎的一支北遷到蒙古草原,成為蒙古草原最早的游牧民族之一

(二)北狄與東胡,匈奴之興起

秦漢以後中國古代所稱北狄,都是指胡人、東胡族系各民族。

其中丁靈及以後鐵勒、敕勒等譯名,都在語音上可以與狄相通

但丁靈、鐵勒、敕勒是對這些民族的漢語譯名,狄是中原諸夏對北方民族的稱呼,兩者語源不同,含義也不一樣。

這一時期,漢武帝採取「隔絕胡羌」的政策,同時使用趙充國在湟中屯田以制諸羌的舉措,說明西漢時對羌與胡已經明確加以區分。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北狄、西戎是哪些民族,最終去向如何? - 天天要聞

《史記》、《漢書》卻沒有為諸羌立傳,羌人的祖源與史跡僅附在《匈奴傳》中敘述,《後漢書》有《西羌傳》。

此時未融入華夏的北狄部落則成為匈奴一部分

到漢武帝擊敗匈奴,匈奴分裂,南匈奴歸附漢朝,再到後來東漢對匈奴的不斷打擊,匈奴逐漸西遷,而北狄大多消失

剩餘一部分北狄部落,在轉向農耕後,在遼代漸漸消失,融入華夏

(三)收服百越,並南海,南蠻歸附

戰國末期,隨著秦統一六國的步伐加快,秦始皇滅亡了楚國。

其命令大將王翦攻打百越,並設立了會稽郡。

幾年之後,秦始皇又發動幾十萬大軍南征百越,攻下了整個百越,包括吳越、閩越、南越、甌越等,一直到今天的南海地區,百越人開始歸屬於秦朝的統治。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北狄、西戎是哪些民族,最終去向如何? - 天天要聞

到漢朝時期,漢武帝攻下了南海國,並征服了西南夷,進一步向南擴張。

經過兩漢幾百年的統治,南蠻大部分漢化,成為華夏的一部分。

至漢末三國時期,南蠻基本融入華夏,未融入者也遠遁山林,人口稀少。再經過蜀漢的打擊,其極少數開始向緬甸一帶遷徙,大多數融入當地生活。或融入漢族,或成為少數民族,但都是華夏民族的一部分。

(四)東夷漸消失,融入秦

在多次中原王朝的征伐和周圍諸侯國的打擊下,東夷逐漸衰弱。

秦始皇統一天下時,東夷已經不復存在,一部分融入了齊國,另一部分成為秦朝的子民,沒有東夷部落或者諸侯國的存在了,完全融入了華夏,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北狄、西戎是哪些民族,最終去向如何? - 天天要聞

秦漢以後的東夷,主要是指先秦的東北夷,又將倭人列於其中,是泛指東方的民族和國家,與先秦東夷在地區與民族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區別,甚至不再是一個概念

五、五胡入華,四夷進夏

西晉時期塞外眾多游牧民族趁西晉八王之亂,國力衰弱之際,陸續建立數個非漢族政權,形成與南方政權對峙的時期。

「五胡」主要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但事實上五胡是西晉末進入華夏的胡人的代表,數目遠非五個

百餘年間,北方各族及漢人建立的國家達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其中存在時間較長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有五胡十六國

中國五胡十多個政權中,先有氐族的前秦,後有拓跋鮮卑的北魏統一了整個北方。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北狄、西戎是哪些民族,最終去向如何? - 天天要聞

五胡入華導致中原漢族人口大量降低,但也客觀上促進了民族進一步融合,隨著後期統一的隋唐政權的發展,未主動融合民族被迫遷回北方,甚至向西遷徙。

這其中,一部分白人蠻族回遷,並逐漸消失於華夏

經此之後,大多數的原來先秦時期的四夷民族基本融入華夏。

六、唐朝及以後,多部族融合,新的民族逐漸形成

四夷這一稱謂至唐代則又有所變化,並隨著歷史上各個民族的誕生與消亡,四夷的各個稱謂分別有了新的概念: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北狄、西戎是哪些民族,最終去向如何? - 天天要聞

  • 1、東夷:高麗、百濟、新羅、倭國(日本)等。
  • 2、西戎:吐蕃、泥婆羅、党項羌、高昌、吐谷渾、焉耆、龜茲、疏勒、于闐、天竺、罽賓、康國、波斯、拂菻(東羅馬帝國)、大食(阿拉伯帝國)等。
  • 3、南蠻:林邑、真臘、陀洹訶陵、東女國、南詔、驃國等。
  • 4、北狄:突厥、回紇(回鶻)、鐵勒、契丹、奚、室韋、靺鞨、渤海國等。

這一時期,四夷指的更多的是外國或者外族,而非華夏初建時期的其他同源的部族,其中只有吐蕃、突厥、契丹、靺鞨、回紇、室韋、奚、鐵勒、南詔、党項羌、吐谷渾等屬於華夏民族的部分。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北狄、西戎是哪些民族,最終去向如何? - 天天要聞

而這一狀況也在之後的宋遼時期得到基本的融合,各民族如遼時的契丹一樣,主動同化,融入華夏民族

宋以後,至明清,吐蕃成為華夏西藏民族。而未融入的南詔除遷移至東南亞部分,其他要麼融入華夏,要麼成為少數民族之一,北狄演變的游牧民族逐漸演變成蒙古族、滿族、鄂倫春族等。

關於四夷文化的考古發掘

1、東夷,代表為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口文化等。

東夷是四夷之中文明進程最快的人群,到了秦漢之時,他們已基本融入了華夏民族。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北狄、西戎是哪些民族,最終去向如何? - 天天要聞

