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坐鎮北京的滿清王朝面臨著兩大隱患,一是南方手握兵權的漢族官僚,二是海外虎視眈眈的洋人。
清政府為了保住江山,花真金白銀打造了一支新軍,想用這支部隊維護滿清皇室的統治。
但嘲諷的是,大清王朝練新兵反而是自掘墳墓,最後把清帝趕下皇位的,就是北洋新軍的統治袁世凱。
袁世凱在民國初年可謂是的中國第一號人物,在全世界也很有地位,只不過他後來想稱帝,葬送了自己的聲譽。
而袁世凱的家族也是民國時期的貴族之一,靠著家族人脈和財力,袁家後代有政客、有文人、還有科學家。
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袁家騮,就是袁世凱的孫子。
袁家騮先生是國際「高能物理學」的著名科學家,也是中國「高能物理學」的開山鼻祖。1973年,袁家騮帶著妻子回訪祖國,還受到了中央領導人的熱情接見。
晚年的袁家騮9次訪華,還在中國科技大學等高等學府擔任教授,不僅幫助中國發展高能物理,還促進了中國和歐美的科學合作,在共和國科學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筆。
作為袁世凱的孫子,袁家騮是怎麼成長為世界著名科學家的?晚年的他為中國做了什麼?
一、父親愛古董,兒子卻愛物理學
1912年,袁家騮出生在河南安陽,他的父親是袁世凱的二公子,「民國四公子」之一的袁克文。
袁克文生於朝鮮首都漢城,他的母親雖然是朝鮮人,但是袁世凱並無區別對待,對袁克文還是非常疼愛。
這位公子小時候跟著清末大收藏家方爾謙學習,不僅飽讀詩書,還能寫書法、畫國畫、唱昆區,在當時有才子之名。
方爾謙還把自己鑒賞古玩的本事教給了袁克文,讓這位公子後來以愛好收藏而聞名民國。
但飽讀史書的袁克文卻一輩子縱情聲色,光娶過門的老婆、姨太就有6個,其餘的情婦更是多得數不清,約有上百個。
更讓人稱奇的是,袁克文有7個孩子,大部分都很出色,尤其以袁家騮出類拔萃。
此外,袁克文還放蕩不羈,當年他爹袁世凱稱帝時,袁克文曾撰文寫詩表示反對,最後被父親軟禁。後來袁世凱病死,袁克文就帶著家族定居天津。
來到天津後,他的兒子袁家騮最早就在天津的西洋學校「新學書院」讀書,這所學校是英國傳教士開的,用英語教學,來上學的多是達官顯貴。
1928年,袁家騮考上天津工商大學,該學校也是英國人的學校,在租界開辦。
兩年後,袁家騮轉學到北京燕京大學,早前他在天津學的是工程專業,到燕京大學後則轉為物理學。而袁家騮的老師,就是當時中國最重要的物理學家之一——謝玉銘。
謝玉銘雖然在今天的名氣不太大,但在20世紀初,他在中美都很有名氣。
謝玉銘是福建人,1920年代曾留學美國,師承諾貝爾獎獲得者邁克耳孫,之後在20年代末短暫回國教授物理學。袁家騮之所以要去燕京大學讀書,就有追隨謝玉銘的意思。
1932年,袁家騮從燕京大學畢業,同年,謝玉銘返回美國。袁家騮則繼續在燕京大學讀了碩士,並於1934年獲得碩士學位。
這一時期,袁家騮的父親袁克文去世,但是袁克文在京津兩地名氣很大,結交各種社會名流,當時的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就是袁克文的老相識。
得益於此,司徒雷登在1936年專門幫袁家騮寫推薦信,讓袁家騮去美國加州大學讀書。
二、為了科研事業,袁家騮加入美籍
當時袁家已經家道中落,袁克文揮霍了家產,晚年不得不變賣古董,還給人寫字賺錢養家。
司徒雷登為了讓袁家騮好好學習,給他申請了美國的獎學金,這才讓袁家騮坐上了去加州的船。
1940年,袁家騮獲得加州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開始在學校擔任研究員。當時中國的抗日戰爭如火如荼,袁家騮等中國留學生有報國之心,但是奈何無處使力,只能繼續研究事業。
後來,袁家騮入職了美國無線電研究所,在戰爭時期幫助美國設計新型雷達,也算是為抗戰間接出了力。
在美國期間,袁家騮還和同為留學生的女物理學家吳健雄相愛,兩人在1942年結為夫妻。
而袁家騮在學術上的成就,大多來源於20世紀40-50年代,這是一個科學家的盛年時期。
40年代末,袁家騮相繼在普林斯頓大學、布魯克海文研究所等地任職,參與建設了人類第一部「高能質子加速器」,在高能物理領域開啟了新紀元。
