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到底是中國人的損失還是美國人的損失,毛主席曾三次提出訪問美國,但都被一位美國人「攪黃」,這件事不僅讓當時的羅斯福懊悔不已,更讓多年後的美國悔不當初,那麼當時主席訪美的計劃為何屢屢失敗?又是誰在從中作梗呢?
美國觀察團來延安
美國觀察團來延安
當抗日戰爭打到後期時,一直支持蔣介石國民政府的美國人,已經覺察出了國民黨不太行的端倪,尤其是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對自己的這位無能的合作者老蔣,以及腐敗無能的國民政府頭疼不已。
自從美國被小日本拉入戰爭之後,美國人一有在對中國進行援助,希望能藉助中國這股力量,來對抗蘇聯和日本,然而此時的國民黨顯然讓美國人很失望。
這期間,在主席和周總理等人的努力下,美國駐華大使館的大多數外交官,開始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延安,充滿了興趣。
當時的延安
這件事自然傳到了羅斯福的耳中,尤其是聽說延安和國民政府比起來,完全就是另一副景象後,在1944年7月下旬,羅斯福批准了18名美國人,組成觀察團先後抵達延安,對延安就行了訪問。
在長達963天的相處中,作為觀察團組長的上校包瑞德,以及美國駐華大使的秘書謝偉思等人,對延安以及共產黨十分讚賞,對毛主席等共產黨領導人更是敬佩不已。
為了迎接這個特殊的觀察團,毛主席對他們的到訪給予了高度重視,不僅專門修補了機場,將機場的情況細緻的通過電報,告訴給了美國飛行員。
美國考察團
而且對觀察團的衣食住行,都進行的仔細的過問,從窯洞到廁所再到咖啡的供應,都體現了主席對這次美國人到訪的重視。
短短几個月的親身體驗,就讓身為組長的包瑞德感慨不已,他曾在《美國觀察組在延安》這本書中提到,共產黨應該得到更好的裝備和供應,如果美國提供軍事上的援助,共產黨在對日作戰中一定能取得勝利。
並不止一次的表示,國民黨對共產黨的「批評」是過火的,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包瑞德還寫到,延安的老百姓們豐衣足食,人民都擁護共產黨,而反觀國統區的人民卻並非如此。
美國人
這次延安行,也徹底刷新了美國人對共產黨的印象,延安不僅社會秩序好生活平靜,而且井井有條十分安全,因為百姓們的擁戴,主席走在延安的大街上,都不需要警衛員的跟隨。
這些小的細節都觸動著包瑞德等人的心,後來因為訪問的效果顯著,美國還向延安的民兵,提供了10萬支的單發手槍,以及一些後勤保障的物資。
美國釋放出的這種善意,讓主席和周總理有了要訪問美國,與羅斯福見面的想法,然而一次又一次訪美的計劃,都被一個人「攪黃」了,這個人就是當年的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那麼赫爾利又為何頻頻阻撓呢?這是羅斯福總統的意思嗎?
赫爾利
誰「攪黃」了訪美計劃?
這個計劃如果能夠實現,中美兩國之間肯定會有密切的合作,兩國之間的關係也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就因為羅斯福身邊的這位私人特使赫爾利,導致抗日戰爭期間,毛主席的三次訪美計劃都沒能實現,這到底是誰的損失?可能只有美國人自己心裡最清楚。
作為羅斯福的私人特使,赫爾利並沒有干好自己的分內事,反而非常的自以為是,不僅愛出風頭而且無知且傲慢。
但奈何羅斯福對他信任有加,後來將其派到中國擔任駐華大使,在第一批美國的觀察組包瑞德等人,造訪過延安,對共產黨領導下的延安充滿了信心後。
美國人來延安
毛主席和周總理,便有了想去美國訪問的心思,這份絕密的電報,周總理在發給駐華美軍指揮官魏德邁之前,還千叮嚀萬囑咐,一定不能讓赫爾利知曉。
赫爾利不懂政治於是便自以為是的認為,既然羅斯福總統現在支持的是蔣介石,那麼就應該站在老蔣的這邊,堅定支持羅斯福總統的「想法」,不要和共產黨的延安扯上關係。
因此在赫爾利來到延安,並同主席進行了3輪會談後,都表現的十分粗魯蠻橫,在不了解共產黨和延安的情況下,赫爾利一直認為國共內戰是中共想打的。
顯然赫爾利搞錯了重點,但也讓主席和周總理明白了,想訪問美國這件事,一定不能讓赫爾利知曉,主席的第一次訪美計劃,就因為赫爾利的出現而無疾而終。
赫爾利和主席
