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京健飾演的青年毛主席令人印象深刻
王正林馬不停蹄,拉著先生就往韭菜園趕。
途中,這位先生耐心地詢問王正林和他的隊友們的工作生活狀況,並且時不時地說一些通俗易懂卻又蘊含深刻道理的話。
此時,王正林並不知道這位先生的真實身份,只覺得這個一襲長衫、身材高大、面目清瘦的教書先生,和藹可親,充滿智慧。
這一年王正林雖然年僅17歲,但他幹練老道,也給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位先生問王正林道:「看你小小年紀就做革命工作了, 為什麼呀?」
王正林堅定地回答道:「為勞苦大眾的解放!」
先生又說:「幹革命, 就得準備犧牲, 包括自己的生命!」
王正林絲毫沒有畏懼,斬釘截鐵,義正辭嚴地回答道:「我不怕死,為了勞苦大眾的解放, 我願意犧牲生命!」
很快,韭菜園到了。
王正林和這位先生匆匆而別,此後幾年都沒有見過面。
直到有一次隊長王應典才告訴王正林,他護送的人正是鼎鼎大名的毛潤之、毛先生!
這次短暫的交流,讓王正林醍醐灌頂,好像心中點亮了明燈,讓如同在漆黑夜裡的他行看到了光亮,找到了方向。
王正林很快就迅速成長起來。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轟轟烈烈的大革命走向失敗,全國陷入一片白色恐怖當中。
這年5月,22歲的王正林在最危險的時候,毅然決然,秘密入黨!
02、戰場相逢,情深義重
大革命失敗後,王正林先後在長沙、武漢等地從事工人運動、地下交通和兵運等工作。
1929年,王正林被調到瀏陽紅軍地方游擊隊工作。
1930年8月23日,紅軍為了攻佔長沙,在瀏陽永和將紅一軍團與紅三軍團合編為紅一方面軍(總司令朱德,總政委毛主席,副總司令彭德懷兼紅三軍團軍團長,副總政委滕代遠兼紅三軍團政委,參謀長朱雲卿,政治部主任楊岳彬)。
毛主席紅軍時期高清修復照
9月,瀏北游擊第1支隊在隊長張正坤、政委蘇勞的率領下,配合紅三軍團,向長沙發起猛烈進攻。
可惜,由於敵我實力相差懸殊,紅軍損失慘重,瀏北游擊第1支隊支隊長張正坤、政委蘇勞身受重傷。
關鍵時刻,王正林擔任瀏北游擊第1支隊長兼政委,繼續率部配合作戰。
王正林的優異表現,得到了紅三軍團政委滕代遠的高度認可。
9月12日,毛主席鑒於戰場形勢,命令各部紅軍從長沙撤圍,王正林奉命阻擊尾追之敵,從容而退。
王正林率部退至瀏陽河畔鎮頭市村北時,滕代遠將他引薦了毛主席。
時隔5年,王正林再次見到了心心念念的毛主席。
5年的時間,革命形勢風雲變幻,王正林從一個糾察隊隊員成長為一個優秀合格的指戰員,毛主席也有當初的「教書先生」成為了指揮千軍萬馬,開闢中央蘇區根據地的中央紅軍總政委。
儘管,王正林變化很大,可毛主席還是覺得眼前這個叫「王震」的隊長非常眼熟。
等王正林走到身前,毛主席終於確定此人正是5年前護送過自己的王正林。
原來,王正林參加游擊隊後,就改名王震。
這些年來,毛主席也多次聽聞過紅軍隊伍里有個叫王震的指戰員,能文能武,軍事宣傳工作都很不錯,令敵人聞風喪膽。
只是,毛主席怎麼也沒有想到,當初那個年輕稚嫩卻又精明能幹,熱情高漲又成熟穩重的糾察隊隊員就是紅軍聲名鵲起的王震。
從此,王震成為了毛主席的心腹愛將!