2、南蠻,代表為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嶺和涌浪文化等,以及三星堆文明。

南蠻的後裔多數都成為華夏之人,也有一些變為少數民族,如苗族、壯族、土家族、布依族和彝族等。

3、西戎,代表文化為仰韶文化等。

秦漢之際,西戎人群大部分都融入了華夏民族。現代的羌族就是西戎的後裔,部分藏族人也來自西戎

4、北狄,代表為石峁文化等。

北狄人的後代多數都加入了華夏族,一部分成為現代北方少數民族如蒙古族等的成員,有部分白人回遷或逐漸消失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北狄、西戎是哪些民族,最終去向如何? - 天天要聞


在幾千年的民族融合中,華夏民族與周邊民族的融合得到更加深入的發展。而所謂的四夷之說,其也非對外族而言,而是當初夏、商、西周對除其本身團體的其他群體的一種地域性定義。

甚至初期對於秦楚,亦稱蠻夷,它不代表民族,其更多的含義是距離統治中心距離遠近的群體的集體稱謂。

乃至後期隨著民族融合發展,其很快在秦漢之際消失大半。到後來的唐朝乃至再往後的朝代稱呼的四夷之說則不同,後世的四夷更多的指的是外族和外國了。而此時即便華夏各地的偏遠少數民族也不在四夷之中。例如清朝將英國稱為西夷,但藏族則不再四夷之列,因為這時的四夷是專指外國與外族。

中國歷史上的東夷、南蠻、北狄、西戎是哪些民族,最終去向如何? - 天天要聞


謝謝品鑒!

感謝收藏、點贊、分享、關注、轉發!

看圖、讀書、聽歷史,文章有點長,如果讀累了可以點擊右上方的「耳機」按鈕,聽書也很放鬆!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朱熹:一位「古代網紅」的哲學人生 - 天天要聞

朱熹:一位「古代網紅」的哲學人生

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許多名人如星辰般閃耀,其中有一位既是哲學家又是教育家的傳奇人物,他就是朱熹。沒錯,今天我們要聊的就是這位「古代網紅」,不僅因其思想深邃,更因其個性鮮明,頗具幽默感,簡直是古代的「網路紅人」!一、初出茅廬,學海無涯朱熹出生
70後趙峰已出任海南省政府黨組成員;太平人壽領導班子變動頻頻… - 天天要聞

70後趙峰已出任海南省政府黨組成員;太平人壽領導班子變動頻頻…

據「海南日報」消息,5月20日,省政府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海南「清涼城市」建設相關工作。省政府黨組成員趙峰,省政府秘書長符宣朝參加會議。這意味著,國壽出身的保險老將趙峰現已赴任海南。趙峰1972年6月生人,擔任中國太平保險集團、中國太平保險集團(香港)和中國太平保險控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任太平金融服務有...
《毛選》有句顛覆認知的話,你認為是哪句話? - 天天要聞

《毛選》有句顛覆認知的話,你認為是哪句話?

你以為「鬥爭」是為了「贏」?錯,《毛選》有句顛覆認知的話,他是這樣說的:「鬥爭是真正實現團結的手段,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而最頂級的鬥爭,是能夠團結你的敵人,能夠把你的敵人,變成你的朋友。」領導者,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
項羽能打贏李小龍嗎? - 天天要聞

項羽能打贏李小龍嗎?

項羽被稱千古無二的戰神,而李小龍是現代頂級武術家,兩者單挑誰勝誰敗?第一,看力量。項羽力能扛鼎,據考古資料,那時候的鼎的重量在四百到五百斤之間。李小龍以速度與巧勁取勝,可以說在絕對力量方面,李小龍是被碾壓的。第二,看技巧。
【萬泉·旗韻】天字第一號旗袍 - 天天要聞

【萬泉·旗韻】天字第一號旗袍

現在我們看到的旗袍,是女性的穿著專利,它已經成為中國女性的標誌性民族服裝。而其實,原本的旗袍不分男女,男子穿旗袍也是正常的裝束。當然了,這種「旗袍」和現代意義上的旗袍,又有所不同。這種服飾的產生,與清朝的建立者皇太極有很大的關係。
著名主持人,獲聘211教授 - 天天要聞

著名主持人,獲聘211教授

據上海大學微信公眾號消息,近日,知名電視節目主持人、上海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曹可凡受聘為上海大學兼職教授。曹可凡先生作為國內電視界的知名人士,以其敏銳的社會洞察力和卓越的主持才能,贏得了廣泛的讚譽與尊敬。此次受聘為上海大學兼職教授,不僅是對他個人成就的高度認可,更是上海大學在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邁出...
蔣益澧率軍入浙江,左宗棠揮師進攻龍游蘭溪湯溪,克複壽昌縣城 - 天天要聞

蔣益澧率軍入浙江,左宗棠揮師進攻龍游蘭溪湯溪,克複壽昌縣城

作者:姜國平同治元年閏八月蔣益澧率八千人馬行抵浙江衢州,歸左宗棠節制。在此之前,八月十五日,侍王李世賢派出幾支太平軍,進攻龍游城西四十里的湘軍劉培元營壘。劉培元率軍擊潰太平軍,追至龍游城下,攻打一陣方收隊還營。八月三十日,李世賢派部將李尚揚
特朗普的耳朵,成「關鍵戰場」 - 天天要聞

特朗普的耳朵,成「關鍵戰場」

據央視新聞報道,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19日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是「特朗普的耳朵是俄烏衝突的新前線。」文章稱,俄烏衝突已持續超過三年,如何說服美國總統特朗普已成為俄烏以及歐洲爭鬥的「關鍵戰場」。而特朗普近期剛表示過,對協調俄烏停戰無果而感到沮喪。文章稱,俄羅斯和烏克蘭方面都試圖向美國證明,對方才是和平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