而之所以選擇相信,讓駐華美軍的指揮官魏德邁向羅斯福傳話,是因為魏德邁對親延安一派的包瑞德、謝偉思等人都十分器重,鑒於魏德邁的立場中肯,讓他傳話更讓人信得過。
既然已經有意避開了赫爾利,那為什麼訪美一事,還會再被赫爾利阻撓呢?原來就在發送這封電報之前,還是不小心被赫爾利截獲了消息。
尤其是傳話的人,還是赫爾利頗有成見的魏德邁,赫爾利本身就愛慕虛榮愛出風頭,而記恨魏德邁是因為赫爾利認為,與中國政府打交道這件事,應該是駐華大使的工作。
一個駐華美軍就能行使如此大的權力,顯然是不將自己這個總統的私人特使,放在眼裡,出於嫉妒赫爾利不顧政治的正確性,將魏德邁干擾自己行動這一事,報告給了羅斯福。
魏德邁將軍在中國
本就對自己的這位私人特使,十分信任的羅斯福,自然輕信了赫爾利的話,後來迫於壓力魏德邁還發表了聲明。
電報沒有成功到達羅斯福的手上,也讓毛主席的訪美計劃第二次落空,一直到1945年3月,美國駐華大使謝偉思再次訪問了延安。
毛主席借著這個機會再次提出想訪美,與羅斯福面談澄清誤會的想法,然而赫爾利又從中作梗,堅決站在老蔣的一邊不讓計劃得逞,百般阻撓之下,謝偉思只能帶著遺憾回到了美國。
毛主席第三次訪美的計劃因此落空,這個「攪黃」了毛主席,三次訪問美國計劃的赫爾利,後來成了美國人最痛恨的人之一,如果當年毛主席成功訪問美國,事情的走向又會如何呢?
美國考察團在延安
美國現已倍感壓力
如今的美國懊悔不已,曾經毛主席三次提出要訪問美國,都因為一個人的「攪和」而遭到拒絕,現在美國人追悔莫及但已經無濟於事,中國從逆境中迅速崛起,只會讓美國倍感壓力。
當年要不是傲慢自大的,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從中作梗,我黨在抗日戰爭時期,便可以實現訪美的計劃,中美之間的關係以及世界的局勢,可能都將大有不同。
起碼新中國不會成為美國的對手,在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可能也不會如此的針對,這個新興的崛起中的國家。
抗美援朝戰爭勝利
抗美援朝戰爭興許也不會打響,不過話說回來,在逆境中崛起的中國,如果沒有美國三番五次的針對,也不會崛起的那麼快。
很多人都說抗美援朝戰爭,是中國千年國運的轉折點,是因為這場戰爭的勝利,讓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徹底看到了中國強大的實力,也為新中國贏得了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
東方這頭雄獅蘇醒後必將勢不可擋,後來的事實也證明,新中國在之後坐上了時代的列車,開始大踏步的向前發展。
後來別人有的我們也都有了,抗美援朝戰爭時面對美國人的核威脅,短短几年間中國也擁有了原子彈和氫彈,步入了擁核國家。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
這些巨大的進步和發展,都是美國人往往沒想到的,此時的他們一定十分後悔,當時眼拙怎麼就選擇和國民黨合作,而沒有和共產黨搞好關係呢?
尤其是當時毛主席,三次提出要訪問美國而不得,讓很多美國人耿耿於懷,而中美之間直到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問中國開始,到次年的尼克松總統訪華,一直處於敵對狀態的兩國關係,這才得到了緩解。
而中國第一次訪問美國,是後來鄧公在1979年才實現的,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國領導人第一次訪問美國。
鄧公訪問美國
毛主席在很多美國民眾心中是偉大的存在,但對於鄧公他們依然充滿著好奇,很難想像是怎樣一位神秘莫測的領導人,領導著這個古老又龐大的國家。
在此之前,美國人還沒有真正看到過,來自中國的最高領導人,尤其是和蘇聯的領導人打過交道後,便會紛紛猜測鄧公會不會像赫魯曉夫那般,囂張跋扈,像勃列日涅夫那樣傲慢古板。
隨著鄧公的到訪,親切又平易近人的鄧公,讓美國民眾見識到了中國領導人的風采,也意識到了中國的崛起和強大,不是沒有原由的。
只是可惜他們意識到的太晚了,要是當年赫爾利沒有從中作梗,讓毛主席成功訪問了美國,或許能開闢一條新的道路,對中美兩國來說都會是好事,結果因為赫爾利,最終到頭來也不知道這到底是誰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