10月6日, 在毛主席的提議下,將蓮花、萬載、瀏陽、茶陵、醺陵、萍鄉等地的幾支地方游擊部隊合編為湘東紅軍獨立1師(這就是紅六軍團紅8軍22師的前身)。
瀏北第1支隊和茶陵游擊第2志隊合編為組成獨立1師3團(團長譚家述,政委王震)。
不久,王震又改任湘贛獨立1師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師長劉沛雲)。
1931年,組織準備派王震去蘇聯學習。
當毛主席看到調動文件後,他考慮到王震是瀏陽人,長期在湘贛根據地工作,是湘贛根據地的主要創始人之一,非常熟悉根據地情況。
他認為把王震留在湘贛根據地工作才更能發揮作用,因此,他意味深長地說道:「王震者,湘贛人也。」
在毛主席的堅持下,王震繼續留在了湘贛根據地。
03、患難真情,不離不棄
1932年10月,寧都會議後,毛主席陷入了人生的低谷,總政委職位被撤銷,被迫離開了紅軍領導崗位,他的正確主張得不到實行,飽遭王明、博古等人的排擠。
毛主席表面擔任蘇維埃政府主席,實際坐了冷板凳。
很多人都擔心與毛主席往來,會受到牽連,因此往往會與毛主席保持距離。
霎時間,毛主席無人問津,門庭冷落。
長征王震劇照
然而,王震有一次來瑞金開會時,卻提著一壺酒,一隻雞看望毛主席。
那天夜晚,毛主席和王震徹夜長談。
禮輕情意重,患難見真情。
1934年1月,王震回瑞金參加會議,彙報工作。
此時正值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時期,在李德、博古等人的錯誤指揮下,中央紅軍反「圍剿」作戰節節失利。
性格火爆的王震心急如焚,怒不可遏,公開表示要堅決支持毛主席的戰術。
王震在會議上與李德、博古爆發嚴重衝突,不歡而散。
離開會議室後,王震第一時間來到毛主席家中,向毛主席彙報工作,明確表示自己支持毛主席的主張。
當毛主席問他接下來的打算,他毫不猶豫地說:我聽主席的!
王震的回答讓毛主席十分感動,甚至有些不敢相信。
寧都會議結束兩年了,還沒有一個人像王震這樣態度鮮明地支持自己。
毛主席意味深長地說:「你聽我的?現在是博古、李德當權……」
王震笑著點了點頭,而後再一次重申道:「你叫我怎麼打,我就怎麼打;叫我到哪裡去,我就到哪裡去。我聽你的!」
此言一出,毛主席非常激動,緊緊握住王震的雙手,動情地說道:「好!王震者,湘贛人也!」
紅軍時期的王震
毛主席再一次發出了「王震者,湘贛人也」的感嘆。
這七個字,見證了毛主席和王震的深厚友誼!
這七個字,也讓任何紅軍將領都無法取代王震在毛主席心目中特殊的地位。
04、委以重任,敬重有加
1935年1月,遵義會議後,毛主席重回紅軍領導崗位。
時任紅六軍團政委的王震堅決支持毛主席。
不久,張國燾鬧分裂,堅持南下。
長征時期的王震(中)
紅六軍團軍團長蕭克竟然同意張國燾的主張,王震頂著巨大壓力,配合賀龍、關嚮應等人,做頑強的鬥爭,最終北上陝甘,勝利完成會師。
長徵結束後,毛主席對王震委以重任,多次讓王震負責保衛中央的重要任務。
比如,抗戰時期,王震率八路軍359旅保衛延安;比如,解放戰爭時期,王震率領西北野戰軍1縱也承擔保衛中央的任務。
抗戰時期的王震,這是他標誌性的笑容
毛主席曾高度評價王震的優點:政治可靠,能夠完成任務,勇敢,不怕犧牲。
軍政全能,獨當一面,拿槍殺敵,放槍墾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總是出色能完成各種艱辛任務的王震,怎麼能不讓毛主席敬重有加,推心置腹?
因此,每當毛主席有了難啃的骨頭,難過的關,他首先想到的都是王震。
比如,1944年7月,毛主席就派王震率領南下支隊,先南下廣東,而後重返延安。
這個任務九死一生,可王震沒有任何猶豫,率部南下北返,克服重重困難,歷經艱險,從蔣介石的包圍圈中殺回一條血路。
1946年9月27日,王震率領南下支隊,返回延安,順利完成第二次長征!
1944年7月,朱德、毛主席、王震檢閱南下支隊,為支隊踐行
毛主席親自迎接,當他看到衣衫襤褸、滿頭長發、滿臉鬍鬚的王震時。
毛主席,熱淚盈眶,緊緊握住王震的手,激動地說:「王鬍子,你受苦了啊!九死一生, 重返延安,了不起!」
在場所有人,無不動容。
這一聲王鬍子,飽含了毛主席與王震的深厚的革命友誼。
這一聲王鬍子,見證了王震在毛主席心中特殊的地位。
結語、
1955年9月27日下午,為了表彰在艱苦卓絕的革命過程中為革命勝利和新中國成立做出了卓越功績、巨大貢獻的功勛將領們,毛主席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舉行了隆重的授銜儀式。
王震被授予上將軍銜,這是人民對王震最好的表彰。
共和國開國將帥總計有1614人,分別有10名元帥、10名大將、57名上將、177名中將、1360名少將。
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和王震握手
57位上將,每一位都深受毛主席的器重和喜歡。
尤其是許世友、韓先楚、陳錫聯等上將,深得毛主席信任,毛主席對他們可謂是鍾愛非常,委以重任。
可如果非要從中選一位毛主席最器重的上將,或許王震才是最終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