他的妻子吳健雄身份更為特殊,她是美國「曼哈頓計劃」里唯一的女性,在核物理方面有巨大貢獻。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在美國的中國科學家們紛紛回國,美國一開始沒有橫加阻攔。
但1950年起,朝鮮戰爭的爆發改變了美國的態度。1953年朝戰結束,美國和新中國的關係跌到冰點,美國開始封鎖中國。
這時候美國逼著在美的中國科學家「站隊」,限制他們回大陸,並要求他們放棄中國國籍,加入美籍。
如錢學森這樣的科學家堅持回國,結果遭到了美國的軟禁,科學界怨言很大但也無濟於事。
至於如楊振寧和袁家騮、吳健雄這樣的科學家,當時卻沒選擇回國,其中有自己的苦衷。
楊振寧是理論物理學家,他的專業在那個年代只有在西方這樣的發達社會才有未來。此時的新中國一窮二白,沒有設備,沒有科研環境,楊振寧回國一幫不上忙,二耽誤自己。
袁家騮的情況相似,他的高能物理學非常依賴先進設備,要從設備里觀測數據用來研究。當時別說中國,連歐洲都沒有這方面的設備,所以袁家騮要繼續科研,就只能留在美國。
1954年,袁家騮夫婦被迫加入了美國籍,從此長住北美。雖然在美國生活,但是袁家騮從未忘記過祖國。
50年代,袁家騮夫婦就積極幫助想回國的中國科學家返回大陸。
袁家騮在海內外名氣很大,後來,袁家騮作為美國高能物理界的代表在全世界交流,經常主動聯繫中國科學界和外國科學家交流,幫助新中國恢復國際科學界的地位。
三、幫助中國發展科技,袁家騮功在千秋
早在50年代,袁家騮先生就和中國科學界有聯絡,但是從未返華。一直到70年代中美關係緩和後,他才得以回到中國大陸。
這個契機是在1972年,袁家騮在瑞士訪問,正巧遇到了中國科學家代表團。
當時瑞士正在進行核物理交流會,袁家騮先生熱情地和中國訪問團一起參會,並在同時和中方的團長——清華校長張維進行了交談。
隨後,袁家騮請張維給新中國政府轉交一封信,表達自己對祖國的思念,並希望能回訪中國。
1973年,中國政府就邀請袁家騮夫婦訪華,袁家騮和吳健雄於當年秋天來到中國,走遍了中國南北。
袁家騮此行的主要目的是看望在國內的親人,袁家的兄弟子侄幾十人都在國內生活,一家人已經近半個世紀沒有團聚。
在看完親人後,袁家騮夫婦在人民大會堂受到周總理接見,周總理說:
「袁家在中國非同小可,有三個『大家』,你爺爺袁世凱是政治家,你父親袁克文是文學家,你是科學家,一代更比一代強。」
在北京的會見結束後,袁家騮先生前往上海,在復旦大學進行了學術演講會。
與此同時,中國科學院院士盧鶴紱和袁家騮夫婦進行了交談,向其傾述了中國當時缺少原子能研究設備的困境。以前的設備都是蘇聯支持的,中蘇交惡後就失去了來源。
70年代,中國和西方已經緩和關係,因此希望歐洲或美國能出口一些核物理學設備,盧鶴紱請袁家騮先生幫忙疏通。
袁家騮欣然答應了這個要求,在他到達歐洲後,便馬不停蹄地在英、法、瑞士等國活動,讓各國原子能機構向中國出口設備。
在袁家騮回訪祖國的次年,西歐的先進設施就送到了中國,這是中國50年代後得到了第一批世界先進設備,大大提高了中國核物理事業的水平。
1977年,袁家騮夫婦帶著兒子再訪祖國,這次他們再次會面了盧鶴紱院士,就中美未來的學術交流達成一致。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袁家騮又促成美國高能物理學界訪華,在北京和中方的科學家進行了會談,這是中美學術界在新中國建立後的第一次交流。
同年,袁家騮成為中國高能物理研究所委員會委員,開始把自己的學識播撒回中國。
80年代後,袁家騮在中國科技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大學擔任名譽教授,以講座的形式和中國學界進行學術交流,並就學科設計、研究方向等問題給各大學出謀劃策。
晚年的袁家騮先生把振興中國科技當做自己的任務,他和妻子經常在國內活動,直到1997年吳健雄女士去世,袁家騮才漸漸淡出了一線。
2003年,袁家騮在北京去世,享年91歲。在生前,他大部分的時光都在美國度過,去世之後,袁家騮希望能和自己的妻子吳健雄合葬在江蘇太倉的明德學校。
如今在太倉明德學校一角,坐落著吳健雄和袁家騮的合葬墓地,這兩位海歸科學家為中國做出的貢獻,歷史將永遠銘記。
文/商學野
參考資料:
1、《吳健雄與袁家騮:55年見證伉儷情深》,賈孟影
2、《世界科壇的雙子星座吳健雄與袁家騮》,凌鼎年